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珠宝评估及珠宝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珠宝评估及珠宝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珠宝首饰产业 珠宝评估 产业集群 全球价值链 中国
【摘要】:宝石学是与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把珠宝当做一个产业来看待,对珠宝产业的组织结构、布局及发展、产业政策以及珠宝文化等各个方面也缺乏系统全面的调查和研究,更没有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去系统地分析、梳理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对珠宝产业未来发展前景与方向进行探讨和预测。根据发达国家珠宝产业的发展经验,可以认为当前我国珠宝首饰产业的发展已经迈入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阶段。如何抓住机遇,改变过去粗放的经营方式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珠宝产业聚集区珠宝首饰市场的实地考察,以及对广东、江苏、河南等几个珠宝加工密集区的珠宝加工企业的实地调查,结合与珠宝销售有关的公开的或内部的各种统计数据以及大量文献资料,厘定了我国珠宝首饰行业及珠宝评估的定义和范畴,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白建国以来珠宝首饰业,包括珠宝评估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指出了我国珠宝评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路径。基于对我国珠宝首饰历年来消费额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弹性分析法和指数平滑分析法对我国珠宝首饰消费增长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预测,指出到2020年我国珠宝首饰消费将达到8290亿元到12006亿元之间的预测目标,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产业经济学中的SWOT模型,对我国珠宝首饰企业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抓住机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度以及加快行业整合力度,淘汰一批不规范、低收益的小企业等多条产业发展战略。论文分析了龙头企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利用测度投入产生相对效率的DEA模型对我国东方金钰、潮宏基、老凤祥等珠宝类上市公司绩效进行了分析,并利用BCC模型结果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和规模扩张提出了建议。论文还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特别是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三大珠宝首饰产业聚集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国内珠宝销售持续增长情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对我国珠宝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和保持珠宝首饰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构建资金、技术和品牌创新的产业基础,建立多极化的发展格局,以及构建适合中国珠宝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扩大产品差异化程度等。论文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我国珠宝首饰业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合文化特点参照美国、意大利、泰国、印度、南非和我国香港地区珠宝首饰业的文化特征和发展模式,从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控方式、发展策略、优势要素、规模大小等方面对各国珠宝产业进行了分类。论文最后对我国珠宝产业发展提出多条建议,包括树立科学的珠宝产业发展观,完善珠宝首饰产业评估制度标准,降低珠宝行业关税和税赋,积极发挥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突出文化内涵生产和创造特色品牌,以及加强产业集中程度,打造龙头企业,加大投入、抢占高端市场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J];求知;2003年12期
2 买忆媛,聂鸣;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2期
3 周永生,蒋蓉华;运用产业集群原理推进中小企业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3年11期
4 钱平凡;产业集群的重要效应和战略应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87期
5 厉无畏;产业集群内涵与中国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路[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朱灏;论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及实践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继云;;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1期
8 陈朝宗;产业集群的社会学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唐赤华;关于以品牌为导向发展产业集群的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赖慧文;对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分析研究——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调研报告[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华友;;产业集群演化中的文化生态问题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斌;李燕芳;;产业集群的识别研究述评[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3 胡志磊;王淼;;县域经济中产业集群问题研究[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袁其刚;朱启荣;张伟;刘斌;李金萍;荆荣梅;谢仕伟;;加快山东省产业集群科技知识溢出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原毅军;董琨;;价值链视角的临港产业集群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7 刘长松;;试论政府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作用——以大唐镇袜业产业集群为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张宏;;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与政府作用[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王芬;;船舶产业集群研究进展及启示[A];第五届长三角地区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朱海燕;;产业集群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嵌入机制:类型、嵌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婷;长沙拟打造优势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刘清敏 见习记者 马连鹏;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的源泉[N];大连日报;2005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钱平凡;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N];经济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邹建锋;产业集群:政府不要帮倒忙[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华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课题组;产业转移带动产业集群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6 白竞;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8个[N];承德日报;2006年
7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东文;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6年
8 通讯员 王晓光 记者 成玉;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9 黄树青;我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N];承德日报;2007年
10 贾存斗邋吴广仁;市场主角与助推器 产业集群成就核心竞争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耀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唐华;产业集群论[D];四川大学;2004年
4 赖磊;战略管理视角的产业集群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陈荣仲;基于知识管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舸;产业集群的生态演化规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爱杰;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组织生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周会敏;中国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单双;临时性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霍苗;产业集群衰退过程中的企业非合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明;产业集群边界理论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2 马腾云;产业集群空间网络布局与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高全顺;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世先;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品牌研究[D];西华大学;2009年
5 祖旭东;沈阳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6 沈松嵩;嵊州市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志强;基于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赵艳慧;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9 王树华;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赵峥;产业集群演变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46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24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