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导向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 ————基于创业拼凑和创业机会识别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3-04-06 21:23
新创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已日益成为驱动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依旧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的转型为创业者带来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创企业成立。然而,由于新创企业还不具有完备的合法性和良好的声誉,很难从资本市场获得外部投资者的支持,存在着很明显的新生弱性。这种“新创缺陷”导致新创企业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失败率普遍较高。因此,如何提升企业绩效成为众多新创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很多新创企业之所以存在绩效不高甚至存活率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创新度不够,缺乏识别机会和应对变化的前瞻性,风险承担能力差。创新性、先动性和风险承担能力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创业导向,对新创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在探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关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新生弱性条件下的资源问题与机会问题,对作用机制的解读缺乏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从创业导向视角出发,关注新创企业在新生弱性现实下的资源问题和机会问题,探寻其绩效形成的内在机制。本研究试图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创业导向如何促进新创企业绩效的提升?...
【文章页数】:2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新创企业绩效
2.1.1 新创企业界定及特点
2.1.2 新创企业绩效的内涵
2.1.3 新创企业绩效的维度和测量
2.1.4 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创业导向
2.2.1 创业导向的内涵
2.2.2 创业导向的维度和测量
2.2.3 创业导向的相关研究
2.3 创业拼凑
2.3.1 创业拼凑的内涵
2.3.2 创业拼凑的类型
2.3.3 创业拼凑的相关研究
2.4 创业机会识别
2.4.1 创业机会识别的内涵
2.4.2 创业机会识别的维度与测量
2.4.3 创业机会识别的相关研究
2.5 环境动态性
2.5.1 环境动态性的定义
2.5.2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维度
2.5.3 环境动态性的相关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创业过程理论
3.1.2 资源依赖理论
3.1.3 创业机会理论
3.2 理论模型
3.3 研究假设
3.3.1 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
3.3.2 创业拼凑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3.3.3 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3.3.4 创业拼凑和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3.3.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访谈研究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实施
4.1.3 访谈结果
4.2 问卷研究
4.2.1 调研对象的选择
4.2.2 问卷的设计
4.3 变量的测量
4.3.1 因变量新创企业绩效的测量
4.3.2 自变量创业导向的测量
4.3.3 中介变量创业拼凑的测量
4.3.4 中介变量创业机会识别的测量
4.3.5 调节变量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4.3.6 控制变量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4.3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4.4.4 中介效应分析、调节效应分析与Bootstrap分析
4.4.5 稳健性检验
4.5 预调研及量表信效度的初步检验
4.5.1 新创企业绩效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5.2 创业导向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5.3 创业拼凑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5.4 创业机会识别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5.5 环境动态性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被调查对象个人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被调查企业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假设检验
5.3.1 创业导向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检验
5.3.2 创业导向对创业拼凑作用的检验
5.3.3 创业拼凑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的检验
5.3.4 创业拼凑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3.5 创业导向对创业机会识别作用的检验
5.3.6 创业机会识别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
5.3.7 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3.8 创业拼凑和创业机会识别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5.3.9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5.3.10 环境动态性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3.11 稳健性检验
5.4 研究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讨论
6.1.1 创业导向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讨论
6.1.2 对创业拼凑与创业机会识别中介效应的讨论
6.1.3 对环境动态性调节效应的讨论
6.1.4 对其他研究发现的讨论
6.2 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784440
【文章页数】:24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新创企业绩效
2.1.1 新创企业界定及特点
2.1.2 新创企业绩效的内涵
2.1.3 新创企业绩效的维度和测量
2.1.4 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创业导向
2.2.1 创业导向的内涵
2.2.2 创业导向的维度和测量
2.2.3 创业导向的相关研究
2.3 创业拼凑
2.3.1 创业拼凑的内涵
2.3.2 创业拼凑的类型
2.3.3 创业拼凑的相关研究
2.4 创业机会识别
2.4.1 创业机会识别的内涵
2.4.2 创业机会识别的维度与测量
2.4.3 创业机会识别的相关研究
2.5 环境动态性
2.5.1 环境动态性的定义
2.5.2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维度
2.5.3 环境动态性的相关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1.1 创业过程理论
3.1.2 资源依赖理论
3.1.3 创业机会理论
3.2 理论模型
3.3 研究假设
3.3.1 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
3.3.2 创业拼凑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3.3.3 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
3.3.4 创业拼凑和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3.3.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法
4.1 访谈研究
4.1.1 访谈对象
4.1.2 访谈实施
4.1.3 访谈结果
4.2 问卷研究
4.2.1 调研对象的选择
4.2.2 问卷的设计
4.3 变量的测量
4.3.1 因变量新创企业绩效的测量
4.3.2 自变量创业导向的测量
4.3.3 中介变量创业拼凑的测量
4.3.4 中介变量创业机会识别的测量
4.3.5 调节变量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4.3.6 控制变量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4.3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4.4.4 中介效应分析、调节效应分析与Bootstrap分析
4.4.5 稳健性检验
4.5 预调研及量表信效度的初步检验
4.5.1 新创企业绩效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5.2 创业导向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5.3 创业拼凑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5.4 创业机会识别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5.5 环境动态性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被调查对象个人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被调查企业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假设检验
5.3.1 创业导向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检验
5.3.2 创业导向对创业拼凑作用的检验
5.3.3 创业拼凑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的检验
5.3.4 创业拼凑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3.5 创业导向对创业机会识别作用的检验
5.3.6 创业机会识别对新创企业绩效的作用
5.3.7 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导向与新创企业绩效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5.3.8 创业拼凑和创业机会识别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5.3.9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5.3.10 环境动态性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5.3.11 稳健性检验
5.4 研究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讨论
6.1.1 创业导向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讨论
6.1.2 对创业拼凑与创业机会识别中介效应的讨论
6.1.3 对环境动态性调节效应的讨论
6.1.4 对其他研究发现的讨论
6.2 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6.2.1 理论贡献
6.2.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784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78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