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开放创新:发展阶段与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开放创新:发展阶段与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深圳大学》 2015年
区域开放创新:发展阶段与策略研究
魏建漳
【摘要】:区域开放创新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在封闭的环境中获得快速发展的空间。在开放发展的环境中,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来获得区域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地区的共识。然而,不仅各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规模有别,自然条件和资源有差异,政治制度和市场化程度不同,教育及科技发展水平等也有巨大差异,区域的异质性决定了区域创新模式和发展阶段的多样性。每个区域中的企业都将面临在哪里开展创新活动的选择,IBM、德州仪器、佳能、华为、联想等企业都在加大跨区域创新活动的范围和投入。这种获取区域间互补性创新资源的企业创新活动,加速了区域开放创新的步伐,无论是纽约这样的国际性大区域,还是在国际上并不知名的小地区,都在陆续加入区域开放创新的行列。中国的广东、江苏等地就是在开放创新中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地位的典型案例。在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大国内部区域开放创新现象更为复杂。中国改革开放使得一部分地区比其他地区先发展起来,区域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相对落后的地区是应该和发达地区一样推进区域开放创新战略,还是采取封闭或国外技术引进的发展策略,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创新竞争关系,存在怎样的竞争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怎样反馈影响区域开放创新发展阶段的变化和发展策略的变化,这些都是中国区域开放创新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根据Chesbrough的研究,开放创新对企业和区域发展来说是一种需求,而不是一种选择。本文认为区域开放创新是通过使用区域内部和外部创新资源系统性地进行知识研究、知识维护、知识开发并推动制度演化的过程。区域开放创新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在微观层面上,企业通过组织和配置多个空间的创新资源,推动跨地区多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提升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效率。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不断感知、识别、学习、消化、吸收外部知识,并将内外部知识整合和使用,从而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整体上强化了区域创新主体进行知识研究、知识维护、知识开发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循环累积进一步提升区域开放创新的水平,促进区域更加开放地融入更大区域范围和世界经济中。在中观层面上,区域开放创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外技术引进阶段,该阶段主要方式是对外开放,以较低成本获取发展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其他方式比重较低;第二个阶段是协同创新阶段,该阶段区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搜寻、甄别、学习、吸收等能力,通过向国内和国外深化开放创新,获取国内外的创新资源使得区域内企业迅速获得市场利润积累和科技知识积累,国外技术引进投入的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个阶段是自主创新阶段,是以本区域内创新资源为主的创新,区域内技术知识已达到世界技术领先水平,虽然区域内企业还通过协同创新等方式获取外部创新资源,但区域内主要的创新方式来自使用本地创新资源的自主创新。这三个阶段受到区域创新竞争的影响,区域创新竞争体现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为了本地知识研究能力和知识维护能力的提高,各区域加大本地创新要素资源使用的内部创新投入之间的竞争,第二种是各区域为了获得更多互补性资源而在区域外部创新资源市场上展开的竞争,第三种是本地创新投入与其他区域在使用本地创新资源之间的竞争。区域创新竞争,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各区域提升自身创新优势的同时,提升了所有区域的创新能力,加速区域创新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根据区域开放创新的三个阶段,可将区域开放创新策略分为“追赶型”和“创新型”。追赶型策略中,地区更多构建适合获取国外技术资源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在创新上鼓励本地内部投入增加,以提高吸收和消化能力,并不注重从其他地区获取创新资源信息并积极使用来促进本地创新发展。在制度层面上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和演化过程,强有力的上层机制建设推动区域内企业向国外先进地区学习技术、经验和知识。创新型发展策略中,地区更多以强化知识研究、知识维护和知识开发为主,希望能够通过创新来获得市场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能力提升,这自然产生了与区域外部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的需求,外部创新资源信息的获取以及协同合作模式创新更加重要。在制度层面上表现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建设和演化过程,由于创新资源分布分散性和创新活动的复杂性,适合于系统搭建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构建方式受到挑战,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最基础方式,活跃的跨区域企业创新活动,不断突破传统制度的限制,并将创新活动的系列合约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反馈到区域管理者层面,区域管理者将非正式制度转化为正式制度的能力成为区域创新型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中国2001-2012年省际科技数据,对中国区域发展阶段和区域创新竞争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各区域实施了开放创新,各区域同时使用了区域内部和外部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区域开放创新三个阶段的创新投入模式在中国都存在,但从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来看,协同创新是目前最主要的创新投入方式;中国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明显竞争关系,区域创新内部支出之间表现为较强的互补性竞争关系,即其他地区内部创新投入的增加会增加本区域内部创新投入,区域协同创新投入之间表现为较强的替代性竞争关系,即其他地区协同创新的投入将降低本地协同创新的投入;中国区域创新之间的竞争加快了相对落后区域实施开放创新加快创新发展的进程,东部地区自主创新投入和协同创新投入表现为互补关系,西部地区自主创新投入与协同创新投入表现为替代关系,国外技术引进对地区创新产出的影响都为负,这说明西部地区已经不能通过走东部地区国外技术引进老路以使自身在区域创新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中国已全面进入创新型发展阶段,这也意味着过度保护本地创新企业和创新资源的意识观念亟需改变,曾有效推动地区企业获得国外技术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演进方式难以满足创新型发展阶段的要求,建立以跨界(Cross-border)企业(跨区域和跨国企业)为主要开放创新活动主体的开放创新体系,实施自下而上的制度演进方式,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将非正式制度转化为正式制度,进而促进区域开放创新的新方式应该被采用。本文建议中国区域作为知识管理和制度建设的主体,应推行“创新型”开放创新战略,实施推动区域动态能力建设的措施,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创新资源,摆脱传统创新模式的“路径依赖”,加快促进区域实现快速创新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2 梅姝娥;;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吕宏芬;;国际技术扩散的理论与实证: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5 张海洋;;中国工业部门R&D吸收能力与外资技术扩散[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
6 李善同;侯永志;刘云中;何建武;;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分析[J];管理世界;2005年09期
7 于开乐;王铁民;;基于并购的开放式创新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南汽并购罗孚经验及一般启示[J];管理世界;2008年04期
8 黄新飞;舒元;;中国省际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9 许庆瑞;郑刚;陈劲;;全面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新范式初探——理论溯源与框架[J];管理学报;2006年02期
10 郭军华;倪明;;基于非参数HMB指数法的区域创新效率变动分析[J];管理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朱道才;吴信国;;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1990-2006年数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张格杰;陈红;;西藏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4 张启强;论工业化对“三农”问题的驱动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王亮;;地理空间因素对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6 刘泽隆;范红霞;;农户精养淡水鱼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7 许传阳;唐永;王巧玲;;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8 朱玉春;黄增健;;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9 黄海燕;武戈;;江苏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10 钱良信;;中部地区农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胡凯;吴清;;制度质量与省际资本流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高杰英;;北京市科技创新融资渠道效果的实证分析[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4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5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6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7 史晋川;林锦;王婷;;跨国采购合约、供应商准则与劳工法律移植——富士康事件后的一种反思[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孙加秀;;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的中国现实问题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潘雄锋;史晓辉;王蒙;;我国科技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崔朝晖;RIS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宏博;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凌敏;浙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盛;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3 徐强;中国货币供给、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兼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变量选择[J];财经研究;2001年08期
4 张倩肖;冯根福;;我国地区间用于科技发展的研发绩效评估与比较[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5 李平;钱利;;进口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年06期
6 郭秀;国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年04期
7 刘耀彬,陈志 ,杨益明;中国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原因分析[J];城市问题;2005年01期
8 安同良;企业技术能力:超越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范式[J];当代财经;2002年01期
9 吴俊培;王宝顺;;我国省际间税收竞争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2年04期
10 许庆瑞,蒋键,郑刚;供应商参与技术创新研究——基于宝钢集团的案例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瑛;理性认识产业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11期
2 王润理;以数字化成长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11期
3 马勇;浅议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4 梁香青;魏浩;;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战略构想[J];中国软科学;2005年06期
5 刘淑梅;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刍议——兼论协调发展地区经济与实现全面小康[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年01期
6 本刊省区战略观察员;;山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正式启动[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45期
7 福田光宪;司韦;;大湄公河地区发展的前景与问题[J];南洋资料译丛;2008年03期
8 李强;魏巍;;安徽省地区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范庆平;;浅谈边远落后地区科学技术的目标和政策[J];科学·经济·社会;1986年02期
10 余金满;试论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的若干问题[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2 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反思[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3 梁明惠;;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杨再昌;罗应华;;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因素及其对策[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7 ;第二十五章 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的关联性[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8 艾南山;;从横断山谈康藏地区的发展(详细摘要)[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9 敖荣军;;劳动力区际流动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研究综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0 侯绍庄;;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刍议[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N];山南报(汉);2008年
2 记者 孙开远 实习记者 何胜科;[N];日喀则报;2009年
3 通讯员 王建运;[N];联合时报;2002年
4 记者 王小静;[N];吐鲁番日报(汉);2011年
5 刘煜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6 本报记者 朱晓 书生 刘福生 通讯员 曾志鹏 赵鹏 孙建新;[N];阿克苏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滕明松 陈婷;[N];阿克苏日报;2007年
8 沈府农;[N];新华日报;2007年
9 郑泽香;[N];中国信息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民 通讯员 王志强;[N];阿克苏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秋芬;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2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茹玉骢;合约实施效率与中国地区产业比较优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唐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臧术美;欧盟地区政策改革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晶梅;FDI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邹峻;欧盟地区政策研究:制度安排与政策工具[D];复旦大学;2007年
8 龚晓;社会主义经济理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王佳;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D];重庆大学;2012年
10 刘颖;空间经济视角下地区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桂贤;清末民初察哈尔地区的物质生活[D];内蒙古大学;2007年
2 赖庆昆;我国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卓建;我国地区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4 高倩;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5 严峻;转型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变化趋势与成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王朴;科技进步与地区经济发展[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张贺祺;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技术效率分析[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年
8 杨婧;苏州市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一娇;对外开放对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马一鸣;大连市地区经济格局变动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开放创新:发展阶段与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7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9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