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非对称性及其监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8 22:10
本文选题:银行系统性风险 切入点:波动性 出处:《山西财经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银行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金融市场甚至是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无论是1929年美国经济萧条还是2008年以雷曼兄弟破产为导火索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近几十年爆发的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或是财务困境,都是银行体系风险不断积累、集中爆发、快速传染的结果。2008年次贷危机后,关于金融风险的研究很多都集中在美国金融市场,特别关注影子银行体系。但是在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中还是占据着核心地位。目前,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创新不断深化,银行系统也呈现出交易复杂化、交易对手多样化、产品业务同质化、信贷业务表外化以及关联性高度化等特征,这些变化使得银行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加深和扩大。只有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深入研究,全面评价银行系统性风险,才能找到应对之策进行有效监管。金融资产的风险通常是由资产价格的波动性引起的,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金融市场波动性的研究。另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资产间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复杂,资产收益率序列也呈现出不规则的分布,研究金融资产的相关性对于准确进行风险管理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非对称性特征,从而提出差异化监管的要求。研究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核心问题:波动的非对称性、时变的动态相关性以及不同市场状态下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等。在对银行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本文使用GARCH类模型及其拓展模型对银行收益率序列的波动、银行间波动溢出状况及银行间相关性进行了详细刻画。非对称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序列的波动幅度是否存在对市场上利好、利空消息冲击的不一致、银行间波动溢出及相关性是否存在非对称现象,市场状态发生变化时银行间相关系数的变化等内容上。最后本文将主要的非对称因素考虑在内构建了风险预警指标,并基于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相关特征的实证结果,围绕差异化监管内容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工作主要涵盖了: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上市银行多方面特征,将银行分为了两类,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进行聚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银行收益率的波动特征。对我国上市银行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包括对单家银行的收益率波动情况进行研究,使用garch类模型对银行波动的非对称性进行检验,判断非对称波动的方向和程度,从而描述了波动的具体特征;运用bekk-garch模型对银行间波动溢出特征进行研究,同样将非对称性考虑在内,找到两类银行间波动溢出的方向、大小等特征。对银行波动性的研究能帮助我们识别上市银行的波动特征以及对其他银行的影响程度,为银行的风险监管提供系统性的定量方法支撑。运用非对称的dcc-garch模型对银行间的动态相关关系进行非对称性检验,基于银行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银行系统实时的风险预警因子。本文发现,基于上市银行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能够精确捕捉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危机,对保障我国金融系统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两类银行的波动情况进行整体相关性分析,定量研究两类银行间的整体风险联动程度,为我们从整体把握银行间的风险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引入了markov区制转换模型对我国股市周期性的转变和风险状态的阶段性变迁进行识别和分析,确定我国市场行情持续的时间和转变可能性。对银行间时变相关性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发掘不同市场状态下银行间风险联动程度的差异,同时也从银行类别的角度分析了银行间相关性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单家银行的波动,还是银行间的波动溢出情况均存在显著的非对称特征,即市场上利好与利空消息对银行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基于银行收益波动特征,测度两类银行的时变动态相关系数,发现在同涨同跌的状态下以及不同市场状态下的银行间的相关关系均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综合实证模型得到的结论,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目前的监管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差异化监管路径与规则进行评价,给出合理化的建议与参考,为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学术支持。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突破了以往的研究视角,有效地捕捉了系统性风险的非对称现象。通过非对称性的视角研究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状况,将研究过程中所有可能存在的非对称现象考虑在内,有助于更准确地构建风险预警指标、提供更精准化的监管要求;构建了更为及时、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基于以往对银行波动性与相关性的静态研究上,本文使用时变的条件相关系数构建了风险预警指标因子,与现有的静态指标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现有文献中,波动性和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大都用于对两个或三个市场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本文将这种方法拓展到了银行系统中14个上市银行,大量数据的实证结果更能充分反映了我国银行的风险结构状况,研究结论相较以往的研究更显客观性;综合考虑了上市银行的多方面特征和市场数据,对银行进行了分类,进一步挖掘了银行间的差异性,基于实证结果设计了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监管框架,这为我国银行业实施差异化监管提供了更为详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3;F224
,
本文编号:1585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58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