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对外开放和新常态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03:25
   本文主要研究开放条件和“新常态”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一系列问题。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货币政策调控取决于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常态”调控,也与上世纪末我国央行的调控模式大不相同。事实上,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处于转型之中,这是人民银行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等因素做出的应对之策。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正式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市场为我国产品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国外资金和技术的进入也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进一步加大了开放程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一阶段,涉外经济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主要体现为外汇占款被动投放流动性和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当前,我国国际收格局发生变化,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外围和内部的经济环境变化要求货币政策转型,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首先,国际收支格局由“双顺差”转为“经济项目小幅顺差,资本项目小幅逆差”一方面凸显了国内流动性供应问题,另一方面为货币政策转型提供有利条件。这是因为,外部流动性注入的减少需要央行构建稳定的、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流动性供应机制。同时,外部经济均衡下,货币政策受外部冲击减少,央行的主动性提升,可以根据国内经济需要作出有效的政策调整。其次,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三期叠加”的作用下,经济增速有所下滑,结构调整带来的转型期阵痛凸显,前期积累的风险需要逐步消化。“叠加期”下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需要央行主导货币政策加速转型,执行稳健的政策取向,主动供应适量的流动性保增长,但不实行强刺激政策,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以防范金融风险,创新调控思路与货币工具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以单目标、单一工具为特征,一般是调节短期基准利率以维持物价稳定,这属于“常态”货币政策。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尚不能达到这一“常态”,这是因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全部完成,金融系统有待深化。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以多目标、多工具组合为特征,即数量型间接调控+价格型直接调控来完成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目标。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处于转型之中。转型的逻辑主线是配合国家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型。而在当下,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看,转型的落脚点是数量型为主调控向价格型间接调控转变,未来再向“常态”调控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中,本文对货币政策研究文献做了综述。从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框架内容以及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综述。首先,货币政策理论方面,最初的理论争论焦点是货币是否中性,现在统一的观点是货币短期非中性。货币政策分析工具方面,泰勒公式由最初的只考虑产出缺口、通胀缺口,拓展为考虑预期因素的前瞻性公式,再到加入了外部经济影响的开放条件下泰勒公式,再到引入区制转换的非线性泰勒公式,及至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运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其次,货币政策框架内容方面,本文从目标体系、工具体系、传导机制和政策规则梳理了前人的观点。最后综述了我国货币政策由行政性调控向市场化调控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章中,本文对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理论模型进行简单回顾,并拓展模型对我国几十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进行解释。文中重点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我国近几十年来,对外开放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小国-大国、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资本不流动-资本流动三个维度分析了我国从贸易小国发展为贸易大国,汇率制度变迁与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下货币政策的调整。并结合08年金融危机,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应对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随后第三章中,本文总结货币政策转型的国际经验,比较分析此时的我国和彼时的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货币政策转型背景、方向及步骤。第四章中,本文分析了国际收支格局变化和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为我国货币政策转型提供的有利条件和迫切需求。对外开放条件下,双顺差主导了我国货币流动性的扩张,而国际收支向均衡变化,使得央行货币流动性供应的主动性得到提升,货币政策转型更加自主。同时“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压力、金融系统性风险、国内经济结构转型都需要货币政策做出调整予以支持。第五章研究了上述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内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货币政策转型的逻辑主线,行政调控向市场化调控转变,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数量型为主调控转向市场化下价格型为主调控;二是货币政策转型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央行的预期管理。政策目标中,特别强调了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政策工具中,分析了创新型货币工具和“利率走廊”模型;传导机制中,突出风险承担传导和价格传导;预期管理中,详细分析了透明度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在理论分析货币政策转型之后,第六章对上述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先是对所用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这些数据包括宏观经济历史数据和央行的货币操作历史数据。然后,本文从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流动性管理和传导机制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流动性管理实证中,本文对央行流动性操作进行量化排序,运用排序计数模型实证检验央行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等目标的操作规则。结果表明,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对于产出缺口的反应最强烈的,其次是通胀。传导机制实证中,本文构建了一个央行-商行风险承担博弈理论模型,并推导出实证方程,运用联立方程模型,采用GMM-HAC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的结果说明央行的数量型调控效率正在下降,因为商行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影响政策的传导。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本文最后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要“一步到位”调整到“常态”,即不符合现实情况,央行也没有足够的调控经验的积累,不太可能完成。比较适宜转型方式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的形成和金融市场大发展,货币政策逐渐淡化行政化调控,强化市场化调控,尤其加强市场化下价格型货币调控和政策传导,以此向“常态”化货币政策转型过度。
【学位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822.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不足及拓展
        一、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拓展研究方向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货币政策理论发展综述
        二、货币政策框架综述
        三、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研究
第二章 开放经济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小型开放经济模型
        二、澳博斯菲尔德-罗格福两国模型
        三、开放经济下的AS-IS模型
        四、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第二节 对外开放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小国、固定汇率制度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两国模型(我国-世界模型)
        三、我国央行的对冲操作
        四、次贷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币政策转型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和欧洲的比较
        一、金融市场与货币政策
        二、金融自由化和货币市场发展:中欧的对比
        三、央行操作程序的变化
        四、参考国经验小结
    第二节 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调整:来自日本的经验
        一、日本的汇改
        二、日本汇率政策经验
        三、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
第四章 国际收支格局与国内经济环境变化
    第一节 国际收支格局变化为我国货币政策转型提供条件
        一、对外开放下我国货币流动性周期
        二、国际收支格局变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三、对外开放与我国货币政策转型
    第二节 我国经济“新常态”对货币政策转型的需求
        一、国际收支格局变化影响国内货币供应
        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问题
        三、经济结构转型对货币政策转型的需求
        四、金融改革对货币政策转型的需求
        五、“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转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内涵
    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逻辑主线
        一、“常态”货币政策理论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转型的逻辑主线
        三、央行货币操作的选择
        四、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变化历史
    第二节 货币政策转型内容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
        二、货币政策工具的转型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四、央行的预期管理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实证研究分析
    第一节 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一、宏观经济数据描述
        二、央行货币操作描述
    第二节 央行流动性管理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设计
        二、变量的设定
        三、符号预测
        四、数据来源
        五、证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六、小结和建议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传导实证分析
        一、央行-商行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二、实证模型的构建
        三、实证的步奏、结果与分析
        四、回归结果分析
        五、小结和建议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柏;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9期

2 杜雯;开放经济下对我国汇率政策的思考[J];财经研究;2000年05期

3 李晓西;和晋予;;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J];财贸经济;2007年06期

4 李素琴;;全球资本视角下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折射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5 姜波克;开放经济下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搭配研究设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张金清;赵伟;刘庆富;;“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开放”内在关系的剖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胡梅;;后WTO时代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3期

8 于一;何维达;;货币政策、信贷质量与银行风险偏好的实证检验[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9 殷波;;货币超发是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吗?——基于DSGE模型不确定均衡解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3期

10 王元龙;我国对外开放中的金融安全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翁光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1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851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1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