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19:23
本文关键词: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将严重不足,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水环境治理任务面临巨大挑战。从统计数据来看,三峡库区次级河流主要污染物有近60%来自于次级河流域及其农村面源污染,因此次级河是水污染源头和上游。为此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次级河水进行治理,如何客观科学地审计评价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该问题,国家审计机关近年来开展了水环境污染防治资金、水环境整治资金和七大水系及三江源水资源环境专项审计调查。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国家审计机关遇到主要有以下三个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解决如何从审计角度,政府审计角度确定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解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完整性、精确性、评价事项存在模糊性难以定量性的问题;二是解决如何评价流域所在区域地方政府水环境治理措施的优劣程度与结果好坏;三是解决如何客观而精确的科学评价水环境治理效果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效益、以提出促进和倒逼水环境治理主体(尤其是政府)按新的环保法依法执行→调动各方积极性→节约有限的资源→提高其治理效果→让老百姓和上级政府满意的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就是审计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务之急。基于此,论文采用问题导向,从国家审计角度对次级河水环境治理尤其是政府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定量研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次级河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以“水环境治理绩优度”目标框架为研究对象为的主要突破口,深入现场和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研究与资料收集,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研究方法→建立分析框架与模型,获得影响次级河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建立了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标准,结合濑溪河荣昌段实证案例验证了该标准的指标体系、评价等级体系、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可靠性,以便审计机关根据定量的评价值,进行客观精准的出具审计评价意见,通过审计评价的外在倒逼机制与再监督机制、以达到促进地方政府正确履行生态责任、增强水环境治理效果持续改善的作用。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在关键研究盲点与创建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以及将模糊事件定量转换分析方面,主要研究解决审计机关难以开展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问题,以及解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准则因素所属观测指标(观测变量)存在不确定性——模糊性、难以定量、难以系统化,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挖掘、定量处理的困难。论文提出了新的概念“水环境治理绩优度”,拓展了水环境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作为水环境治理结果好坏的总的标准,把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出的绩优度分数的分值作为审计评价总的标准值。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出多因素、多层次、非线性的、立体的含有系统评价指标、评价等级、评价标准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具体的水环境绩效评价主要因素的单因素的分数即单因素评价值,从而解决了水环境绩效审计各要素难以定量反映客观治理活动的问题。2、在实现审计评价标准的系统性与客观性的研究方法集成与模型应用方面,主要研究解决实现审计评价标准的系统性与客观性方面的方法单一、分散、不整合集成的问题。将模糊数学方法、主成分法进行方法整合与集成,并将其与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水环境治理审计评价新方法,科学确定审计评价单因素指标间、各主要分析因素间的权重、避免了人为确定评价权重的主观因素影响、提高客观性和精准度,同时丰富拓展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应用领域。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绩效审计评判矩阵,结合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项目实施的具体特点,计算分析各单因素、多因素的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值,增加了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3、在实证研究、标准推广、政策应用方面,研究解决“水环境治理绩优度”审计评价定量标准未得到实证检验并证明有效以复制推广的问题,研究解决基于水环境治理普遍效果欠佳及其制度性原因、政策措施性原因,加强次级河水环境治理审计工作与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研究解决审计系统尽早出台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其应用办法,早日实现基于统一标准基础上的大格局审计,研究解决通过外部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倒逼与再监督机制,打造生态政府,改变片面追求经济GDP与忽视绿色GDP和幸福GDP的不良现象,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顶层设计等。论文将审计评价标准运用于濑溪河荣昌段进行实证检验,证明该新标准客观可行,有利于审计机关科学推广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以濑溪河荣昌段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项目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出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五大因素,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评价标准公式与等级、专家打分、专家判断矩阵等方式,计算出该流域5个单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值以及水环境综合绩优度的评价值,据此提出了改进和完善该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审计机关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项目管理水平,促进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的持续改善,促进提高水环境治理的生态效益。论文研究除了上述提到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外,还采取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二、研究的主要结论1、标准方面的结论。从国家审计角度看,次级河流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是应该有评价标准、而且是应该有科学和系统的定量评价标准。论文通过对绩效审计理论、生态文明理论、环境安全理论、系统控制论、治理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与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研究,结合审计主体的绩效审计评价目标与导向,结合审计实务实际与国家部分政策法规标准,运用主成分法对实测数据进行筛选,符合逻辑、自然梳理出次级河流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次级河流水环境治理绩效即“水环境治理绩优度”的标准及其理论框架,即水环境治理控制措施情况、治理政策执行情况、治理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治理工程完善程度、治理效能实现程度。这种定量标准是以前未曾研究过的。2、体系方面的结论。“水环境治理绩优度”标准及其理论框架应该是一个科学的系统体系。它包括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优度的5个准则要素及其排序、15个具体观测变量指标和75个评价定量标准与等级,它涉及多层次、多因素、非线性的、立体的审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等级体系,从而有利于避免个别零星与支离破碎的审计评价,有利于指导未来开展复杂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项目管理。这种体系是以前未曾研究过的。3、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方面的结论。实现次级河流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定量化和系统化,应该是有系统的科学方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的。论文鉴于以前还未有将模糊数学方法、主成分法等方法整合集成在一起,从国家审计角度对水环境治理绩效做定量评价的情况,将模糊数学方法、主成分法等方法整合集成与适应性优化,并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相结合。根据次级河水环境治理评价的5个主要因素,综合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运用评价要素集、评价等级集、模糊子集及模糊矩阵,建立了适应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的复杂管理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即模型设计,该模型可为全国类似的绩效审计评价提供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这种方法集成优化和这种适应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以前未曾研究过的。4、实证分析与复制推广方面的结论。把次级河水环境治理评价主要因素分为5个,即管理性因素(水环境治理绩优度)、政策措施性因素、操作性因素(资金和工程)和结果性因素,把次级河水环境治理评价模型、评价因素、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综合运用于濑溪河荣昌段的实证分析(濑溪河水环境治理绩优度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值”为68.13分),处于治理效果的中平均水平偏上,证明水环境治理绩优度标准客观可行,提出了改进和完善该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相应对策,据此改善审计机关的水环境治理审计项目管理并利于“大格局”审计的开展。5、政策应用方面的结论。针对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定量化、系统化、体系化及其理论框架、方法集成的研究,针对濑溪河荣昌段水环境治理评价标准的实证分析,论文提出以下6点政策建议:尽早出台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其应用办法,早日实现基于统一标准基础上的大格局审计;加大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与治理工程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与深度处理能力;创新政府理念,打造生态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顶层设计;加强点、线、面的源头治理和重点治理;从次级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这个微观评价的倒逼和再监督入手,促进实现整体水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三、可能的创新1、研究视角的创新。主要包括理论研究的特殊视角的创新和建立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创新。从国家审计角度对水环境治理绩效尤其是政府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进行审计评价尤其是定量评价,是以前从未研究过的。本文在关键研究盲点与拓展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标准定量研究的范畴方面,基于标准难以定量难以系统化的问题导向研究范式,在对理论、实务与审计评价标准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水环境治理绩优度”标准及其理论框架,实现了理论创新。即构建了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优度的5个准则要素及其排序、15个具体观测变量指标和75个评价定量标准与等级,界定了定量标准新内涵,提出了多层次、多因素、非线性的、立体的审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等级体系,有利于避免个别零星与支离破碎的审计评价,有利于指导未来开展复杂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项目管理工作,找到治理绩优度高低的根本性和结构性因素,有利于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化繁为简和改善审计项目管理,有利于对当地政府的水环境治理履职的考核与动态考核。2、研究方法集成和方法优化的创新。鉴于以前还未有将模糊数学方法、主成分法等方法整合集成在一起,从国家审计角度对水环境治理绩效做定量评价的情况,本文以在实现标准的系统性与客观性的研究方法集成与模型方面,将模糊数学方法、主成分法等方法整合集成与适应性优化,并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相结合,实现了应用方法创新和方法论创新。解决实现审计评价标准的系统性与客观性方面的方法单一、分散、不整合集成的问题,产生了水环境治理审计评价新方法,科学确定审计评价单因素指标间、各主要分析因素间的权重、避免了人为确定评价权重的主观因素影响、提高客观性和精准度,同时丰富拓展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绩效审计评判矩阵,结合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项目实施的具体特点,计算分析各单因素、多因素的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值,增加了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全国类似的绩效审计评价提供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3、研究观点的创新。本文经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水环境治理普遍效果欠佳及其制度性原因、政策措施性原因,提出了加强次级河水环境治理审计工作与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提出了尽早出台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其应用办法,早日实现基于统一标准基础上的大格局审计,提出了加大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与治理工程建设,提高污水集中处理与深度处理能力,创新政府理念,打造生态政府,提出了通过外部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倒逼与再监督机制,促进加强点、线、面的源头治理和重点治理,促进消除“把水源拿走、把污水留下”、片面追求经济GDP与忽视绿色GDP和幸福GDP的不良现象,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及其顶层设计。
【关键词】:次级河 水环境治理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模糊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39.6
【目录】:
- 摘要9-13
- ABSTRACT13-20
- 第1章 导论20-5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20-26
-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20-24
- 1.1.2 研究的意义24-26
- 1.2 概念界定与关系界定26-30
- 1.2.1 概念界定26-28
- 1.2.2 关系界定28-30
- 1.3 文献综述30-46
- 1.3.1 国外文献综述30-36
- 1.3.2 国内文献综述36-44
- 1.3.3 文献基本评价及本文特色44-46
- 1.4 研究目标与思路46-49
- 1.4.1 研究目标46-47
- 1.4.2 研究范围47
- 1.4.3 研究思路47-49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49-50
- 1.5.1 研究内容49
- 1.5.2 数据采集49
- 1.5.3 研究方法49-50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50-54
- 1.6.1 研究的创新点50-51
- 1.6.2 研究的不足51-54
- 第2章 理论借鉴54-68
- 2.1 绩效审计理论54-57
- 2.1.1 绩效审计的定义和特点54-55
- 2.1.2 绩效审计的方法55-56
- 2.1.3 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56
- 2.1.4 绩效审计理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56-57
- 2.2 生态文明理论57-61
- 2.2.1 生态文明的定义57-58
- 2.2.2 生态文明的国内外研究58
- 2.2.3 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内容和路径58-60
- 2.2.4 生态文明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60-61
- 2.3 水环境安全理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61
- 2.4 控制论、系统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61-62
- 2.5 治理理论62-64
- 2.5.1 治理的定义62-63
- 2.5.2 治理的利益相关者与责任相关者63
- 2.5.3 治理的公共选择63-64
- 2.5.4 治理理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64
- 2.6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理论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64-65
- 2.7 制度经济学与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65
- 2.8 本章小结65-68
- 第3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框架与评价目标68-88
- 3.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及其评价的现状与特点68-76
- 3.1.1 重庆市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基本情况68-72
- 3.1.2 重庆市次级河治理绩效审计及其评价的现状72-74
- 3.1.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及其评价的特点74-76
- 3.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目标76-79
- 3.2.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总目标76-77
- 3.2.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子目标77-79
- 3.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导向及评价内容79-82
- 3.3.1 控制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的绩效审计评价79-80
- 3.3.2 风险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的绩效审计评价80-81
- 3.3.3 丑闻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81
- 3.3.4 账项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81-82
- 3.3.5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导向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82
- 3.4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程序及方法82-85
- 3.4.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原则82-83
- 3.4.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程序83-84
- 3.4.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方法84-85
- 3.5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报告与绩效评价结论85-86
- 3.5.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结论85
- 3.5.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报告85
- 3.5.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报告的特点85-86
- 3.5.4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评价指标与评价报告的关系86
- 3.6 本章小结86-88
- 第4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主要因素的筛选与构建88-108
- 4.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评价样本的“原材料”采集88-91
- 4.1.1 评价主要因素或要素的“原材料”的采集88-90
- 4.1.2 评价主要因素的“源生态”原材料中的个别关键数据的核实90-91
- 4.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评价主要因素的初步提炼91-98
- 4.2.1 初拟准则因素确定的依据91-93
- 4.2.2 初拟准则因素排序93-97
- 4.2.3 单因素初始评判数据的取得97-98
- 4.3 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次级河水环境治理评价的主要因素98-106
- 4.3.1 总体描述98
- 4.3.2 样本描述98-99
- 4.3.3 主成分实测数据研究结果99-106
- 4.4 本章小结106-108
- 第5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108-116
- 5.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意义和作用108-110
- 5.1.1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意义108-109
- 5.1.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的作用109-110
- 5.2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维度110-111
- 5.3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111-112
- 5.3.1 我国现阶段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的实际现状111
- 5.3.2 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次级河水环境评价的改善111-112
- 5.4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112-115
- 5.4.1 评价要素集及评价等级集确定112-113
- 5.4.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具体设计113-115
- 5.5 本章小结115-116
- 第6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模糊综合评价标准定量设计116-132
- 6.1 评价定量标准和等级的提出117-120
- 6.2 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模糊综合评价评判标准120-130
- 6.2.1 水环境治理控制措施情况变量120-122
- 6.2.2 水环境治理政策执行情况变量122-124
- 6.2.3 水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变量124-126
- 6.2.4 水环境治理工程完善程度变量126-128
- 6.2.5 水环境治理效能实现程度变量128-130
- 6.3 本章小结130-132
- 第7章 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实证分析——濑溪河荣昌段典型案例132-148
- 7.1 濑溪河荣昌段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背景资料132-133
- 7.2 濑溪河荣昌段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实证分析133-142
- 7.2.1 濑溪河荣昌段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的改善133-134
- 7.2.2 有效评判指标的统计及确定模糊判断矩阵134-142
- 7.3 计算单因素和多因素评价值142-145
- 7.3.1 计算单因素评价值142-145
- 7.3.2 多因素综合评价值计算145
- 7.4 单因素结果和多因素综合结果评价145-147
- 7.4.1 单因素结果的评价145-146
- 7.4.2 多因素综合评价结果146-147
- 7.5 本章小结147-148
- 第8章 结论148-154
- 8.1 研究结论148-149
- 8.2 对策建议149-152
-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152-154
- 参考文献154-162
- 附录162-168
- 致谢168-170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170-172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前荣;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及区域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次级河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42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