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商业银行稳健性
发布时间:2017-12-18 02:06
本文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商业银行稳健性
更多相关文章: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时变VAR扩展模型 银行稳健性
【摘要】:Minsky(1982)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认为银行自身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造成影响,是由银行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的。经济繁荣期商业银行会提高信贷规模,风险偏好型和投机性的借款人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在经济衰退期可能导致频繁的违约,从而引发大规模的银行破产甚至金融危机的发生。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往往由银行危机引起,如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成因之一是商业银行监管不力,因此银行业的稳定是金融稳定的核心。然而,目前关于银行稳健性的度量和影响尚未达成明确统一的认识,对银行系统的风险与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以及监管对银行稳健性的作用缺乏深入的研究,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和实施也因此受到了限制。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增长放缓的环境下,我国金融不稳定性越来越明显,加之新兴的影子银行等表外业务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金融系统中风险呈现不断积聚的状态。正是基于以上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银行稳健性理论和国内外学者对银行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银行稳健性指标的合成、货币政策渠道与银行稳健性影响的差异以及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的核心是第3、4和5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银行稳健性关系的分析,我们将货币政策对银行的传导渠道分为三类:银行信贷渠道、贷款者资产负债表渠道及银行资本渠道,并分别研究了三种渠道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论文第1章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研究框架、主要创新点与论文结构进行了概述,就目前我国银行体系风险逐渐累积的现状、银行稳健性理论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进行了概述。第2章对国内外银行稳健性指标的度量方法进行梳理,并对银行稳健性进行度量,国外学者常以Z指数方法作为银行稳健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度量指标体系,但由于评价体系和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内商业银行的Zscore数据并不具有很好的表现,因此为了合理的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性,通过广义动态因子模型,选取影响我国银行稳健性的主要指标,分别以主成分方法、Kalman滤波方法和EM算法提取共同因子,以度量我国银行面临的风险程度;并与现有的稳健性指标合成方法——简单算术平均值方法计算的数据相比较,选取度量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作为我国银行稳健性程度的度量。II第3章,贷款者资产负债表渠道关注贷款者财务表现和贷款者外部融资的成本;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变化会导致包括代理成本在内的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和资产负债表恶化,引发贷款者还款能力下降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我国银行稳健性数据及货币政策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和潜在结构不稳定性,本章建立了无限状态马尔可夫过程的区制时变VAR模型,讨论银行稳健性与货币政策的动态时变结构,实证结果表明,仅考虑货币政策与银行稳健性的关系时,利率对银行稳健性存在滞后1阶的正向影响;广义货币增长率对银行稳健性存在显著的滞后1阶和2阶时变因果关系,各滞后项的系数具有时变性但没有明显的区制转移特征。进一步的分析贷款者资产负债表渠道在货币政策向银行稳健性传导过程的效果,分别建立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经由银行信用风险向银行稳健性传导的多元时变模型,发现信用风险在利率变化影响银行稳健性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传导作用,使利率对稳健性的影响系数出现了大幅增加,利率和货币供给的事变系数在金融危机期间表现出明显的区制转移特征。第4章,根据银行资本渠道理论,银行资本充足率对货币政策的放大效应导致了金融不稳定性加剧。由于银行资本内生的顺周期性,银行资本渠道对银行稳健性和宏观经济活动的影响同样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点,为此《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本章对不同货币政策下监管资本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利率、时变的监管资本和银行稳健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潜在门限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LT-TVP-VAR)模型对我国银行稳健性受到逆周期资本监管的影响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期间内,可变监管资本对银行稳健性具有正向的滞后二阶影响,2013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实施后,二阶滞后影响系数大幅增加,说明可变监管资本的积极影响增强;在整个样本期间内,可变监管资本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均具有正向的滞后二阶影响,三类银行逆周期监管资本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系数时变性都很大,在2013年可变监管资本实施前后存在明显区别。国有商业银行受到资本监管变动影响最显著,股份制银行受到资本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则很小。按《巴塞尔协议Ⅲ》进行逆周期监管资本计提使商业银行稳健性提升,即逆周期监管资本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抑制金融顺周期性,有助于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定和经济平稳运行。第5章,银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用供给向真实经济体传导的过程。对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的传导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分布效应和时变性进行研究,对银行按稳健性程度进行分类,建立带有宏观经济状况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TVP-VAR模型,估计银行信贷行为受到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制转移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将银行按风险程度大小分类,稳健性较强的一组银行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较小,而稳健性水平较低的银行受到利率影响更大,表明银行贷款对利率变化的反应具有分布效应,所有的银行分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具有区制转移特征,且风险大的银行这种特征更加明显。第6章考察了银行治理特征与银行稳健性的关系。银行业的治理缺陷导致了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因此银行治理的有效运行直接影响着银行的风险状况。本部分从治理结构特征、股权特征两方面选择了多个银行治理特征变量,通过广义动态因子模型合成银行治理特征因子,并构建面板SVAR模型分析了银行治理特征对银行稳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特征因子对银行稳健性均产生正向冲击,股权结构特征因子对银行稳健性具有短期的负向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受到治理特征的影响。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银行稳健性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估,分析了监管对维持银行稳健性的意义。研究银行稳健性在我国整体经济系统中的传导过程以及货币政策、政府监管的影响,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国金融系统中银行稳健性、银行面临的风险来源和带来的问题,厘清银行稳健性与货币政策之间关联影响的机制;能够有效的防止银行风险的积累以及监管对银行稳健性问题产生负面影响。探讨货币政策、经济金融周期对银行系统带来的不稳定影响,有助于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及有效实施,防范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22.0;F832.33
,
本文编号:1302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0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