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
【摘要】:居民的食物与营养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和营养健康的重要指标,更是食物生产发展、市场流通、营养改善等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营养健康状况明显变化,城镇居民尤为突出。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居民异质化进一步增强,消费的群体大、层次多、变化快和导向强等特点进一步显现,在全国食物与营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转变的趋势和动因,厘清食物营养发展与理想目标和发达国家发展的差距,以营养目标为导向,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加快促进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和膳食营养改善等政策措施,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消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和营养学等理论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变迁特征、消费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将收入分层作为近乎理想需求系统(AIDS)的重要变量对食物消费需求进行了动态研究;分析典型发达国家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以期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在比较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策略和路径选择,以期为食物生产发展、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和营养改善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有: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居民营养状况不断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支出和消费量均快速增加,食物消费“西化”趋势明显,但植物性食物仍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谷类、蔬菜、水果食用率和食用频率均保持较高水平,但奶类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外就餐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日常食物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收入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不同收入组间有所差异。居民收入水平、食物价格水平、区域发展水平、食物生产能力、市场发育程度和餐饮业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组间食物消费的支出和价格弹性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粮食、油脂类、蛋类和菜类已成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奶类仍是低收入户的奢侈品。我国城镇居民营养变化明显,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营养素来源结构更趋合理,但脂肪供能比过高,谷类食物供能比明显低于合理范围;收入水平和在外就餐等对居民膳食营养有重要影响。美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稳中有变,在外就餐常态化。当人均GDP处于5000-10000美元期间,美国和日本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且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稳步下降;动物食物的消费支出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呈明显增长态势;在外食物消费支出快速增加;蛋白质、脂肪、热量等营养摄入量快速增加。当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后,美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缓慢增长态势,恩格尔系数趋于稳定或稳中略降,食物消费的“班尼特现象”突出;在外饮食消费支出明显增长,常态化现象较为明显;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其来源结构趋于稳定,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作用明显增加。同时,美国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与动物性食物消费减少的“喇叭口”走势特征明显,日本居民食物消费“西化”趋势明显。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的发展和促进保障机制相对完善。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与理想目标差距明显,应该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食物消费支出将继续增长并进一步调整,主要食物消费量将不同程度增长,粮食、奶类消费量将继续增加但仍低于《纲要》和《膳食指南》的目标,肉类消费量继续增长并超过目标消费量。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主要营养素摄入量与营养目标的差距逐步缩小,但脂肪供能比较高等问题突出。针对我国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树立以营养为目标的食物安全新理念、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弘扬传统饮食文化、规范在外就餐、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统计监测制度、创新部际联席工作机制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八项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以期为促进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居民 食物消费 营养目标 策略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6.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前言15-29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2
- 1.2.1 关于消费函数与需求函数理论16-17
- 1.2.2 关于食物消费的研究17-19
- 1.2.3 关于食物消费与营养的研究19-21
- 1.2.4 关于在外食物消费的研究21-22
-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22-24
- 1.3.1 技术路线22-24
- 1.3.2 主要研究方法24
- 1.3.3 数据来源24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4-26
- 1.4.1 研究的目的24-25
- 1.4.2 开展本研究的意义25-26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26-27
- 1.5.1 研究内容26-27
- 1.5.2 创新点27
- 1.6 有关概念的界定27-29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概述29-40
- 2.1 消费函数理论概述29-31
- 2.1.1 经典消费函数理论概述29-30
- 2.1.2 消费异质性理论概述30-31
- 2.2 需求函数理论与食物消费研究的主要模型31-36
- 2.2.1 需求函数理论概述31
- 2.2.2 食物消费需求研究的主要模型31-36
- 2.3 本文食物消费研究模型的确定36-37
- 2.4 居民营养变迁理论概述37-40
- 第三章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变迁分析40-54
- 3.1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变化趋势分析41-45
- 3.1.1 食物消费支出水平41-42
- 3.1.2 食物消费支出结构42-45
- 3.2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量变化情况分析45-48
- 3.2.1 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45-47
- 3.2.2 植物性食物消费量逐渐减少47-48
- 3.3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行为变化特征分析48-52
- 3.3.1 食物消费频率分析49-50
- 3.3.2 在外饮食消费支出变化趋势分析50-51
- 3.3.3 在外饮食支出与收入水平关系分析51-52
- 3.5 小结52-54
- 第四章 基于收入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分析54-77
- 4.1 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54-64
- 4.1.1 经济发展水平55-58
- 4.1.2 食物供给水平58-63
- 4.1.3 其它因素63-64
- 4.2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计量模型的构建64-65
- 4.3 数据处理和参数估计65-68
- 4.4 结果和讨论68-75
- 4.4.1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支出和价格弹性68-69
- 4.4.2 不同收入分组的食物消费支出弹性分析69-70
- 4.4.3 不同收入分组的食物消费价格弹性分析70-75
- 4.5 小结75-77
- 第五章 中国城镇居民营养变迁特征分析77-88
- 5.1 食物摄入量78-79
- 5.2 主要营养素摄入量79-80
- 5.3 主要营养素来源构成80-82
- 5.4 居民膳食营养的影响因素分析82-87
- 5.4.1 收入群组对主要营养素来源的影响82-84
- 5.4.2 居民收入水平对营养摄入量的影响84-85
- 5.4.3 在外就餐是影响城镇居民营养变化的重要因素85-87
- 5.5 小结87-88
- 第六章 典型发达国家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变迁分析88-110
- 6.1 美国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分析88-98
- 6.1.1 食物消费支出89-92
- 6.1.2 食物消费量92-94
- 6.1.3 食物消费行为94-95
- 6.1.4 居民营养变迁特征95-98
- 6.2 日本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分析98-107
- 6.2.1 食物消费支出98-101
- 6.2.2 食物消费量101-103
- 6.2.3 食物消费行为103-104
- 6.2.4 居民营养变迁特征104-107
- 6.3 小结107-110
- 6.3.1 食物消费支出比重趋于稳定107
- 6.3.2 居民膳食中更加重视植物性食物消费107-108
- 6.3.3 在外就餐常态化现象日趋明显108
- 6.3.4 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其来源结构趋于稳定108-109
- 6.3.5 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保障机制相对完善109-110
- 第七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路径选择110-121
- 7.1 居民营养目标111-113
- 7.1.1 关于食物消费量111-112
- 7.1.2 关于营养素摄入量112-113
- 7.2 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情况与理想目标差异分析113-115
- 7.2.1 食物消费量113-114
- 7.2.2 营养素摄入量114-115
- 7.3 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策略选择115-121
- 7.3.1 树立以营养为目标的食物安全新理念,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116
- 7.3.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能力116-117
- 7.3.3 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膳食模式117-118
- 7.3.4 引导规范在外就餐,促进居民食物消费行为更加科学合理118
- 7.3.5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的制度保障 . 1047.3.6 创新统计监测制度,增强食物与营养发展支撑能力118-119
- 7.3.6 创新统计监测制度,增强食物与营养发展支撑能力119
- 7.3.7 强化部际联席工作机制,推进食物与营养战略实施119-120
- 7.3.8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更加科学理性食物消费120-121
- 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121-125
- 8.1 主要结论121-124
- 8.2 讨论124-125
- 参考文献125-135
- 致谢135-136
- 作者简历136-1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华;胡雪枝;;中国居民营养素及其来源构成的阶段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2 罗国亮;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23期
3 颜士锋;;转型时期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变化及原因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1期
4 张一青,李少波,周益众;经济水平对成人营养素摄入和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8期
5 宋冬林,金晓彤,刘金叶;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与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5期
6 朱高林;;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距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国家营养规划研究课题组 ,曾红颖;美国和日本营养立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59期
8 国家营养规划研究课题组 ,曾红颖;美国、日本等国家营养工作政策演变及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59期
9 朱高林;;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基本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11期
10 穆月英,笠原浩三,松田敏信;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系统的AIDS模型分析[J];经济问题;200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哲敏;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及营养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2 骆建忠;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消费需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颜士锋;转型时期中国居民食品消费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苏畅;经济因素对我国成年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禹;基于营养需求的粮食生产目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004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004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