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创业与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7-12-13 09:17

  本文关键词:创业与经济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创业 经济发展 制度 个体异质性 创新


【摘要】:自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但是,由于群众对创业的认识并不深入,实践中还存在诸多误区。如何在新常态时期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高质量的创业,并且将创业融入供给侧改革之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分析了决定创业的主要因素,论证了为什么不同国家的创业水平会存在差异。创业水平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将创业看成了一个从发生、存活到死亡的过程。同时,分别考虑了两个维度的影响,分别是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从国家的共性出发,考虑了制度(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创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从个体的共性出发,考虑个体异质性(性别、年龄、家庭规模、教育、创业技能、收入等级、社会关系、机会感知、心理因素)对创业的影响。第二,从理论和实证上论证了为什么要研究创业问题,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类型的创业。大部分研究只是局限于创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且缺乏对作用路径的分析,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研究了创业对经济发展作用方式;并且,利用跨国数据,定量分析了创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和作用程度。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创业发生率主要受非正式制度影响,而创业失败率主要受正式制度影响。高收入国家创业受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较小而中等收入国家受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较大。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业模式。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国家体制较为健全,居民的创业选择很自由,所以制度对创业的约束力较小,居民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是否创业、创业的类型;而中等收入国家由于体制不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对创业的发生和失败有较大影响。中等收入国家的文化习俗越鼓励创业,对创业者的身份认同度越高,居民的创业率越高;文化鼓励创新不但不会提高创业率,反而对创业率有抑制作用,可能是因为文化对创新的鼓励增加了居民对个人能力的要求,降低了其创业的需求。创业失败率主要是来源于税收负担太重,中等收入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制度并不健全,过重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个体异质性中对创业有主要影响的因素是创业技能。创业技能越强的创业者,其创业存活率越高。可见创业者前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对企业的经营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年龄对创业发生率的影响呈倒U型,但是对创业失败率的影响不显著。一般来说,既然年龄对创业发生率有倒U型影响,对创业失败率也应该是倒U型的,因为创业发生率与创业失败率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是结果并不是如此,说明有可能是因为创业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经营企业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尽管年纪大的人体力上不如年轻人,年龄对创业失败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中等收入国家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可能由于创业的机会成本太高而不愿意创业。收入等级越高的人创业倾向越强,并且在高收入国家收入等级越高的人,创业失败率也越低。第三,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该理论模型分析了经济体动态均衡的演化路径,并揭示了经济体冲击的来源,即创新型创业。创新型创业可以改变原有的研究部门人数、技术进步率和创新发生率,从而对原有的均衡形成冲击,使得经济体到达新的均衡状态。在这种冲击的动态演化下,创新型创业能够提升经济增速、升级产业结构和改善分配结构,最终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一般型创业虽然能够有效增加就业,对经济发展的增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的影响不明显,不能确定。第四,创新型创业除了能够促进经济体在量上的增加,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型创业占比每增加1%,经济增速提高0.388%。创新型创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创新型创业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降低收入不平等。创新型创业占比每增加1%,失业率下降0.0235%。同时,创新型创业对中等收入国家的结构升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高收入家的结构升级没有太大影响。此外,创新型创业对经济发展的传导路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通过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速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通过降低失业率增加人均收入进而降低收入不平等促进经济发展。而一般型创业虽然能够降低失业率,但是对经济增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从正式制度的设计、制定和执行,非正式制度的宣扬和烘托以及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培养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9.2;F124


本文编号:1284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284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9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