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0 18: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必然的选择。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特别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逐步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创新立国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在我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来说在各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意识到了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在“科技立国”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模式: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是以引进技术为导向,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行模仿创新。企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政府进行有效干预,民间力量主导研究开发,产学官三者进行合作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结束了模仿创新时代,开始重视基...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战后日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


技术推动线性模型

模型图,市场,技术,模型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2而不是重大的根本性创新。渐进型创新风险小,成本低,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理想的选择。然而,只考虑单一的市场需求而不考虑潜在的技术变化也是不明智的。三是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型。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理论界提出了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型。该模型将技术和市场这两大创新动力源相结合,强调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技术和市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图2.3所示。图2.3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型四是并行模型。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并行模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技术创新过程看作是几个职能并行的结果,创新构思的产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这几个职能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一体化并行的。如图2.4所示。图2.4并行模型在并行模型中,技术研发部门、设计制造部门、原材料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互沟通和协作,才能最终实现技术创新。波音公司在开发新型飞机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并行模型,极大地缩短了飞机的生产周期;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也采用了这种模型。

市场,技术,年代,模型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2而不是重大的根本性创新。渐进型创新风险小,成本低,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理想的选择。然而,只考虑单一的市场需求而不考虑潜在的技术变化也是不明智的。三是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型。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理论界提出了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型。该模型将技术和市场这两大创新动力源相结合,强调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技术和市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图2.3所示。图2.3技术与市场的耦合互动模型四是并行模型。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并行模型,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技术创新过程看作是几个职能并行的结果,创新构思的产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这几个职能并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一体化并行的。如图2.4所示。图2.4并行模型在并行模型中,技术研发部门、设计制造部门、原材料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互沟通和协作,才能最终实现技术创新。波音公司在开发新型飞机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并行模型,极大地缩短了飞机的生产周期;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也采用了这种模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的省市面板数据[J]. 李苗苗,肖洪钧,赵爽.  中国管理科学. 2015(02)
[2]日本科技规划管理及相关问题研究[J]. 王海燕,冷伏海,吴霞.  科技管理研究. 2013(15)
[3]技术变革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J]. 陈锐,周永根,沈华,徐浩然.  科学学研究. 2013(07)
[4]技术标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实证分析[J]. 赵树宽,余海晴,姜红.  科学学研究. 2012(09)
[5]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运行机理与政策启示[J]. 吕永刚.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09)
[6]FDI影响技术创新中间传导环节的实证分析——基于苏州地区1995-2008年的数据[J]. 周晨.  管理评论. 2011(03)
[7]基于比较分析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研究[J]. 李寒蕾.  生产力研究. 2011(01)
[8]技术创新对江苏、浙江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研究[J]. 陈昕,黄清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21)
[9]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R&D投入强度偏低因素解析[J]. 张玲,赵立雨,师萍.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12)
[10]战后日本技术创新的主体行为对中国的启示[J]. 闫瑞军.  生产力研究. 2010(05)

博士论文
[1]日本技术创新研究[D]. 薛春志.吉林大学 2011
[2]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研究[D]. 陈韶华.武汉大学 2011
[3]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 彭亮.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 陈杰.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D]. 李文淑.北京交通大学 2014
[2]河北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 张巧.河北经贸大学 2012
[3]战后日本科技政策演变及启示[D]. 昌成亮.中国地质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81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581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e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