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研究 出处:《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社会救助是由政府和社会承担责任,为生活陷入困境的居民提供最基本的、最低的生存保障,强调国民接受救助的权利和国家提供救助的义务,是世界各国最具普遍性的制度安排。社会救助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根基。经过各国多年实践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保证国民生存、稳定社会”的功能到“保证国民生存、提升穷人能力、缓解代际贫困、缩小收入差距”的多重功能的转变。在中国,社会救助从建国后的救灾救济到现在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过程中,救助人数逐步增加、救助标准逐步高、救助项目逐步扩大,实现了“应救尽救”的目标。社会救助的国家主体责任决定了社会救助发展中财政支持的必然性。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职能的现代财政中其实已经包括了社会救助,是收入再分配的的手段之一。社会救助的财政支持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根本体现。中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中离不开财政支持,不同的历史阶段财政支持的规模、内容、重点和方式不同。在进入新世纪后,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财政支持。但是作为目前我国重点支出项目的社会救助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了适应“发展型社会救助”的改革,财政支持也应与此相适应。在优化现有财政体制的前提下,财政支持规模、财政支持方式、财政支持结构、财政支持的管理机制等都进行完善,才能更好的促使社会救助发挥兜底的作用,在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发挥基础作用。在当前中国社会救助的优化发展时期,在发展型社会救助的发展目标下,财政应该做些什么?财政支持如何有利于社会救助改革?研究社会救助的财政支持成为有意义的课题。对中国社会救助的财政支持进行研究,有如下理论意义:探索社会救助与财政的良性互动关系、细化和充实公共财政支出理论、丰富现有社会救助的发展研究成果。从实践上看,可以实现如下目标:有利于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社会救助财政支持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这是本文的研究理论基础。从贫困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这四个依次递进的角度分析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必要性。正是由于社会救助的反贫困功能,是一种公共产品,所以是政府的职能,通过社会救助可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其次,对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沿革和国际比较进行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对于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发展规律进行总结,从现实的角度对于目前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在对国内的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之后,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经验。最后是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总体设计。在历史、现实、国际借鉴的基础上,未来中国社会救助的财政支持应该在适应发展型社会救助改革的总目标和原则指导下,从优化体制和完善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导论。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第二章,文献综述。本文对于对国内外文献分别从社会救助与财政支持的关系、社会救助的经济效应及社会救助的改革方向三部分进行梳理综述,在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找出已有文献的贡献,发现其中的不足,成为本文研究的内容。第三章,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理论、贫困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对于社会救助财政支持进行分析指出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必要性。第四章,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沿革。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于社会救助的财政支持进行整理,发现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规模、结构、方式、效应都不同,社会救助的发展与财政支持密切相关。其次是分析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现状,主要是从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规模、方式、分级负担机制和预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再次是分析目前社会救助财政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规模小、结构差、效益低。最后是进行了原因剖析,包括:中央和地方社会救助支出责任划分不明确、各级政府社会救助财政投入负担比例不合理、社会救助财政转移支付不规范、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和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第五章,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国际借鉴。主要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介绍,发达国家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经验更多的是基于减少财政负担而对社会救助财政支持进行的改革。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更多地是基于财力有限的条件下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改革,这些财政支持的经验可供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财政支持改革的共同点就是使得社会救助与财政能力相适应。第六章,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目标和原则。这是后面第七章和第八章的指导。首先提出了适应发展型社会救助的财政支持目标,要达到财政支持社会救助和社会救助有效管理减轻财政负担的“双赢”目标。提出了2020年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目标和重点,并使用AR模型对2020年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规模进行预测,这将指导我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发展方向。其次是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应该坚持的原则,主要包括:“救助优先、动态调整”、“财政新常态、支持新方法”、“精准支持、精准救助”三大原则。第七章,优化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体制研究。主要是从各级政府社会救助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和规范政府间社会救助财政转移支付两方面进行论述。第八章,完善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机制研究。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是从财政支持的规模分析,提出了财政支持规模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支出同步增长机制,并通过VAR模型验证了社会救助财政投入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第二是财政支持结构精准化,包括:区域精准、项目精准、群体精准。第三是财政支持方式多样化,包括建立财政激励措施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第四是财政支持管理科学化,包括:建立科学的社会救助财政预算、完善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财政监督。第五是财政支持的其他配套改革,包括:社会救助范围的合理界定、加大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财税支持、推动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的衔接。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一)站在财政的角度研究社会救助,可以把社会救助与财政支持相结合,摆脱社会救助和财政“各自为政”的研究现状,两者的结合可以相形益彰、形成合力,找到最佳结合点,实现“共赢”的效果——财政支持更精准、社会救助更有效。从财政支持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救助的发展演变,提炼出社会救助优化与财政支持之间的关系及目标实现路径。(二)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搜集了建国以来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数据,并与同期的财政支出、GDP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其次,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于我国31个省份的社会救助财政支持规模进行对比分析。再次通过AR模型预测了2020年我国社会救助财政投入规模。最后采用了VAR模型对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社会救助财政投入的关系。(三)在政策建议上,本文认为财政支持应该与社会救助改革相适应。提出适应“发展型社会救助”的要求,分阶段分目标的进行财政支持改革。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下,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支持的提出了新要求——精准化。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的精准化要求优化现有的财政体制,同时也对于财政支持的机制进行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2.1;F8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树立新时期财政监督干部的新形象[J];内蒙古财会;2000年01期
2 王浩;对财政监督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行政论坛;2001年03期
3 陈纪瑜,陈友莲;现代财政监督与反腐机制[J];学习导报;2002年04期
4 傅明章;黄先林;;呼唤《财政监督条例》 促进财政监督工作[J];财政监察;2002年01期
5 李霁;国外财政监督一瞥(上)[J];中国监察;2003年14期
6 刘晓蕾;财政监督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王倩倩;我国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09期
8 潘敏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监督[J];理论探索;2004年06期
9 刘国;如何加强财政监督[J];理论界;2005年06期
10 宫晓霞,孔岩;当前我国财政监督的状况、问题及对策[J];理论学刊;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落川;;认清形势 调整思路 开展新形势下财政监督工作[A];迎接新世纪——2000年长春市财政系统科研成果集锦[C];2000年
2 郭进;林承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财政监督的基本环节[A];会计理论研究——湖北省会计学会1996—2002年优秀会计论文集[C];2002年
3 骆林刚;陈伏银;刘文斌;;县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监督工作之我见[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张科儒;;西部大开发中广元财政创新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王树汉;;关于发展壮大陕西财政实力的思考[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解放思想论坛文集[C];2003年
6 王树汉;《发展壮大陕西财政实力研究》课题组;刘维隆;;关于发展壮大陕西财政实力的思考[A];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经平;;加强财政监督 建立公共财政[A];强化监督职能 发挥人大作用——2007年全省人大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志德;;建立完善财政动态监控体系 进一步提高政府执行力[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9 马海涛;李霁;;县级财政的现状与制度创新[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获奖优秀论文选编(2004)[C];2004年
10 马静;;浅析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的财政监督[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一多;扪心自问财政监督[N];中国改革报;2004年
2 黄霞 袁和平;试论我国财政监督文化的构建[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中共桂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朱峻柳;加强财政监督 着力源头防腐[N];郴州日报;2005年
4 ;完善财政法制强化财政监督[N];吉林日报;2002年
5 ;市场经济呼唤财政监督[N];济南日报;2004年
6 姜财宣 濮盛平 朱广秀 许兆凯 供稿;加强财政监督力度 提升财政监督层次[N];江苏经济报;2002年
7 王光坤;发挥财政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N];人民日报;2005年
8 记者 王韬;财政部部分省市财政监督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N];廊坊日报;2007年
9 毛海峰;财政监督:两年查出违规违纪金额1195亿元[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侯玉珍;盟财政局强化财政监督管理[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体军;中国财政监督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任海霞;中国社会救助财政支持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6年
3 马向荣;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监督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李龙成;走向绿色发展的财政监督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5 陈小平;财政合理规模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6 陈龙;社会财政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王源扩;财政法基本原则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8 张平;中西方财政运行状态及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9 张捷;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佩佩;清末东三省清理财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程;我国人大财政监督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2 孔莉莉;我国财政监督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周少君;我国财政监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09年
4 马宁;关于我国财政监督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秦玲;我国财政监督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冷霞;财政监督的理论分析与改革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7 张运珍;郑州高新区财政监督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仲晓飞;财政监督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9 宋晓明;我国财政监督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顾川腾;加强上海区级财政监督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29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29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