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培育与我国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12:31
本文关键词:中心城市培育与我国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研究 出处:《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东部沿海先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不断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并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了泛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等重点地区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作为我国区域发展中一类特殊区域的省际交界区,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发展实践来说都是一块“被遗忘的角落”。我国省际交界区尤其是中西部省际交界区大都存在经济滞后问题,尤其是同所在省域的省会等核心地区相比,经济差距尤为明显,是我国区域发展的薄弱之地,再加上相应的生态问题、民族问题、扶贫开发问题等困扰,成为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区。加快省际交界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集中解决落后地区民生问题;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网络完善,使区域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更是面对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因此,如何加快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破解经济滞后性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出发点和主要目标。本文研究思路主要遵循着问题导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线来展开。本文认为省际交界区经济滞后性问题主要在于中心城市相应的功能效应发挥不足,推进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须依托现有城市的发展基础上,加快培育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在更大区域内的功能提升来带动省际交界区的经济发展。带着这样的逻辑起点出发,全文主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框架来进行章节安排,共分为四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重点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省际交界区的定义及其区域范围、中心城市定义进行了界定。同时对相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第二部分为立论基础,分为第二章与第三章。第二章先对中心城市发展特征与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将中心城市分为发展支撑、集聚、辐射、创新示范四类功能。然后从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寻求立论基础来说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再进一步从中心城市功能作用角度具体阐述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同时也分析了中心城市对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整篇论文提供一个立论支点。第三章则针对省际交界区空间经济活动的特殊性,重点分析了省际交界区的中心城市形成与发展机理,并为后文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提供理论支撑。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发展不足,关键在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即该区域为什么不容易获得人口和企业的集中?新经济地理模型最贴合实际的分析魅力就是通过集聚力和离心力的关系互动来刻画空间经济活动及其结构的变化,因此造成经济活动集聚与分散的空间布局的机制与影响因素必然也是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作为分析框架,通过引入新的变量和放松原有的假定条件,结合省际交界区特殊区位的性质,不仅考虑省际交界地区内部的基础,还要考虑毗邻地区的发展条件,并拓展为三地区中心外围模型,重点分析省际交界区经济活动空间上的影响作用,以及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在处理好本文理论上立论和分析框架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对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展开一个定量层面上的实证分析,即实证分析部分,分为包括第四、五章。第四章为省际交界区经济及城市发展情况总体介绍,该章先对我国省际交界区类型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省际交界区经济滞后性表现。考虑到本文以中心城市为研究视角,故从城市数量、等级规模等方面分析了对我国省际交界区城市发展状况。鉴于我国省际边界线错综复杂,各地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差异很大,为了方便研究并不失一般性,论文择取具有代表性的湘鄂赣交界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先分析了湘鄂赣交界区发展概况,然后从中心城市功能的角度,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和评价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构建了相应的计量回归模型,结合相应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验证了中心城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这也意味着中心城市发展不足导致了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此外,考虑到省际交界区区位特殊性,本文设置了一个虚拟变量,并和中心城市发展变量作为交互项,以此来分析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的作用。回归结果显示出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受到省界因素的影响。第四部分为解决问题部分,主要是针对前三部分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中心城市发展不足,尤其是相应的功能体现不足,严重影响了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故应积极加快相应中心城市功能发挥来推动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在中心城市发展支撑功能方面需要注重其目标定位与发展规模;从产业结构优化、特色化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来提升集聚功能;构建高效联通的交通与信息设施实现辐射功能提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创新示范功能。其次,机理分析中强调了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会受到所在省域的省会城市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中,发现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发展与省会城市不仅存在差距,而且两者之间并未能实现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积极对接省会城市的连横式发展,是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间呈现出差异性发展,说明了中心城市间未能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因此应注重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合纵式组团发展。第三,本文一个重要的分析结论就是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发展会严重受到省界因素的消极影响,具体体现为相应的自然条件、地方保护主义等内容带来的交易成本过高、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现象,这种边界效应阻碍了经济要素有效流动、产业分工协作,抑制了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的积极作用。积极克服边界效应带来的消极影响,发挥交界区的合作前沿性,才能加快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发展。具体可加强区际间合作的利益共享与补偿机制、设立省际交界区合作协调机构、加强专业整合内容等。此外,构建良好的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发展环境也是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措施,如充分发挥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的良性互动、破解资金瓶颈问题、完善相应的制度环境等。总体来看,本文选取中心城市培育为研究视角来分析省际交界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探索性,以及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一)从研究视角来看,以往对省际交界区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区域合作,易呈现出空中楼阁式发展愿景。本文选取中心城市的培育来作为省际交界区发展切入点,并论述了省际交界区发展和培育中心城市的重要性,丰富和拓展了省际交界区及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空间。而对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形成发展机理研究,既是对现有中心城市发展理论的补充,也丰富了我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的认识。(二)本文在机理分析上构建了关于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发展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本文针对省际交界区的地理位置特殊性,结合新经济地理模型关于要素集聚与扩散机制,构建了一个关于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发展的三地区中心外围模型,有效地分析了省际交界区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的形成发展机理。(三)本文在定量分析上,为更好地评价中心城市发展,结合了第二章的理论基础,从中心城市功能层面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心城市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方法分析了湘鄂赣交界区中心城市发展情况。同时在计量实证上,构建了相应的计量回归模型,并设置一个关于省界的虚拟变量与中心城市发展变量作为交互项,科学有效地度量省际交界区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F29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震洪;;黔滇交界区坡耕地分区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明;王静杰;谢杨;朱晓东;顾苏熙;赵永飞;;上端椎位置不同造成融合近端交界区后凸效应差异的临床比较观察[A];第三届中西医结合脊柱及相关疾病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陈艳华;晋冀鲁豫交界区第三十五次地震联防会议在我市召开[N];长治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冰;中心城市培育与我国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惠鹏;延颈交界区常用手术入路的解剖特点与对比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2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1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