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出处:《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附加值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广义货币增幅不断增加。但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作用并不显著,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不尽理想。在国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并出台了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产业、金融、科技等系列政策背景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亟待解决。那么,我国金融发展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上存在着怎样的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障碍和问题,金融发展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有着怎样的作用机理,如何通过金融发展支撑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需要系统思考,深入研究。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问题研究相关文献多侧重于价值链治理、升级路径、增加值统计等方面,但从金融发展视角研究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与升级路径文献较少,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金融发展的产业价值链升级效应的文献也不多见。本文立足中国制造业和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梳理中国制造业价值链的分布情况、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维度阐述金融发展对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升级中的作用机理,探究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实现路径,分析研究三个维度下各实现路径的影响强度及政策含义。现状分析表明,地理距离、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人力资本、市场规模、金融发展等是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以银行为主导、配置效率有待完善的中国金融体系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密切相关,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金融资源与比较优势错配、价值链低端锁定和附加值获取较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梳理金融发展对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理与实现机制。本文立足金融发展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基本研究范式,综合运用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和技术溢出效应理论,建立了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的整体分析框架,构建了金融发展与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金融发展引致交易成本节约和规模经济效应,同时提升了技术和人力资本要素能力,推动生产性投资和研发性投资效率提升,实现制造业分工深化与价值链升级。金融发展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理可以分解为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维度的作用机制。第一,金融规模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金融规模扩张有利于低成本融资供给,降低金融业与制造业的交易成本,促进制造业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金融规模扩张有利于制造业资本获取,实现规模化生产,获取规模经济附加收益,推动边际成本降低与市场份额扩大;金融规模扩张有利于金融资本和制造业产业资本产业内和产业间正向溢出效应的发挥,提高技术和人力资本生产要素能力,推动生产制造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向制造业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纵向延伸。第二,金融结构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银行主导型金融供给体系风险偏好相对较低,金融供给倾向于常规生产制造环节;多重市场型金融供给体系风险偏好相对较高,金融供给倾向于制造业全价值链。通过金融结构供给和产业结构需求的有效匹配,识别和控制产业创新过程中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实现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产品和功能升级,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整体向高增加值环节移动。第三,金融效率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机制。高效金融体系具有提高生产性投资和研发性生产投资决策效率的金融功能,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技术进步效应和创新效应,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功能和链条升级;低效金融体系由于外部金融约束较强,企业无法获取充足研发金融资源,不能充分实现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基于上述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维度的作用机制分析,得到了制造业价值链的四个升级路径,分别是交易成本和规模经济升级路径、技术溢出升级路径、人力资本升级路径、风险匹配升级路径。其中,金融发展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路径具有两个特点:第一,金融发展促进金融资源和国内外制造业的高效协同,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收敛我国制造业与国外技术梯度差距,沿着技术溢出升级路径推动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第二,金融发展促进金融体系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多重主导型方向发展,改善了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的金融供给条件,沿着风险匹配升级路径推动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在实证方面,分别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三个维度选取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的指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测算金融发展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的提升效应,探讨金融发展各维度指标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的综合作用。通过金融发展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作用实证分析,从空间溢出效应系数、金融发展指标回归系数得到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政策含义。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建立空间邻接矩阵,选取国家层面的空间面板数据,计量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的空间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提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说明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从金融发展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作用的一般规律来看,金融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中国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作用情况,既在一定程度吻合国际发展规律,但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其中市场开放程度、金融结构、产业结构、研发强度等指标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效果显著,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金融体系:金融发展水平、金融规模、政府作用、金融效率、技术市场交易等指标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效果并不明显,恰恰印证了中国金融资源在对制造业的供给中存在的配置问题。本文建立了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维度的整体理论框架,探究了基于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溢出效应的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机理与实现路径,运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全球和中国两个层面验证金融发展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为完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理论和方法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金融支撑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证据支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4;F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明英;王永章;;浅析新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启明;百亿元托起“制造业信息化工程”[J];电子商务世界;2002年09期
3 周喜安;大力培育和振兴我国制造业[J];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09期
4 于平;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3年09期
5 俞国生;做好上海制造业的战略升级调研工作[J];上海工业;2003年04期
6 王战 ,王成焘 ,郭重庆 ,姚振强;专家学者谈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J];上海工业;2003年05期
7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J];机电工程;2003年02期
8 舒萍;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产业再造的路径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仲良 赵弘;北京制造业要占据产业链高端[N];北京日报;2004年
2 主持人:本报记者 沈耘;亡羊补牢犹未晚 振兴装备制造业正逢时[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李寿生(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新世纪我国制造业之路将如何铺设[N];中国企业报;2001年
4 主持人:冷德熙;关注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 问题与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5 丛笙 董筱宇;甘肃广州提出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N];中国工业报;2006年
6 刘恩良;做好人才建设工作 振兴装备制造业[N];甘肃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初霞;整合资源合理规划装备制造业布局[N];哈尔滨日报;2006年
8 郭重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业能级提升的契机[N];机电商报;2006年
9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着力培育特色装备制造业[N];酒泉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唐成选;我省绘就“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蓝图[N];辽宁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戚宇;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年
3 杨屏;文化创意对制造业影响的机理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4 张丽娜;中国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撤离的就业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侃;基于金融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涛;新工业革命对湖北制造业的升级影响与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金和林;延边州和韩国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带动作用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王武凤;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美、日、德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阳;基于双重特征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顾加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度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杨雪;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7 李琪;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益锋;汇率变化对中德制造业出的影响: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王媛媛;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张玉莹;山东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49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49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