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我国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5 14:20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又常新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数字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信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发展历时较短且一直处在发展变化当中,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就业是中国经济问题的焦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离不开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区别于对我国整体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研究,论文从信息技术进步的角度切入,立足于信息技术特殊的技术特征,单独研究这一特定技术对我国就业的影响。论文使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除去引言,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七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为论文的理论基础,梳理了国内外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相关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第二、三、四章,是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为第五、六章,是实证研究;第四部分是第七章,是结论和未来趋势。论文的分析框架突破了之前将技术进步当成“黑匣子”的分析方法,挖掘了信息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技术特征、微观基础和作用机理。层层递进,构建了分析信息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技术特征-微观基础-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技术路线梳理,总结了信息技术进步具有自我加速的动力机制、重大通用目的技术本质、技能偏向性技术属性和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等技术特征。在对信息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技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信息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信息技术进步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使企业的组织模式等发生变化,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使劳动者发生分化,扩大了劳动力市场的容量,提高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在技术特征和微观基础,结合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理论,研究了信息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损失效应、促进效应、极化效应的作用机理,并进行了数理推导。就业损失效应的作用机理,一是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进步使生产率提高,造成劳动就业人数的减少;二是信息技术的进步造成企业价值链的改变或者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淘汰了一部分就业岗位,造成劳动就业人数的减少。损失效应的本质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生产率提高。就业促进效应的本质在于信息技术进步深化了分工,作用机理在于产品市场需求的扩大,包括旧产品市场的扩大和新产品市场的形成。促进效应是通过旧产品市场的“收入效应”、“价格效应”以及新产品市场的“福利效应”、“替代效应”发挥作用的。极化效应在于信息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的特点,使得高等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扩大,中等技能劳动者和低等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和薪酬受到挤压,中等技能劳动者受到的挤压最为严重。论文的实证部分首先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发达国家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信息技术进步就业的总量效应为正,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信息技术进步带来发达国家就业的增长,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就业促进效应呈现递减的特点;二是信息技术产业化内部的就业效应不同,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吸纳就业和对抗经济波动的重要行业;三是不同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不同,互联网行业对就业的促进效应最大,且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大。信息技术进步就业的极化效应明显,表现在:一是信息技术进步扩大了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二是导致了大量蓝领工人的失业和收入下降;三是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在拉大,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与信息技术的特征和发达国家的制度政策有关。结合之前的分析,论文对中国信息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我国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正效应明显,表现在:一是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二是信息技术在零售业的应用带来就业整体数量增长,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电子商务的发展缩小了企业的规模,减少了单位企业的就业人数;三是我国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总量效应为正。信息技术进步降低了资本-劳动比,能够提高等量资本对就业的带动;四是我国信息技术进步在服务业的就业总量效应为正。我国信息技术进步的极化效应明显,表现在:一信息产业的劳动者技能和工资水平处于整个社会的上游,促使不同行业人员之间的就业和工资发生极化;二是信息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对不同省份的影响不同,对劳动者技能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提高效果最为明显,拉大了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信息技术进步对不同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是特别明显,但拉大了中部地区城乡收入的差距。我国信息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信息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技术特征、微观基础,我国信息技术初中级的发展阶段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有关。发展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就业,缓解我国就业,但要防止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文章对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和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我国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学位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49;F249.2
【部分图文】:

劳动力,劳动者,体力,岗位


图 4-1:产出规模不变下劳动力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见,在产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函数中技术提高,带来劳动就业岗位 L 的减少。工作岗位消失的就业损失效应的作用机理技术进步将直接导致一些就业岗位的消失,对就业造成破坏。信息技加先进的机器设备,来替代人的体力器官和智力器官。其中,机械人肢体的延伸,信息化、智能化是对人的头脑、眼睛、耳朵等器官的代。这种替代关系,把劳动者从繁重乏味的体力劳动或简单智力劳动出来,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实现了对劳动者的替代和排斥,直接减少业岗位。杰里米 里夫金(Rifkin,1998)①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带来体力者的大量减少,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推动,将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深入变革,这也会减少大量中层管理者。信息

企业价值链,波特,链条,环节


原来很多就业岗位将随着价值链条的变化而消失。原材料进入企个生产环节变成商品。商品进入市场,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到达消费者手将这个两个环节的资本称为生产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认为这两个环节,两个过程就是资本价值实现的过程。迈克尔 波特(Michael E.Porter,1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将企业看成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一定水链构成了企业在特定产业(业务单元)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价值链理克思关于商品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一种细化,一个典型的价值链可以

需求曲线,劳动力,劳动力需求曲线,信息


图 4-3:信息进步进步与劳动力的关系息技术进步所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劳动力的需求曲线的形状相右下方倾斜,将信息技术进步下就业的损失效应,与其他劳动力需求叠加,就得到了劳动力需求曲线:图 4-4:劳动力需求曲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吉力根,金秀花;信息化与就业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04年09期

2 赵利;王振兴;;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李扬洲;;技术进步与收入分配——基于我国制造业的技能偏向性效应检验[J];消费导刊;2009年19期

4 刘志恒;王林辉;;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和我国要素收入分配——来自产业层面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5年02期

5 丁华军;;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促进就业的对策思考[J];市场论坛;2006年04期

6 吴小松;范金;胡汉辉;;我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基于SDA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7 宋小川;无就业增长与非均衡劳工市场动态学[J];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8 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9 赵颖;;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J];经济研究;2012年S2期

10 李海峥;贾娜;张晓蓓;Barbara Fraumeni;;中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分布及发展动态[J];经济研究;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春梅;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其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杨飞;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极化[D];南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1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871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9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