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7 13:07
本文关键词: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出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改变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新常态”,以前固有的发展模式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中国经济需要在增速、结构与改革三方面取得更科学的平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处于大调整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忧外患使得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愈显艰辛。而电子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和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基础性突出、技术难度高、关联性强,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是一国或地区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建设,不但可以牵引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中国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提升就业水平,还能促进解决长期困扰中国政府的资本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产能过剩等宏观经济上的主要问题。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对于破解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困局、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达到新的平衡具有突出意义。因此,探寻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的内在机制,完善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产业政策,就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进行初步的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以供有关各界参考。首先,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客观的评估;其次,通过国际比较,明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第三,在研究分析主要电子信息产业强国产业政策基础上,充分借鉴其宝贵经验,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主体分为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实证分析、经验借鉴以及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四个部分。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对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观点与评价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梳理,并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中汲取有益的部分来充实本文的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其中主要借鉴了马克思的价值创造理论和四分法、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和价值链理论以及巴拉萨等人衡量比较优势的指标等。2.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内涵,即产业国际竞争力应该涵盖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三个环节的竞争力,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能力: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掌握比较优势并形成竞争优势的能力;持续创新的能力;占据国际市场份额的能力。3.在上述理论框架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三因素”评价体系,价值创造环节主要从生产角度来考察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价值实现环节主要从交换角度来考察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表现;价值分配则主要侧重于一国产业的利润实现和议价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结果。实证部分的研究是在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背景、历程、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初步判断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低端,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其次,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分别从价值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三个环节对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目标是考察各国在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优势,以确切判断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情况。考虑到电子信息产业涵盖产品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本文还选取了计算机、电子元器件、通讯设备和广播电视制造业三个细分行业进行综合评价和横向比较。除此之外,为了反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本文还加入了动态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判断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和路径方向。通过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呈现增强态势,主要源于价值实现竞争力的提升,而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环节虽有所增强,但其国际竞争力仍偏弱。具体而言,在价值创造环节中,中国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要素贡献度两个指标排名靠后,而资本要素贡献度和专利申请数排名靠前,说明一是中国人力资本相对较弱,知识技术含量不高;二是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处于规模扩展和粗放型增长阶段,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三是技术创新在量上有较大的飞跃,但质上却差强人意,主要以微小的跟随创新为主,且由于没有很好地遵循市场需求,缺乏推向市场化的途径,技术转化率偏低。在价值实现环节中,中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指数三个指标排名均靠前,说明中国已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出口竞争力较强,占据大部分国际市场份额。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在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制造环节过程中,抓住机遇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当前,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处于以外资企业主导、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市场扩张阶段。在价值分配环节中,中国出口相对价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两个指标排名较靠后,说明中国电子信息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增值部分较少,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此外,大量技术水平不高的中小企业同质化、低水平的经营模式和恶性竞争,造成企业盈利空间小,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低端。2.从细分行业来看,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特点。计算机制造业在价值实现环节,优势十分突出,我国为净出口国,出口竞争力很强,主要生产微型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西方技术成熟的产品,从价值创造环节来看,我国发挥的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价值分配环节,竞争力就较弱。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从价值实现环节来看,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我国为电子元器件净进口国,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中低端元器件,而高端产品大量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国外,不具备比较优势,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弱于计算机、通讯设备和广播电视制造业。通讯设备和广播电视制造业从动态分析来看,劳动力要素贡献度增长很快,资本要素贡献度增长较慢,说明该行业近年来在人力资本上有很大的提高,已经开始进入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本文在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本文发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人力资本投入明显落后于其国际竞争力的增长。为此,本文从宏观制度建设、中观产业政策和微观企业对策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和应对策略。在价值创造环节,本文认为应注重技术创新的质量和转化,大力提升人力资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要素贡献度以及技术专利的质量。在价值实现环节,本文认为应继续发挥我国的规模优势,政府要为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走出去”创造良好的贸易政策环境,并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和聚集效应,以保持中国在价值实现环节的优势。在价值分配环节,本文认为应通过一系列的产业政策,诸如培育大型跨国集团、改善组织结构、加强品牌建设等,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结构升级,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位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6;F27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婧;;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2014年05期
2 张丽;;美国宽带普遍服务实践及启示[J];中国电信业;2013年06期
3 刘勃然;黄凤志;;美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评析[J];东北亚论坛;2012年03期
4 平力群;;日本经济危机对策与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政策范式的影响为视角[J];日本学刊;2011年02期
5 刘江永;;美国金融危机后日本的反思与摸索[J];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05期
6 黄付生;魏凤春;;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02期
7 丁恒龙;王卫星;;日本知识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8 吴雷;陈伟;;基于DEA的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6期
9 赵伟;张萃;;市场一体化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变化趋势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10 朱岩梅;;比较优势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局限性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金星;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2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9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