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乡村:共同体的脱嵌、超越与再造
发布时间:2017-04-05 20:13
本文关键词:解构乡村:共同体的脱嵌、超越与再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乡村急剧变迁的过程,当前城镇化拐点背景下学界和政策决策领域对于乡村变迁的方向与前景充满争议。要明确乡村变迁的方向,有必要深入细致地分析乡村变迁的动力机制。本文从乡村的“共同体”这一属性入手,以鲁南龙镇为案例,分析自上个世纪初以来的龙镇乡村经济社会的变迁特征和动力机制。 研究认为,乡村变迁的根本动力机制为现代性,现代性具体表现为现代国家政权、市场经济制度以及时空伸延机制三项基本的制度。这三项制度彼此互动共同推动了乡村的变迁,在不同时间段起到主要作用的制度不同。现代性对于乡村共同体具有解构和自反性的双重作用。 现代国家政权、市场经济制度和时空伸延机制分别主导乡村共同体的“强制性脱嵌”、全面脱嵌和时空脱域这三个阶段。在改革开放以前,现代国家政权起到主导作用,其通过计划经济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经济部门的分离,通过权力主导的机械分工实现劳动力的规训,使劳动力与土地所有者分离,将劳动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但由于市场被压制,这一时间段乡村的劳动力、土地、货币三种要素并未实现虚拟商品化。因此这一阶段的乡村共同体整体呈现出在现代国家政权主导下的“强制性脱嵌”现象。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制度逐步确立,“逐利”的市场经济原则渗透入并主导乡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共同体在关系实体上出现“全面脱嵌”现象。在经济维度,市场体系的延展使得原本集中在有限场地的乡村经济活动弥散,逐渐失去经济共同体的意味。在社会维度,社会纽带碎片化并且浸没于市场经济原则中。在权力维度,基层权力脱节,权力出现市场化的倾向,村镇治理经济化。在文化维度,传统的宗教信仰世俗化,消费文化成为主流,经济理性的原则主导乡村的文化活动。 新世纪以来,现代性的时-空伸延机制对于乡村共同体的作用凸显。一方面,乡村的开放性进一步增强,村落社会在时空维度上“脱域”,乡村内部出现村落形态和功能的分化。另一方面,现代性的自反性作用日益明显。分化的乡村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整合,乡村与城市出现了时空伸延与一体同构的趋势;乡村被景观化的同时,乡村价值获得了主体性自觉,出现了人的回归参与乡村建设的潮流;乡村居民公共意识觉醒,社区公共需求凝聚,村落出现现代社区化的趋向。这些都促成了乡村的新型共同体属性和乡村作为独特社会生态景观系统的再造。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解释乡村变迁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在已有的“乡村终结说”、乡村保护理论之外展现了一种新的乡村发展路径,强调相当一部分乡村在未来既不会终结,也不会静态地保持所谓的完整,而是在城乡互补与同构的趋势下、在全球化时代本土性与开放性互构的作用下,动态地发展并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共同体 乡村变迁 脱嵌 现代性 时空伸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0.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导论:现代性语境下的乡村研究12-56
- 1.1 问题来源12-14
- 1.2 研究过程14-26
- 1.2.1 田野入场:挫折与契机14-16
- 1.2.2 田野链条:龙镇三村16-22
- 1.2.3 资料收集方法22-25
- 1.2.4 资料分析与写作25-26
- 1.3 研究综述26-51
- 1.3.1 相关理论26-33
- 1.3.2 我国乡村研究脉络33-43
- 1.3.3 乡村的分化43-47
- 1.3.4 乡村命运的争论47-51
- 1.4 研究内容51-56
- 1.4.1 核心概念51-52
- 1.4.2 研究框架52-54
- 1.4.3 研究创新与不足54-56
- 第二章 国家主导下的乡村强制性脱嵌56-69
- 2.1 传统的乡村:全面的家庭经济56-57
- 2.2 集体化时期:强制性脱嵌57-60
- 2.2.1 初步发展的乡村工业58
- 2.2.2 三大要素的重置与被压制的市场58-60
- 2.3 前市场时代:国家主导下农业的成就与失败60-65
- 2.3.1 国家主导下农业的成就60-64
- 2.3.2 国家主导下失败的记忆64-65
- 2.4 市场经济制度下龙镇经济格局的演变65-68
- 2.5 本章小结68-69
- 第三章 市场体系的延展与经济共同体的弥散69-103
- 3.1 经济共同体:传统乡村市场社区的形态69-71
- 3.2 乡村现代市场体系的发育71-78
- 3.2.1 区域市场72-76
- 3.2.2 村内商铺76-77
- 3.2.3 流动商人77
- 3.2.4 网络购物77-78
- 3.3 农民生计要素全面商品化78-95
- 3.3.1 农业商业化79-89
- 3.3.2 劳动力商品化89-93
- 3.3.3 土地商品化93-94
- 3.3.4 消费商品化94-95
- 3.3.5 服务商品化95
- 3.4 市场体系的延展与经济共同体的弥散95-102
- 3.4.1 农业工商业化:被加工的自然96-98
- 3.4.2 劳动市场分工:职业化的农民98-100
- 3.4.3 农民生计过程:社会化再生产100-101
- 3.4.4 共同体的打开:被剩余的村庄101
- 3.4.5 市场要素流动:经济体的弥散101-102
- 3.5 本章小结102-103
-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中社会纽带的嬗变103-123
- 4.1 家户的流变:虚与实104-115
- 4.1.1 空间格局:核心家庭式的家户105-106
- 4.1.2 成员张力:经济分工与家的虚化106-113
- 4.1.3 亲属合作:形散神存的家户转换113
- 4.1.4 婚姻异化:买卖婚姻与短期婚姻113-115
- 4.2 社会网络资本化115-120
- 4.2.1 “赶礼”制度变化:厚礼与捎礼115-116
- 4.2.2 人情仪式的创制:炫耀与压迫116-117
- 4.2.3 换工机制的失效:互助变雇佣117-118
- 4.2.4 社会信用资本化:赊购与利息118-119
- 4.2.5 市场经济的考验与社会关系的拣选119-120
- 4.3 街坊邻里:温情与压力120-122
- 4.3.1 “街坊”与“邻里”:作为公共空间120
- 4.3.2 社交敌友的划分:“好情”与“贼人”120-121
- 4.3.3 街坊互动与舆论:温情与压力121-122
- 4.4 本章小结122-123
- 第五章 村镇权力脱节与治理的经济化123-136
- 5.1 集体经济的消解与公私关系的变革123-128
- 5.1.1 村庄冲突关键节点:公私利益矛盾123-125
- 5.1.2 集体经济基础消解与村庄治理困境125-128
- 5.2 村干部的“弱势”与权力的市场化128-132
- 5.2.1 村庄社会分层中村干部的“弱势”128-129
- 5.2.2 村干部的“出路”:权力市场化逻辑129-132
- 5.3 村镇之间:虚脱的控制与治理的经济化132-135
- 5.3.1 挣扎的控制与治理术的异化132-134
- 5.3.2 “收买式”治理:项目与资源分配134
- 5.3.3 治理的经济化:官民经济动力的合拍134-135
- 5.4 本章小结135-136
- 第六章 文化信仰对市场经济的臣服136-146
- 6.1 信仰与巫术:少数人的避风港136-139
- 6.1.1 日常生活中信仰的隐退136-137
- 6.1.2 信仰与经济的碰撞:臣服与避风港137-139
- 6.2 公共空间与节日:消费文化的主流化139-142
- 6.2.1 墙面文化变迁:标语到广告139-140
- 6.2.2 节日文化变迁:仪式到消费140-142
- 6.3 市场损蚀乡村文化与国家文化工程失灵142-145
- 6.3.1 文字沉浮与国家的效率公平观142-143
- 6.3.2 文娱风气恶化与文化工程失灵143-145
- 6.4 本章小结145-146
- 第七章 时空伸延与城乡一体同构146-158
- 7.1 城乡之间:时空伸延与一体同构147-153
- 7.1.1 城里城外:空间隔离147-149
- 7.1.2 进城回村:空间流动149-152
- 7.1.3 融城计划:空间融合152-153
- 7.2 村落形态:时空脱域与地方性的超越153-157
- 7.2.1 村落的功能类型分化154-155
- 7.2.2 村落社会的时空脱域155-157
- 7.3 本章小结157-158
- 第八章 乡村的主体性自觉与再造158-164
- 8.1 自反性与乡村的复兴趋势158-160
- 8.1.1 乡村价值的反思性自觉158-159
- 8.1.2 人的回归与乡村建设159-160
- 8.2 村民社区公共意识的觉醒160-163
- 8.2.1 庭院变迁与私人空间160-161
- 8.2.2 居民公共意识的觉醒161-162
- 8.2.3 社区公共需求的凝聚162-163
- 8.3 本章小结163-164
- 第九章 结论:共同体的脱嵌、超越与再造164-168
- 9.1 乡村变迁动力机制:脱嵌与脱域164-165
- 9.2 对乡村社区治理的启示165-166
- 9.3 延伸讨论166-168
- 参考文献168-174
- 致谢174-177
- 个人简介1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黄辉祥;汤玉权;;村级财政变迁与村民自治发展:困境与出路——兼论“后农业税时代”村民自治的财政基础[J];东南学术;2007年04期
3 周大鸣;凤凰村的追踪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江涛;;乡村共同体的衰落——从赣南山区自然村庄的消亡看农村社区的变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5 庄勇,吕德文;社会工作视野下的新乡村建设运动——对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的一种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6 郑杭生;黄家亮;;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7 李培林;;从“农民的终结”到“村落的终结”[J];传承;2012年15期
8 谭伟梅;;试论当前农村人情消费的“关系化”倾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8期
9 夏莲;;涉农企业介入、地方政府引导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研究——以甘肃省民乐县马铃薯种植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孙庆忠;;社会记忆与村落的价值[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本文关键词:解构乡村:共同体的脱嵌、超越与再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7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87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