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6 17:04

  本文关键词: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15年

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李炎亭  

【摘要】:特定的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特定的能源消耗结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决定着区域污染排放水平。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低,经济发展越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产业能源消费量越大,能源利用效率越低,进而导致碳排放水平越高。相反,产业结构发展层次越高,经济发展越接近工业化后期,则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能源消费量相应减少,加上技术进步的作用,产业发展导致的碳排放水平会不断降低。现有研究成果普遍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是碳排放水平变化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也是未来我国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从实证层面考察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产业发展影响碳排放的深层原因和作用机理以及探索经济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响应关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理论基础的梳理到实证研究的分析,论述了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问题。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全面梳理产业结构演变与低碳经济相关理论体系,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碳排放的深层原因和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第二,详细考察甘肃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碳排放现状;第三,以Kaya恒等式的扩展形式为基础,运用对数指数分解分析方法对甘肃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甘肃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第四,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协整分析方法判断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等变量与碳排放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考察碳排放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以及城镇化等因素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探讨碳排放受到主要影响因素的冲击反应,并运用方差分解分析方法进一步判断各相关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变化的贡献和相对重要性。从长期与短期不同角度考察甘肃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影响;第五,以甘肃14个市州规模以上企业分行业、分品种的能源消耗数据为基础进行省域内各区域碳排放核算,并将其作为变量引入静态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甘肃工业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工业领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业行业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对各工业产业的碳排放状况进行了分析:第六,基于Hansen(1999)面板门槛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产业结构碳排放效应的面板门槛分析模型,对甘肃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以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在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碳排放的过程中都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在不同的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在回归系数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第七,在实证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了在碳排放约束下甘肃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结构升级步伐、推动服务业提质扩量、以新能源发展为契机改善能源结构以及制定差异化碳减排对策等。第八,提出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展望。论文的主要结论有:从甘肃碳排放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来看,经济结构、经济规模以及人口规模的变动从整体上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而能源强度的变化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则有利于碳排放的减少。其中,经济规模效应对甘肃产业发展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的总体效应为正,表明甘肃近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节能减排,未来还需要加快对产业结构及其内部能源消耗结构的调整。甘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仍然处于弱脱钩或强负脱钩,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较为明显。通过甘肃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演进关系的研究发现,甘肃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以及区域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区域碳排放的增加,同时产业结构的不断高度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过程。从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冲击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碳排放的冲击效应短期变化剧烈,但长期趋于稳定,总体呈现为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短期呈现负向波动效应,而长期呈现为正向促进效应。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的影响方向不太明确,但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正向影响。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探讨甘肃工业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基本显示为“倒U形”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工业造成的碳排放随着劳均工业产值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劳均工业产值的进一步提高,由工业发展造成的碳排放将会呈现出下降趋势。进一步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分组的变系数回归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会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存在着影响方向上的显著差异。对甘肃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分析结果发现,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以及人均GDP水平都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碳排放效应的重要门槛变量。其中,产业规模具有双重门槛效应,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加,以产出规模衡量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产业结构具有双重门槛特征,随着二产产值与三产产值比重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为微弱抑制效应,进而迅速提高,然后在一定阶段后开始缓慢下降。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具有双重门槛效应,随着人均GDP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为先抑制后促进、进而又抑制的变动趋势。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基于Hansen (1999)的面板门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甘肃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面板门槛效应分析模型,探讨了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碳排放变化过程中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以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存在的门槛效应问题,为解释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非线性的、结构突变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二,以甘肃省14个市州2003-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分品种的能源消耗数据核算了甘肃省内各区域工业碳排放变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工业增长和碳排放关系的面板回归分析和门槛效应分析,从而丰富了省域内碳排放的研究案例。第三,通过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深层原因和作用机理,提出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同时,在不同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下,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有所不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X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伟德体育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2 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3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4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于涛方;韩青;刘合林;戴亦欣;刘志林;郑思齐;;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5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6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7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8 陈晓科;周天睿;李欣;康重庆;陈启鑫;;电力系统的碳排放结构分解与低碳目标贡献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年02期

9 刘红光;刘卫东;范晓梅;;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10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范晓梅;;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_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4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向其凤;中国碳排放总量产业间分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6 赵会宁;基于碳排放量的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7 查建平;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李科;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的计量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牛鸿蕾;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翠翠;陕西省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朱聆;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3 谢晓晶;中国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联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年

4 杨会香;广东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5 李烨啸;中国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碳排放结构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伟德体育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2 曹坤源;周葆生;;低碳城市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4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5 黄文娟;葛幼松;周权平;;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6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7 江勇;付梅臣;王增;张中亚;宋宝华;温洪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碳源的影响研究——以河北武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8 付慧;;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9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10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军;祖林丽;;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陈金泉;;能源城市碳情景与低碳发展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穆军;孟小兰;覃路燕;;建设低碳城市的环保应对措施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顾巧泼;;大连小城镇空间发展的低碳策略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范晓磊;都明;王殿秋;;试论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应用[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李晔;邹迪明;;低碳交通的内涵、体系构成及特征[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怀採;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马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蔡萍;基于环境责任分配的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奚姗姗;安徽省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二五”规划及可达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荣荣;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碳足迹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杨育智;广东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伟德体育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高阳;马俊青;;河南省实施森林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王岩,王红瑞,阎伍玖;中国人口、能源、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通径分析(英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5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6 卿树涛,彭捷;中国是发达国家的"污染避难所"?[J];北方经济;2005年05期

7 方夏青;吴添祖;欧阳仲健;;中国产业结构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20期

8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9 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宣能啸;[N];经济日报;2004年

2 龚震;[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辉;中国产业结构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4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邓志茹;我国能源供求预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贺红兵;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宋辉;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产业结构与部门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荣荣;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业行业碳足迹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宋宇;建筑循环物流系统低碳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邢力丹;低碳物流园区的功能规划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程晓妹;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演变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7 许盛;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其空间分布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容美平;基于R的地理加权广义线性模型理论及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黄慧儒;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伟德体育数据库 前10条

1 ;去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增长一倍[J];节能与环保;2009年06期

2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3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5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6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7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8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9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珺;;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旭;;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时空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秦波;田卉;;社区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9 魏本勇;王媛;;国际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朱永彬;王铮;;中国经济模拟与碳排放预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财会信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维;[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夏明;[N];中国贸易报;2008年

4 ;[N];国际商报;2009年

5 CBN记者 胥会云 实习记者 皋静枝;[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华士镇 门开阳;[N];江阴日报;2010年

7 陈支农;[N];中国商报;2010年

8 道格·斯特鲁克 编译 李慧;[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朝民;[N];农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罗沙 王洪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硕士韦德娱乐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倩晨;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李燕;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仇善力;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关珊;我国现代企业的碳排放权会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9 韩茜;北京市人口变动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10 黄颖;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7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77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e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