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森林碳汇供给的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1 10:29

  本文关键词:森林碳汇供给的激励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候变化 森林碳汇 增汇策略 政策工具 最优轮伐期模型


【摘要】: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各国正采取行动达成到21世纪末时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的政策目标。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不仅做出了在2030年达到工业碳排放峰值的承诺,也计划到2030年底森林蓄积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45亿m3。为了达成森林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在当前以增加森林碳汇为目的的林业活动中,存在政府直接投资造林、非政府组织投资的碳汇造林、国际碳市场与国内碳市场以履约为目的的碳汇造林四种主要方式。但通过在实际中的调查与收集的资料发现,这些方式都存在林地来源不可持续,管护主体不明确,抚育措施缺乏等现象,影响未来增汇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围绕应该如何激励森林碳汇的生产这一中心问题,以森林碳汇的公共产品特性为出发点,对不同增汇策略与激励政策工具的成效进行分析,期望从激励什么与如何激励两方面提出森林碳汇供给的建议。本研究基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与外部性理论,首先,以森林固碳的成本效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无林地造林、有林地改变森林经营方式与禁伐的三种增汇策略,对森林碳汇现有发展模式提供解释,为“激励什么”提供依据。其次,分析了森林碳汇的政府供给机制,并构造了政府供给下不同政策工具成本效用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数理推导构建分析模型,并利用杉木的生长数据与基于广东省的经营成本收益数据进行实证说明,从宏观政策制定层面为“如何激励”提供依据。再次,以轮伐期作为经营者的决策变量,采用最优化分析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树种与考虑不同碳库碳汇效益时对经营者生产森林碳汇决策的影响,从经营者决策层面为“如何激励”提供依据。最后,以前面得到的结果为基础,并结合中国的森林资源现状,提出了如何激励森林碳汇生产的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第一、从2006年中国注册了清洁发展机制第一个林业项目以来,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包括国内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开发的森林碳汇项目得到迅速发展,到2015年12月底共建设至少200万hm2的碳汇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1%。不同的供给主体如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等为碳汇林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由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系列碳汇造林规定、监测规程等为碳汇林的营造与管理提供了技术指导,这两者是碳汇林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林地承包经营者认知与参与不足、森林增汇方式单一与森林碳汇市场需求不确定将成为森林碳汇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二、在相同的项目期内(30年),无林地造林是最有成效的增汇策略(106元/t C),而禁伐是成效最低的增汇策略(3085元/t C)。在面临无林地资源的约束时,通过在有林地上采取改变森林经营方式的策略是增加森林碳汇的次优选择。在相同的项目期限内,通过禁伐而获得的森林碳汇量(191t C)会显著高于新造林(99t C)与延长轮伐期(28t C)。执行禁伐的策略会降低本地木材的供给量,但木材的需求并未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地区被采伐或利用的木材增加,从而造成碳泄漏。第三、森林碳汇提供的减缓气候变化服务不仅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其收益还可扩展到所有国家与世代,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政府部门应成为其主要的供给主体。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为完成增汇目标(10t C),通过补贴工具延长轮伐期完成增汇目标的成本最低(12581元),创造碳市场工具的成本最高(52630元)。同时,立地条件越好,采用补贴工具达成增汇目标的成本会更低。第四、在当前的碳汇价格下,考虑碳汇效益可以增加经营者的收益,但对森林碳汇生产的激励有限,尤其对于速生树种(不改变经营决策)。折现率的变动对经营者决策的影响较大,而碳汇价格的变动对决策的影响较小。当选择阔叶树种作为碳汇林经营树种时,能提供的森林碳汇量会更高。但由于其经营周期较长,经营风险的增加会降低经营者对其的选择。第五、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提出的蓄积量目标,政府部门应该激励森林经营者生产森林碳汇。对于国有的无林地,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人工造林,造林树种宜采取固碳量更大、经营周期更长的阔叶树种。而对于集体所有的无林地,则可采取补贴的激励工具,由经营者根据自身的禀赋条件来对树种与经营期限做出选择。对于国有的有林地,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激励经营者提高森林的经营强度,也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经营者延长成熟林的轮伐期。而对于集体所有的有林地,政府可采用补贴工具来激励经营者通过提高经营强度或延长轮伐期等方式来生产森林碳汇。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新军;高玉娟;李顺龙;;黑龙江林业的发展应该关注森林碳汇问题[J];林业科技情报;2006年04期

2 王见;文冰;;我国“非京都规则”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08年03期

3 田小华;文冰;;基于市场分析的森林碳汇绿色营销模式构建[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张颖;吴丽莉;苏帆;杨志耕;;森林碳汇研究与碳汇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5 邓阳锋;;大力增加森林碳汇[J];湖南林业;2010年07期

6 李华;陈飞平;曹建华;;森林碳汇发展对策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3期

7 马云涛;郑寿春;黄宏起;;森林碳汇市场初探[J];中外企业家;2011年07期

8 陈永昌;;大力开发森林碳汇经济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王可达;;我国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研究[J];开放导报;2011年02期

10 张浩;郑莉琼;杨晓峰;胡文;杨佐忠;;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初探[J];四川林业科技;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丽媛;陈钦;;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2 方小林;高岚;赵t,

本文编号:1278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278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4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