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要素错配、企业研发决策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

发布时间:2018-01-04 19:13

  本文关键词:要素错配、企业研发决策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 出处:《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要素错配 企业研发决策 企业进入与退出 全要素生产率损失


【摘要】:中国依靠要素投入与需求刺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受到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制约。未来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成为必然和最优选择。基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观察发现:(1)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在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要素市场化改革远远滞后于产品市场化改革;(3)中国企业研发创新动力严重不足。与发达经济体中市场不完备所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不同,中国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是要素错配形成的直接原因,并形成企业进入与退出市场障碍和研发投资决策扭曲,又进一步加大要素错配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形成放大效应。因此,本文聚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根本问题,试图从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要素错配入手,深入到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和市场进入与退出行为分析,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估计并揭示其微观形成机理,寻求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和政策着力点。首先,从中国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所导致的要素市场扭曲出发,深入到微观企业决策行为分析,构建了用于解释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理论模型,为全文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和框架。该理论模型在一个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引入要素市场扭曲与企业研发决策,在分析企业决策行为的基础上,求解了一般均衡状态下宏观加总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与不存在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均衡状态进行比较,文章揭示了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三个微观渠道:第一,在位企业间的要素错配。理论分析的结果显示,均衡状态下的加总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且与企业面临的要素市场扭曲程度有关。在位企业间的要素错配,表现为边际收入产品在企业间的离散化分布,如果要素投入能够从边际收入产品较低的企业,流向边际收入产品较高的企业,将带来加总全要素生产率与总产出的提高;第二,企业进入与退出的扭曲。分析企业进入与退出决策中,企业生产率临界值与要素市场扭曲的关系发现,面临补贴性扭曲的企业,即使自身生产率水平较低,也可能存活于市场,出现所谓的“僵尸企业”。而面临征税性扭曲的企业,即使生产率水平较高,也可能被迫退出市场,出现所谓的“影子企业”;第三,企业研发决策的扭曲。要素市场扭曲,可能导致一部分高生产率的企业退出研发,而一些低生产率的企业从事研发,降低了研发投资的整体效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更重要地是,在一个不存在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体中,企业通过研发投资,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而且可以迫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实现生产要素从非研发企业向研发企业转移,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因此,企业研发决策行为的扭曲,可能通过相反的过程,进一步放大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程度。由于这一研究引入了企业研发决策并考虑企业的进入与退出行为分析:第一,可以捕捉到由于企业研发、以及进入与退出市场,所导致的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变化,以及对宏观加总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使企业的生产率分布部分内生化;第二,该理论模型同时刻画了,在位企业与进入、退出企业之间的要素错配,而不是局限于目前广泛研究的在位企业间的要素错配,拓宽了要素错配的内涵。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建模,通过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把握——抓住中国企业研发创新动力不足这一特征,弥补了现有关于要素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理论研究,缺乏对中国现实问题刻画的不足。同时,通过深入到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和市场进入与退出行为的分析,强化了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微观基础,为更深刻地理解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微观渠道提供理论洞见。其次,在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框架下,使用大样本微观企业数据,克服了一系列数据处理与测量方面的问题,并识别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微观渠道,为理论模型提供重要的实证支撑。为了将理论模型应用于分析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实际问题,首先分析了中国要素错配形成的原因,以及企业研发投资特征。从金融低效与政府干预两个视角,验证了要素错配的存在性,并发现要素错配是我国研发企业比例低、研发行为不稳定,以及国有企业主导研发等特征形成的重要原因。其次,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分解,识别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微观渠道,发现:企业生产率提高占主导,而企业间要素再配置与企业进入与退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较少。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发现:虽然企业研发投资,提高了企业所在行业的生产率临界值、迫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行业,并且实现了生产要素从非创新企业向创新企业转移;但在行业层面来看,企业研发创新并没有构成推动中国制造业部门生产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据此推测,要素市场扭曲下,企业间要素再配置、企业进入退出的渠道可能不畅通。因此,企业创新决策行为的扭曲,可能会放大要素错配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最后,在全要生产率分解结果的基础上,定量测算了中国制造业部门潜在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以企业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价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作为衡量要素错配的依据,验证了中国制造业部门存在严重要素错配的事实。通过构建反事实与近似方法,估算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在样本期间达到了年平均8.35%;其中,资本错配与劳动错配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分别为5.60%与2.75%;文章的政策含义十分明确,即:迫切需要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作为中国未来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引导并激励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24;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林;;劳动的社会生产率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关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一点意见[J];经济研究;1982年03期

2 肖牧;计算生产率指标的方法[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7期

3 崔世娟,魏刚,陈良猷;中国生产率初步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李连发;;上市公司多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6年02期

5 龙飞;戴昌钧;原道谋;;论生产力的生产率测评制度缺陷与改进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年09期

6 苏日娜;;服务生产率困境及改进策略[J];经济论坛;2009年24期

7 叶彬;;我国企业集团背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05期

8 Ben Dolman;欧阳晓灵;谢琪;;澳大利亚生产率不再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J];经济资料译丛;2010年03期

9 张懿玮;徐爱萍;;服务生产率困境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对策[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建森;中国制造业企业IT投资对生产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郭悦;产业集聚对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巩崇一;我国人力资本不平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5 戴小勇;要素错配、企业研发决策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7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9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常建新;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文娇;基于环境视角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源;要素配置扭曲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复旦大学;2014年

3 梁盼盼;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婧;低碳约束下甘肃省工业行业生产率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秀华;我国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罗丹;出口对生产率及创新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伟;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小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魏梦茹;宏观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9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79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f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