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企业最优定价及绿色自净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市场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企业最优定价及绿色自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配额分配 绿色技术 双寡头垄断 定价策略
【摘要】:IPCC第五次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是导致目前全球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且进一步得出,如果现在采取行动,仍有很大可能实现全球控温两度的目标,反之则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2016年11月4日生效的《巴黎协定》彰显了全球共同减排的决心,根据协定要求,各个国家纷纷提交其自主贡献度目标,中国政府也做出了相应承诺:到2030年中国的CO2排放总量会达到峰值,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要比2005下降60%-65%,其中非化石能源在使用的总能源中所占的比例要提升到20%左右,森林储蓄量也要比2005年增加45亿m3。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作为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鸣锣开张,标志着通过市场机制来减碳正式启动。随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等试点交易所也相继运行,截止到2016年9月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碳配额1.2亿吨,累计成交超过32亿元。全国碳市场计划于2017年开始试运行,初期计划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重点行业,覆盖30-40亿吨的碳排放量,预计未来会超过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控排企业作为碳市场重要参与主体,在不同的假设条件下,对其行为策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从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企业定价策略选择、考虑绿色自净技术的企业定价策略选择和双寡头垄断情形下企业的行为选择三个方向对企业行为进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理论和现实意义、相关研究综述、创新和不足以及研究的整体框架;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低碳经济、碳排放交易机制等相关理论;第三部分则简单描述碳排放权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第四部分对我国的试点碳市场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归纳;第五部分主要研究单一企业在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的定价策略选择;第六部分研究单一企业在考虑绿色自净技术选择条件下的定价策略选择;第七部分则进一步放松假设,研究在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且考虑绿色自净技术选择下,双寡头垄断情境下企业的定价策略选择。第八部分为本研究的结论部分。下面简要探讨本文两个核心分配方式的概念及研究的主要结论:在本研究中,配额分配方式被抽象为绝对配额分配方式和相对配额分配方式,不同配额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企业的行为方式。绝对配额方式是指政府在总排放容量的控制下,企业根据排放总量绝对减排情况下给予配额的方式。绝对配额方式是国际碳排放市场上通行的分配方式,但是绝对配额本身对企业影响较大。相对分配方式主要是指企业的碳配额由碳强度、产值等相对值决定,我国主要以相对配额方式进行分配。在总体满足政府减排要求下,相对配额分配方式更容易满足企业的增长需求,使得分配方式能够同时满足碳减排及经济增长的需求。通过对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企业绿色自净和产品定价策略的研究,主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不同配额分配方式的选择。绝对配额分配方式更有利于减排,其社会收益大于其经济收益,更有利于政府实现其减排目标,相对配额分配方式由于是跟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挂钩,工业增加值越高,其配额数量越多,可以实现在不影响整体经济活力和企业积极性的前提下约束企业减排。所以,在进行配额分配方式选择时,可根据想要达成的政策效果进行规则的制定;第二,环境规制条件下的企业行为选择。通过对考虑绿色技术的企业定价策略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在附加环境约束的情形下,绝对配额分配方式下,企业主要是比较绿色技术实施成本和碳价之间的关系决定是否实施绿色技术,政府分配的绝对配额大小并不能直接影响企业减排行为;然而相对配额分配方式下,政府分配的碳强度对企业绿色减排将带来直接影响,当绿色技术实施成本超过某个临界值时,分配的碳强度必须超过某一特定值企业才可能实施绿色技术。而且相对配额分配方式更有利于企业实施绿色技术,但同等条件下相对配额分配方式可能带来比绝对配额分配方式更高的企业排放。此外,随着碳价格的升高,此时碳排放企业的排放量越低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越大,因为提升碳排放量的机会成本在逐渐增大;第三,在充足的碳配额下,通过减少碳配额或者改变碳配额的分配方式对于生产商的碳排放水平没有影响。而且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和绿色自净的投资规模主要受碳排放价格的影响,如果碳排放的价格过高,那么企业即使拥有很高的碳配额,也不会提升其绿色技术改进的投资规模;第四,双寡头垄断条件下企业的策略选择。当企业绿色技术减排比例足够大时,在相对配额方式下,绿色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最优排放量。相对配额模型下的绿色技术实施选择弹性比绝对配额模型下的绿色技术实施选择弹性更大,也就是说,政府分配更高的相对配额将有利于企业选择实施绿色技术,即企业可以接受更高的绿色技术实施成本。第五,不同配额方式下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平衡。如果政府想达到可观预期的减排效果,选择绝对配额分配方式更优。这是因为绝对配额方式下,企业产品定价高于相对配额方式的企业定价,企业在既定产值下产量相对下降,更有利于碳减排。如果采用相对配额方式,则有利于高速增长企业的发展,当企业的产值迅速增加时,企业获取的配额多于绝对配额方式,保证其不受历史排放的局限,有利于高速增长的企业保持较为稳定的经营,避免产生更多的排放成本。由此,政府如果考虑既要减少碳排放又要保证经济增长稳步向前的情况下,选择相对分配方式最优。第六,政府分配的绝对配额大小并不能直接影响企业碳排放,而相对配额方式下,政府分配的碳强度对企业绿色减排将带来影响。如果考虑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环保技术,相对配额政策是较优选择。通过对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企业绿色自净技术选择和定价策略的研究分析,本文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角度为碳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政府方面,主要从减排效果、经济增长、绿色技术选择及监管成本等方面提供政策建议,企业层面则从定价策略以及绿色技术选择方面做决策建议。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放开假设条件,探讨在垄断竞争条件和完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企业定价策略选择。如果微观数据充分,也可以直接用数理计量的方法对影响企业定价策略选择的因素做定量分析,从中剥离出配额分配方式对其策略选择的影响,对不同配额分配方式的影响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96;F2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爽;;全球碳市场动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年06期
2 王巧芳;;浅议碳市场中银行的业务模式与风险[J];学理论;2009年25期
3 吴洁;曲如晓;;论全球碳市场机制的完善及中国的对策选择[J];亚太经济;2010年04期
4 郑爽;;2010年国际碳市场状况与趋势分析[J];中国能源;2011年08期
5 Bloomberg;;全球2011自愿碳市场现状[J];低碳世界;2011年05期
6 杨莉;;北美碳市场的发展和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2期
7 袁艳平;薛迪华;;争取我国碳市场主动权的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J];岭南学刊;2011年06期
8 ;联合国五机构提出“全球蓝色碳市场”计划[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S1期
9 袁艳平;;争取我国碳市场主动权的发展路径和制度安排[J];金融与经济;2011年12期
10 许明珠;;国外碳市场机制设计解读[J];环境经济;201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解振华:国内碳市场筹建就绪,欧美伸来共建橄榄枝[A];《电站信息》2012年第12期[C];2012年
2 钟玲;李江;李丽华;刘尊文;张小丹;;从清洁发展机制看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及环保部的定位与作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3 王靖添;;碳市场:青年人职业发展的新选择——基于中国的视角[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主任助理 郭兆晖;气候大会难解“资金结” 构建中国碳市场成关键[N];中国石油报;2012年
2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 窦勇 马涛;中国碳市场要避免出现欧洲式碳价危机[N];证券时报;2013年
3 焦旭;中澳将在建立碳市场领域加强合作[N];中国能源报;2013年
4 见习记者 张晴;世行:中国“十三五”期间有望建立全国碳市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5 记者 綦伟 实习生 裴锦文;深圳碳市场将迎首个交易高峰期[N];深圳特区报;2013年
6 记者 彭源长;京沪粤碳市场实际交易即将启动[N];中国电力报;2013年
7 特约撰稿 陈波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碳市场只开花难结果?[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记者 刘全昌;我国碳市场试点提速[N];中国化工报;2013年
9 记者 黄杨;亚洲在碳市场影响巨大[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记者 王颖春;非强制非标准将是国内碳市场发展方向[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柯晓;碳市场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企业最优定价及绿色自净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2 庄德栋;欧盟碳市场相依结构和风险溢出效应对碳排放权价格波动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凤振华;碳市场复杂系统价格波动机制与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淑姣;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与风险管理研究[D];五邑大学;2015年
2 李沙沙;欧盟碳市场复杂性及碳价混沌预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田睿琪;中国碳市场的现状、绩效和发展对策[D];吉林大学;2016年
4 张青阳;中国碳市场价格变动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5 唐梦;国际碳市场竞争博弈与计量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6 吴孟豪;广东碳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原因探究[D];暨南大学;2016年
7 陈亚男;我国碳市场参与企业履约风险与防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8 石雪涛;碳市场价格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D];五邑大学;2016年
9 李晶晶;基于DCC-ICSS及多元分解技术的碳市场和原油市场溢出效应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丁伟达;欧盟碳市场价格分析及对我国碳市场发展启示[D];清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1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0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