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机理及其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机理及其评价研究 出处:《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生态建设 协同机理 协同模型 协同评价
【摘要】:在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国土部门追求的目标,但若一味过度强调集约利用,加强土地的经济产出,则将导致城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生态园林城市是住建部门和环保部门追求的目标,但若一味过度强调生态利用,加强土地的生态效益,则将扩大城市土地面积,加剧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用地需求、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耕地安全三者之间的冲突十分显著,亟待解决。本文认为,破解之策在于,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但要发挥土地的承载功能,而且要突出土地的生态功能,实现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四个问题开展研究:什么是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为什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利用必须且能够协同?如何量化评价二者之间的协同?怎样实现二者之间的协同?论文取得如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采用单因素评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平罗县城整体、中心区和外围区以及设定区块的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利用协调关系,发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利用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协调状况。同时,通过梳理过去25年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生态建设的政策发展历程,发现长期以来支撑集约与生态利用的政策工具不够协同,也欠权衡。(2)将城市土地利用视为一个系统,引入系统权衡与协同理论,提出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的学术观点。界定了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的内涵,它是指通过人为有意识地干预,使得城市土地中作为经济利用的部分和作为生态利用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城市土地利用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有序配置,在实现集约利用的同时也满足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土地系统因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二者协同利用的理论基础,包括土地多宜性理论、生态-经济协调论、协同论等。(3)探讨了二者协同机理,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为城市生态建设腾出空间,而城市生态建设存在溢出效应,可促进土地增值,可提高土地经济产出水平。以宁夏平罗县城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基于设定区块的角度验证了城市土地集约度与边缘密度、NDVI等生态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4)运用模糊(38)型分布等方法,基于综合容积率、基础设施完备度等集约利用指标与绿化覆盖率、NDVI等生态利用指标,依据二者协同利用的内涵及其机理,构建协同利用水平评价模型,依据协同利用等级确定协同度,并将其应用到宁夏平罗县城实证分析中。结果表明,协同度高的设定区块共5个,占15%;协同度较高的共13个,占40%;协同度较低的共10个,占30%;协同度低的共5个,占15%。该结果与平罗县城实际基本吻合,与平罗县城整体、中心区和外围区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协同度评价模型可靠、可信。(5)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有待提高,推动二者协同利用的措施主要有:完善法律法规,重视协同利用;整合政府相关职能机构,理顺协同管理关系;出台协同利用标准规范,创新协同利用技术;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完善奖惩体系;加强协同利用规划,提高监督管理效率等。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将协同理论引入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研究,拓宽了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空间;(2)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新的用地模式,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管理视角;(3)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概念模型和评价体系,揭示了二者协同利用机理,为城市土地协同利用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从“买卖”到运营——倾听城市土地的足音[J];中国土地;2002年12期
2 束伟星;经营好城市土地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5期
3 王仲成;城市土地“四性”分析[J];国土经济;2002年06期
4 李元;;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科学经营城市土地[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24期
5 束克欣;;经营城市土地必须增强调控土地供应的能力[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24期
6 李玉峰;城市土地公共管理的经济原因[J];中国房地产;2003年04期
7 桑园;抓住机遇 经营城市土地[J];国土经济;2003年02期
8 徐瑞华,庞振刚;借鉴国际经验 合理配置城市土地[J];小城镇建设;2003年10期
9 董菊卉;把握经营城市土地主动权[J];中国土地;2004年05期
10 石继英;经营城市土地必须增强对土地供应的调控能力[J];城市;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束伟星;;关于城市土地经营的思考[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二个全国“土地日”:建设规范的土地市场论文集[C];2002年
2 王辉;;城市化中土地合理利用的几个问题初探[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3 马欣;黄安永;;扭曲的城市土地供应[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4 杨重光;;论城市土地制度的二次改革[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5 王文革;;论城市土地节约利用强制性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曲士军;;必须重视内陆小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问题[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七个全国“土地日”: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论文集[C];2007年
7 孙辉;;试论城市土地的利用与管理[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8 高尚德;陈若凝;;论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A];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C];2005年
9 原玉廷;;城市土地“三权分离”理论依据及相关问题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10 罗璇;赵小敏;李芳颢;乐丽红;;小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桐乡市为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各城市土地周出让情况一览表[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2 首席记者 杨应奇;城市土地咋成了“压寨夫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朱少东;如何经营好城市土地[N];兵团日报(汉);2004年
4 王南桂;集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城市土地运营水平[N];中国企业报;2004年
5 艾梅;科学运营城市土地企业政府各司其职[N];广东建设报;2004年
6 记者 苏天瑞;全市经营城市土地工作会议召开[N];商丘日报;2006年
7 主讲人 王文革;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法律制度解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8 ;各城市土地周成交情况一览表[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9 蒙毅 程本初 黄茂军(作者单位:重庆市土地房屋管理局);城市土地证券化 投资开发模式初探[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10 蔡永飞;农民对城市土地也拥有所有权[N];南方周末;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山;城市土地集约与生态协同利用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艾建国;中国城市土地制度经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3 孟星;城市土地的政府管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学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黄绿筠;中国城市土地供给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张小铁;转轨中的中国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4年
7 李新刚;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马安胜;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土地协调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丛屹;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10 徐霞;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学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粟辉;城市土地可整理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乔叶建;城市土地供应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任文香;青岛市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张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宋凌珂;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城市土地供应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6 杨华;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朴森;延吉市城市土地空间演变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哈晨路;合肥市城市土地政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梁颖;城市土地供应制度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叶X晖;城市土地多中心结构优化模型理论探索[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25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25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