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我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
马超
【摘要】:中国汽车制造业历经60余年风雨兼程,目前已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一,被美誉为“产业中的产业”,占据着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纵观历史,中国汽车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为“零”的局面,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火车头”。加入WTO以来,中国汽车制造业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加快,给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环境。中国汽车制造业无论在企业生产规模、产品品种和技术水平、汽车产销量、市场集中度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产业的区域分布随之也有了新的变化。由此,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一直是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关于促进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然而在新形势下汽车制造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区域分布的角度来看,关于中国汽车制造业及细分行业的区域分布演变的系统分析和理论体系尚不成熟。虽然有些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挖掘,需要与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的客观现实相匹配。为此,本论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认真回顾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历程,客观分析了区域分布现状,同时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深入探讨了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将会某种程度上弥补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的空白,为后人继续研究其他产业区域分布研究提供借鉴。此外,研究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现状、区际转移趋势及未来新一轮格局的形成都关系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的变化方向,进行合理布局,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和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将对产业分布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的演变及其当前区域分布形成的机制,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优化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制定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本论文一共由六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为绪论部分。本章对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国内外产业区位和产业区域分布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为中国汽车制造业分布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支撑。 第2章为理论部分。主要对区域分布的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了梳理,为后面章节有关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介绍了本论文所采用的空间分布测度,为进一步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提供了方法。 第3章主要研究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的演变历程、现状以及区域分布变动。首先,从区域分布演变历程的视角对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演变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把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演变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同时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的动因及条件。其次,从行业、空间和时间三个维度详细刻画了中国汽车制造业整体和细分行业区域分布的演变。最后,以空间测度指标衡量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变动趋势,即在行业层面,使用产值比重、空间基尼系数及EG指数等指标对近十年间中国汽车制造业两位数行业和整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和配件制造业等三位数行业的地理集中程度进行了分析;在地区层面,对中国30个省市区的空间分布变动趋势进行了考察,测算了汽车制造业两位数行业的产值比重以及两位数和三位数行业的区位熵。结果显示无论行业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中国汽车制造业两位数及三位数行业的集聚程度偏低,已经形成以上海、吉林、湖北、广东等地为主的区域集中分布。最后,介绍了我国几大主要汽车产业基地的分布现状,对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变动进行了分析。 第4章主要从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分布相关理论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的影响因素。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与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影响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循环累积因果机制、劳动力池、市场因素以及产业配套能力等六个方面。政策因素的影响贯穿于整个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对企业的区位选择、发展以及产品的销售,尤其是合资企业的区位选择、产品消费以及投资具有一定的影响;循环累积因果机制是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的演变及汽车制造业集聚发展的内生动力;人力资源水平、劳动力成本、市场潜力、运输成本以及产业配套能力等影响因素也会不同程度地促进或者阻碍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以上六个影响因素对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影响程度因阶段的不同也存在差异。 第5章是计量分析部分。本章运用了SPSS17.0软件,对中国汽车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区域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循环积累因果机制、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汽车制造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区域分布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较低的运输成本有利于吸引汽车制造业整体及细分行业进行区位选择。但有些因素,如产业配套能力对汽车制造业整体和零配件制造业分布起到促进作用,但对整车制造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人力资源作用在汽车制造业领域未得到充分发挥。政策因素无论是对汽车制造业整体还是细分行业的区域分布都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第6章主要根据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结合前章研究的内容,剖析了当前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本文的对策建议。问题主要表现在汽车产业集聚减弱、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分离;区域协调不畅,各省汽车产业布局重复;政府干预显著,地方保护主义普遍存在;技术研发不足,生产厂商对FDI依赖严重;要素流动受限,人力资源作用未充分发挥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应该将从更高的视角审视未来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加强自有核心技术研发,摆脱对FDI的依赖;促进集群化生产,实现生产一体化;打破行政界限,促进行业公平竞争;推进集约化生产,发挥规模经济作用;推动官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以此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汽车制造业空间布局,促进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47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安生 ,冯夏勇;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10期
2 庞丽;赵增耀;;汽车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7期
3 楼莉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现状与竞争力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梁琦;张春叶;陈鹏;;广东省制造业集聚与扩散现状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04期
5 曹颖;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及理论依据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6 刘作丽;贺灿飞;;在华外商直接投资区位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7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年02期
8 徐康宁,冯春虎;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11期
10 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于焱;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姬霖;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祖国;长春市汽车产业空间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莲;张虹鸥;王蓉蓉;陈静;;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的空间集聚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4期
2 ;Construction of Two-Region Input-output Model——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2年01期
3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5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8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陈乐乐;;基于自主创新的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洋;;中苏恩怨的一个缩影——河南焦作中马村竖井建设(1955-1970)[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胡凯;吴清;;制度质量与省际资本流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6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7 宋天和;莫袆;;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宋北光;;论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9 刘志勇;张兴国;李震;;中国古代城镇安全防卫体系营建空间绩效探微——以宋代东京城和巴蜀地区城镇防卫体系空间绩效分析为例[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10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骆向洁;铜川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卢明华,李国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王承云;战后日本的国土开发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4 陈丽娜,胡树华,郭海涛;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与对策分析[J];北京汽车;2003年01期
5 冯乐键,韦华;汽车工业与规模经济[J];北京汽车;1994年01期
6 刘恒江,陈继祥;民营企业簇群机理的新诠释:涌现性观点[J];商业研究;2004年21期
7 曾繁英;;产业集群治理目标:集群剩余最大化[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8 秦远建,杨燚;中国汽车工业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发展模式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1期
9 郑青山,李纪珍;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9期
10 欧光军,胡树华;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竞争策略[J];汽车工业研究;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满平;[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师 刘满平;[N];中国工业报;2005年
3 饶立新 李建新;[N];人民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斌;[N];中国工业报;2010年
5 郭小戈;[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龙;[N];中国企业报;2010年
7 记者 王昊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良坤;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王中德;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黄宏亮;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4 赵斌;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谢景武;吉林省中部“V”型经济带构建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连芬;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智;论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昕;关于二战后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梅晓芳;云南省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变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代会娟;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社会化体系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5 简怡;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白绪贵;吉林省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杨卡;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熊昕;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侯春峰;国际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模式选择[D];暨南大学;2005年
10 罗林;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强,魏星,李全兴;北京制造业科技综合能力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许晓雄;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和对策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05期
3 朱高峰;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中国制造业[J];苏南科技开发;2003年02期
4 盖健 ,都兴恩;制造业信息化是构造“数字青岛”的基础工程[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4年02期
5 程竹生;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12期
6 王玉刚,赵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J];科学与管理;2004年03期
7 陆燕荪;制造业产业提升[J];杭州科技;2005年04期
8 谭湘宁;技术在变 产品在变 市场在变 机械制造业标准亟须“吐故纳新”[J];中国机电工业;2005年08期
9 李廉水;郑伟;;海峡两岸制造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分析[J];江海学刊;2006年02期
10 南方;;“十一五”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任——创自主品牌[J];机电新产品导报(数控机床市场);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刘海燕;;振兴现代制造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方茜;;四川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4 阎质杰;徐敏捷;陈岩;;要围绕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晓芳;;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奥运景气后经济新的增长点[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7[C];2007年
6 王守信;韩丹;;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A];创新装备技术 给力地方经济——第三届全国地方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胡昱;;基于自主创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机理分析[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8 刘倩;杜庆治;杨秋萍;;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荣宏庆;;世界经济一体化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刁绍长;张春英;房延辉;李方喜;李怀东;陈第尊;李国诗;刘士凯;张军;薛巍;;关于我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对策研究[A];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年重大招标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恩良;[N];甘肃日报;2007年
2 林刚;[N];青岛日报;2006年
3 戴吉坤;[N];陕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杨磊;[N];贵州日报;2008年
5 高端制造业课题组;[N];协商新报;2008年
6 鞍山市科技信息局 张生灿;[N];鞍山日报 ;2009年
7 记者 陈茗佳;[N];兰州日报;2009年
8 周泓洋;[N];中国企业报;2009年
9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解佳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10 阮继清;[N];湖北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2 牛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3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邓泽林;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6 马超;我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高敬峰;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增欣;开放条件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凌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祥友;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蒋雪;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3 杨秀骞;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晞;技术演化论视域下装备制造业“装”与“备”关系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雪;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侯莹;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增长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3年
7 王宇;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庆雪;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机理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9 王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2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02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