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生产率与海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03:00
本文关键词:中国企业生产率与海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企业生产率 海外投资进入模式 企业异质性 企业能力 对外直接投资
【摘要】:自2002年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各类优势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以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呈现快速的发展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在双向投资中对外投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14年OFDI和FDI流入首次接近平衡。并且在未来“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下,中国企业OFDI将迎来新的机遇期。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中国对外投资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体现在一方面整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2014年全球外国对外投资总的流量有所下降,表明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依旧艰难;另一方面对于我国投资主体企业而言,自2002年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起,中国企业开展OFDI也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企业在面临国际市场风险时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作为海外投资决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甚至企业事前的进入模式选择行为都会决定整个“走出去”的成败。那么企业根据自身特征到底该如何最优地选择投资模式呢?同时,总结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依靠入口红利,但随着人口增长率逐年降低,工资水平不断攀升,致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传统的比较优势开始弱化,中国由此面临陷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风险。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即如何继续创造经济增长的新奇迹呢?关键出路在于实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升级,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提升企业的生产率是产业升级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如何利用企业“走出去”的契机提升本土企业的生产率进而实现整体产业的升级,显得极具现实意义。在上述现实背景下,本文基于构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OFDI全新数据库,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重点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企业生产率如何决定海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2)生产率分解后的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如何决定海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3)在不同投资模式下企业海外投资的生产率“学习效应”有何差异。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本文得出了比较丰富的结论,基本结论可概括为如下三方面:第一,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并购模式进入海外市场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母公司上游知识资产跨国流动性差异会一定程度影响生产率的选择效应。第二,进一步寻找企业异质性的来源,从生产率的分解来看,管理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并购模式进行海外投资且这种选择效应是显著的,技术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模式,但该选择效应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第三,无论是在新建模式还是并购模式下,企业海外投资的生产率“学习效应”都是显著存在的,但在两种差异性的投资模式下效应大小、效应发生时间以及效应发生机制都是不同的。本文的研究发现能够在“走出去”企业如何选择最优的投资模式、政府如何对投资企业开展有效引导以及企业采取不同模式“走出去”的事后效率评估工作等方面提供一定有益的理论借鉴和参考。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现实背景和已有文献进行剖析,从对该问题研究的现实性、迫切性以及已有研究的不足出发,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再结合理论和实证的方法深入分析问题;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根据现实背景和已有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当前该研究所处的现实背景可概括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中国企业OFDI新机遇、中国企业OFDI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及投资模式选择经验缺乏等问题、产业升级中企业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已有研究的不足同时体现在异质企业贸易理论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两方面的相关研究上。第二章使用宏观和微观数据,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特征和企业投资模式特征进行多方位的统计描述。其目的在于对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以便能够更好地通过下文的具体研究理性地认识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三章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细致梳理,总结出已有研究的不足,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价值。首先,本章回顾了在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下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中生产率对于出口和OFDI的选择效应的相关文献,同时这部分还简要地评述了在研究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中普遍关注的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与跨国公司理论之间的相互融合问题。其次,主要从跨国公司理论出发归纳整理了企业OFDI投资模式选择的理论研究视角和影响因素。最后,回顾了企业OFDI的生产率“学习效应”相关文献,这部分具体从内向型FDI对东道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和外向型FDI对母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两方面梳理了其效应大小和效应发生机制。上述三部分文献梳理分别对应本文研究的三个问题,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第四章介绍本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基础处理过程,以及本文核心变量的定义和核算。由于本文使用数据来自于手动构建的全新数据库,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因而在介绍本文数据前,有必要先对中国OFDI已有研究数据进行简要回顾,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旧数据不足的认识,明确本文新数据整理的动机和贡献所在。核心变量部分主要介绍对本文两个核心变量,即企业投资进入模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核算。第五章集中探讨本文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即企业生产率如何决定企业OFDI投资模式选择。本章首先通过文献归纳提出该问题的理论假说,再利用本文构建的全新数据库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越高生产率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并购模式,这一结论具有理论与实际数据高度的一致性。同时还考察了母公司上游知识资产跨国流动性对生产率选择效应的影响。第六章重在探讨本文关注的第二个问题,进一步将生产率分解为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后,企业能力如何决定企业OFDI投资模式选择。本章首先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对该问题做出了预测,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实际数据反映出的企业能力的选择效应与理论预测基本上是一致的。结论认为管理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并购模式且这种选择效应是显著的,技术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新建模式,但该选择效应并不显著。同时还从投资前不同年份企业特征、投资行业要素密集度、母公司与投资子公司所属行业的关联性、企业所处的区域方面的差异出发考察了企业能力选择效应的异质性表现。第七章关注本文研究的第三个问题,重在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实证评估在不同投资模式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生产率“学习效应”。本章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新建模式还是并购模式下OFDI都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但在两种不同投资模式下提升效果和效果发生的时间都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对此,我们尝试从技术逆向溢出、规模效应、经验曲线效应和企业盈利能力变化这些渠道进一步探讨两种投资模式下企业OFDI生产率效应产生差异的原因。此外,本章还进一步讨论了生产率“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的因果识别问题。第八章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明确未来进一步可能研究的方向。围绕本文研究的三个问题,本文在研究视角、数据使用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具体体现为:(1)在研究视角上,首先,本文从企业生产率选择效应的视角将企业国际扩张方式由出口、OFDI进一步扩展到OFDI投资模式的分析层面,是对已有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框架下的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的一个有力补充。其次,从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视角出发,在对企业OFDI投资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广泛探讨中,也较少地直接涉及到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表征企业异质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此是一个有益补充。最后,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限于企业层面OFDI数据的难以获得,相关研究迟迟未有新的进展。仅有的文献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探讨中国企业是否实施OFDI决策和投资额的影响因素、投资的区位选择、出口向投资的转变、投资股权结构、是否开展投资“学习效应”的简单评估等方面。对此,本文基于构建的中国制造业企业OFDI全新数据库,能够实现对大样本企业海外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机制和不同投资模式下差异性生产率“学习效应”的细致考察,这是对已有相关研究视角的一定丰富,本文的发现能够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提供更多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和理论借鉴。(2)在数据使用上,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在《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企业的官方网站、上市公司年报、企业所在地的官方统计和报告、媒体的公开新闻报道等途径手动收集和整理了企业投资模式以及其他重要的企业对外投资信息。和已有文献使用的数据相比,本文构建的数据库是比较新颖的。未来对于该数据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公开化将有助于启发中国企业OFDI更多相关问题的研究。(3)本文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在理论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在第二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拓展了Nocke and Yeaple(2007)的一般均衡模型,新建模型能够用于解释企业能力如何决定企业OFDI投资模式选择。其次,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对于实证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即生产率“自选择效应”和“学习效应”混同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参照大量以往文献的做法,主要采用样本分期、Heckman两步法和“准自然实验”方法等多种方法去尽可能地处理。其中,在国际经济学领域,“准自然实验”方法早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出口相关研究中以控制出口前企业生产率的自选择效应,但将其应用在评估不同投资模式下企业海外投资的生产率“学习效应”还非常少见。同时,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在采用基准实证模型估计之外,还综合采用了多种统计描述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前的初步检验。其中,涉及到的Kolmogorov-Smirnov一阶随机占优方法作为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实际比较的是两组分布的差异,即该方法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分布区间所有的时点,而不仅仅是两组的中位数或者均值两个时点,因而该方法作为描述性统计方法和以往文献通常使用的简单中位数或者均值比较而言显得更稳健。但KS方法较广泛地应用于金融学中用以分析投资者对于资产风险性的偏好选择问题,引入到国际经济学领域,该方法更多的被用于分析企业“生产率一出口”关系,对此本文将其应用到研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决策中来是比较新颖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3;F83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丽;;国际投资模式与中国“走出去”企业绩效异质性:基于KS检验及分位数估计[J];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07期
2 袁东;李霖洁;余淼杰;;外向型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公司生产率——对母公司特征和子公司进入策略的考察[J];南开经济研究;2015年03期
3 杨汝岱;;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研究;2015年02期
4 毛其淋;许家云;;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J];世界经济;2014年08期
5 蒋冠宏;蒋殿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J];经济研究;2014年05期
6 蒋冠宏;蒋殿春;蒋昕桐;;我国技术研发型外向FDI的“生产率效应”——来自工业企业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3年09期
7 盛丹;;地区行政垄断与我国企业出口的“生产率悖论”[J];产业经济研究;2013年04期
8 葛顺奇;罗伟;;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母公司竞争优势[J];管理世界;2013年06期
9 徐蕾;尹翔硕;;贸易成本视角的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解释[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田巍;余淼杰;;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1280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280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