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TEM学科的科研集聚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8 18:55

  本文关键词:中国TEM学科的科研集聚演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博士论文 > 博士论文

中国TEM学科的科研集聚演进研究

请认准支付宝签约商家,支付宝交易,安全保证

摘 要

技术经济及管理(TEM)学科作为国家战略的创新性产物,肩负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科研集聚是学科实现自组织的推动力,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

否揭示TEM学科科研集聚的科学规律,关系到科研主体的创新绩效和人才培养,关系到TEM学科的自组织发展,关系到国家科研实力的提升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本文界定了科研集聚的广义和狭义内涵,构建了广义和狭义科研集聚概念模型,建立了TEM学科科研集聚的TDSD数据库,开展了TEM学科科研集聚规律的

深入揭示以及科研集聚概念模型假设体系的验证。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 提出了科研集聚的广义和狭义内涵

在学科科研行为集聚性的逻辑分析基础上,对现有研究领域中与科研集聚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评述,凝炼形成了广义科研集聚的内涵;在Salvador(2013)与

Saublen(2008)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与Liyanage(1995)提出的科研集聚范畴类似,由广义科研集聚的概念进一步衍生出了狭义科研集聚的内涵。

2 构建了GC-SRA模型以及SC-SRA模型

在Krugman(1991a)的研究基础上,借鉴Kranich模型、Baldwin模型建模思路,将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CP模型与内生增长理论的Schumpter模型相结合,分别构建

了广义科研集聚概念模型(GC-SRA模型)以及狭义科研集聚概念模型(SC-SRA模型),并提出了研究假设体系。3 发现了TEM学科科研集聚的演化路径和集聚模式

在SC-SRA模型的基础上,首先使用分位数工具从时间维层面分析了TEM学科科研集聚的动态发展趋势;然后在时间维的基础上加入空间维,使用全局、局部空

间自相关分析工具,构造了累积集聚度和时序集聚度指标,对TEM学科的科研集聚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五种集聚模式、一条集聚演化路径以及假设c2以及假设c3

成立的条件,提出了Krugman(1991a)模型的修正参数。使用词频分析法,从总体描述分析、时空集聚特征分析相结合的形成了基本分析框架,揭示了TEM学科博

士的科研集聚模式。4 发现了基金资助和科研合作对TEM学科科研集聚的作用机理在GC-SRA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知识产出函数从静态面板分析和动态面板分析

两个角度,开展了基金资助对TEM学科科研集聚的影响研究,并对广义科研集聚概念模型的假设进行了检验,发现了假设a成立的条件。从城市、省域、地区三个

空间维度相结合角度揭示了科研合作所形成的TEM学科科研主体集聚的跃迁等规律;使用引力模型结合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的思路,对广义科研集聚概念

模型的假设进行了检验并发现了假设b成立的条件。本文的研究工作有助于深入认识TEM学科的科研集聚规律,为学科科研集聚的理论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TEM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政府基金资助机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科研集聚;科研合作;科研基金;博士点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问题2

1.1.3 研究意义2

1.2 文献综述及概念建构3

1.2.1 科研集聚的逻辑分析及概念建构3

1.2.2 TEM 学科发展的述评 11

1.2.3 科研基金的文献综述14

1.2.4 科研合作的文献综述17

1.2.5 博士主体特征文献概述19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20

1.3.1 研究目标20

1.3.2 研究内容20

1.3.3 技术路线21

1.4 主要创新点 21

2 理论基础及样本数据  23

2.1 理论基础及建模23

2.1.1 重要理论基础评述23

2.1.2 CP 模型及 Schumpeter 模型25

2.1.3 广义科研集聚概念模型28

2.1.4 狭义科研集聚概念模型31

2.2 样本描述 35

2.2.1 TEM 学科隶属演化路径35

2.2.2 学科研究方向的集聚规律39

2.3 数据库构建 42

2.3.1 时空效应子数据库43

2.3.2 科研合作子数据库44

2.3.3 博士科研子数据库45

2.4 本章小结 46

3 TEM 学科科研集聚的时空演化分析 47

3.1 研究设计 47

3.2 科研集聚的动态趋势47

3.2.1 五种科研集聚模式48

3.2.2 研究领域总排序58

3.2.3 分支领域及年度排序59

3.3 科研集聚的空间特征65

3.3.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67

3.3.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69

3.4 本章小结 79

4 基金资助对 TEM 学科科研集聚的影响研究  81

4.1 研究设计 81

4.1.1 描述统计分析81

4.1.2 知识生产函数83

4.2 短期影响分析86

4.2.1 静态面板模型86

4.2.2 实证结果分析87

4.3 长期影响探析90

4.3.1 动态面板模型90

4.3.2 实证结果分析92

4.4 本章小结 95

5 科研合作对 TEM 学科科研集聚的影响研究  97

5.1 思路架构 97

5.2 引力模型 99

5.3 影响结果分析103

5.3.1 描述性统计103

5.3.2 短期影响分析106

5.3.3 长期影响探析109

5.4 本章小结  111

6 TEM 学科博士的科研集聚模式分析 113

6.1 分析框架  113

6.2 词频分析法  114

6.3. 集聚模式分析 115

6.3.1 总体集聚态势 115

6.3.2 空间集聚特征 118

6.3.3 时间变换规律121

6.4 本章小结 124

7 结论及展望  125

7.1 主要研究结论125

7.2 未来的研究与展望127

参考文献129

致谢13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14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欧美发达国家以及 APEC、OECD 等国际组织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先后开展了本国或跨国的技术预见,以确定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从而塑造甚至创造未来(王

瑞祥,穆荣平,2003),特别是 2010 年英国发布了第三轮技术预见报告《技术与创新未来:英国 2030 年的增长机会》,可见技术对国家抢占至高地具有决定性作用。

Friedman(2005)预言技术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碾平”这个世界并改变人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并重塑人类的生活逻辑,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世界都见证了

这一趋势。2014 年 6 月,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提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强调要将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而作为以技术为研究核心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Technic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以下简称 TEM)这种中国特有的学科是中国在空间范围内的战略布局,是应用性及基础性很强的学科,是技术、经济、管理的交叉学科,是技术的经

济和管理,既是时代的产物,又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责任,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至今尚未明确下来。

2013 年 7 月,习近平在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提出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要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科研群体的重要集结形式便是学科,更是创新动力源,具有持续创新性,也具有类似投入/产出结构,投入端包括组织、人力资本和科研基金等,产出端包括知识技术、创造力。集聚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集聚能够产生外溢效应,TEM 学科的科研集聚便形成了探析技术经济及管理学发展以及 TEM 学科演进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的根本使命是推动科学发展、激励自主创新,高度关注孕育新思想、新概念的变革性研究,瞄准学科研究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学科中的学者如博导,借助一定的理论在某些研究领域形成项目的研究基础,申请并获批 NSFC 项目(得到了 NSFC 相关领域的评审专家对其研究创新性的肯定和赞成),在立项后的三到四年里是博导带领博士们对该研究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并形成项目成果如论文等知识产品同时也培养了博士,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能力的提升,对相关领域和其他相近领域进行探索,形成了集聚中扩张,扩张中又形成集聚的结构;而学科中的不同博导除了集聚在一些研究领域中也在扩展领域,通过不断的扩散、集聚,学科科研创新能力得以增强,所形成的创新溢出效应更显著。从而本文仅是从很窄的一个视角,即 NSFC 资助的视角并以博导群体作为 TEM 学科主体,窥探了 TEM 学科科研集聚的规律。学科由创始团队及后续

团队形成自组织结构,在这种自组织结构中团队的合作、开展创新的趋同性,从而产出科研知识产品的绩效会增强,竞争越激烈,人才却越向其集聚,符合以Krugman

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的报酬递增前提,并以其作为本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1.1.2 研究问题

本文的研究问题是中国 TEM 学科的科研集聚演进研究,可分为 3 个子问题:

子问题 1 科研集聚的概念建构。

子问题 2 科研集聚模型的构建。

子问题 3 TEM 学科科研集聚演进的实证研究。

1.1.3 研究意义

一旦一个学科有了预见性,这个学科就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永远处于发展成长期,技术的循环上升发展的本质决定了TEM学科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结构,

不断从其他领域积极吸收有用之处开展创新,拥有无限发展的潜力,也只有这样预见新技术的走向,才能不断对社会产生溢出,本文研究对象的依托主体正是具有这

样特征的TEM学科。本文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交叉考察了TEM学科科研主体的群体行为特征即科研集聚特征,数据所限本文的研究只是从1999年截至到2012年

这一时期的,且从TEM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层面展开的,期望研究结果对TEM学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并能为将来后续学者开展TEM学科演进的研究提供借鉴。

科研主体都是特质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诸多科研主体的集聚又一定存在共性之处,本文所关注的科研主体限定在科学知识生产者群体上又即科研主体。科学知

识生产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即科学知识是在一个特定学科的框架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学科作为一个实体称为科学知识生产的基本组织单元,在特定学科结构

中从事研究工作围绕这一实体,科学知识生产者得以聚集。本文尝试着将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相交并投影到对TEM学科的

科研集聚的理论探寻和实证研究过程中,,没有构造深度数理模型,而仅是构建了科

研集聚概念模型,并对依据模型所形成的研究假设体系进行了实证,对科研集聚概

念模型中的参数设置以及假设关系等进行了度量和明晰,最终揭示了TEM学科的

科研集聚规律,所得到的丰富结论能够对后续数理建模提供基础。

当前研究尚未深入到博士点的科研集聚研究,而多以高等教育、高校科研系统、

高校院系为评价对象,又多集中在博士生教育质量、博士点的体制问题的探索上,

且缺乏从微观层面开展实证数据采集的相关研究(王振辉,赖扬华,2012)。国家

创新的源动力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关键在大学,大学发展靠学科发展带动,本

文以学科作为揭示基础研究科研集聚规律的数据平台,更是通过技术经济及管理

学科博士点作为原始数据的载体完成了微观数据采集并开展了实证,对所构建的

科研集聚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揭示了TEM学科的科研集聚规律。

1.2 文献综述及概念建构

1.2.1 科研集聚的逻辑分析及概念建构

(1)学科科研行为集聚性的逻辑分析

国外学者关于学科的概念众多界定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刘仲林,

1988):Heckhausen 学科观、Boisot 学科观、Apostle 学科观。其中 Apostle 将一门

学科看做是一群人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能动的体系,以特定方式更新自己,由

五要素组成:一群人、这些人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些人内部及这些人同另一些人

的一系列相互作用或交流、通过某种带有教育性质的交流而使这些人更新的方法、

一套历史性学习方法。汪应洛(2005)认为管理研究是一个自组织、自创生的复杂

系统,提出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出成果和出人才。刘小强(2008)对学科的内涵

进行了界定,认为学科是一种交流的平台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将分散在不同地方、

机构的学者同行、不同时代的学科人员联系起来,将当前的学科人员同未来的学科

人员团结起来,组织学科超时空的学者共同体。科学的内在演进规律表明学科发展

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同时学科建设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又是知识生

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到学科体制、社会需求、科技政策等因素的制约(赵军,

2011)。前述观点可以认为是学科发展的时空观。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研究是‘源’,学科发展是‘流’,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提(朱慎行,张慧敏,1994),要通过大量的科研

课题的研究实现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开展科学研究的

过程中又实现了科研人才的培养,所以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物。王恩

华(2005)提出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认为科研在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有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研活动能够产生科研成果、开拓学科研究领域、创立和构建

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通过科研活动能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学科建设的内在动

力,同时认为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上述观点,

本文关注于 TEM 学科的科研活动特别是科研集聚方面的规律特征。

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基础与条件的表征是科学知识生产的资源禀赋,其一方

面决定着科学知识生产能力的状况以及科学知识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客观地制

约着人们对科学知识生产能力的期待和愿望,是影响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基

础性力量(李正风,2006)。学科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主体的选择行为并受到客

观条件如科学知识生产资源禀赋的制约,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

息资源等(赵军,2011)。探索学科科研集聚规律必应从学科建设的资源禀赋观入

手,现有经济学理论已对其中的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所以有必要积极引入经济

学经典理论开展深入探索。

尚长春,吴霄,陈阳(2009)提出学科建设的三要素:汇聚学术队伍、凝练学

科方向、构筑学科平台,其中学术队伍(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并处于核心

地位,而学科研究方向则应深入挖掘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并使科研力量与

关系社会民生发展需要有机结合。王晓东(1997)认为投入的科技人员数、发表的

论文数或文献数、科研课题数是反映学科发展的三个指标或参量,且三者之间具有

相关性,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可根据科学计理学或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进行考

察,而由科学问题转化的课题资源的变化趋势,则可考察科技发展的历史情况或有

关的科技统计数据及其与文献数量的相关性来得出一定的统计规律性。

学科是一个资源共同体,由包括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技术基础在内的三

类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邹晓东,黄争舸,陈劲,2004),其中学者主要是指在学

 

 

 

 

 

0

顶一下

回首页

【本论文是经本站收集整理共享给大家的论文,谨供参阅,严禁任何商业用途,鉴于篇幅,只展示第一章内容】

  • 上一篇: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 下一篇:没有了
  •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3260667898

    920638823

    93942916

    周老师

    陈老师

      工作时间:08:00-24:00

    网站导航

    网站公告 <marquee scrollamount="1" scrolldelay="50" direction="up">

    中国硕博论文中心创始者一直秉承着“诚信是金,以人为本”这个精神,陪伴了众多莘莘学子及科研工作者走过了十个春秋,他对于中国硕博论文中心的发展给予厚望:"我们要打造一个以人文的服务咨询平台让莘莘学子及科研工作者们可以通过最快捷、最安全、最方便的平台进行投稿并分手果实与喜悦。
    中国硕博论文中心秉承以人为本不断创新的理念,内容更贴近客户需求,过程更简单明了。中国硕博论文中心作为一个论文指导及推荐平台,与几百家期刊杂志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其中包括SCI刊物,CSSCI刊物、中文北大核心刊物、科技统计源核心刊物以及国家级省级重点普通刊物,学科齐全也覆盖了医学、护理、教育、管理、经济、中文、法律、历史、正式、新传、计算机、电子信息、化工等几百个专业。
    中国硕博论文中心始终坚信:"诚信是金,以人为本",我们能做的仅仅是为您解决问题!


      本文关键词:中国TEM学科的科研集聚演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68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0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