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21:08
本文关键词: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国债与货币的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国债对货币供应量有什么影响,央行如何利用国债调节货币供应量,如何充分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都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本文力求要回答的问题。本文将国债和货币供应量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深入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深入研究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力求解决中国国债发展不足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难的问题,并为化解中国经济难题、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本文首先尝试将国债与货币纳入统一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国债与货币理论模型,夯实理论基础。采用一般均衡经济分析方法,构建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家庭五个部门的封闭经济理论模型,并基于理论模型,分析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以及对储蓄、消费、投资等经济变量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实证研究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首先专章论述中国国债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第四章)和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及对经济的影响(第五章),然后构建包含国债变量的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第六章)。第四章介绍中国国债发行、余额及交易变化情况,明确国债有弥补消费性支出、覆盖资本性支出、调节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利率四大功能,分析中国国债对财政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影响。第五章介绍中国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变化情况,探讨中国高货币化率的原因,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结构,分析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中国现行货币供应机制及其不足进行论述。第六章建立货币供应量计量模型,在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卡甘模型和乔顿模型等经典货币供应量模型基础上,引入国债变量。先对回归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然后分别以M2、M1和货币乘数为应变量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债发行额和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甚微。为了全面地研究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本文还对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第七章)。第七章论述国债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有关国际经验,主要选择美国、日本、欧元区三个经济体。论述完三个经济体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后,基于国际经验分析,总结几点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国债规模的增加并不会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超发,二是国债规模取决于国家信用的强弱,三是货币供应有助于国债规模扩大,四是国债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结合中国情况及国际经验,化解中国难题。第八章主要论述中国国债规模扩大的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中国国债规模增长的空间。在对中国及主要经济体国债与货币供应量关系实证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中国、美国、日本、欧元区和英国国债与货币供应量的面板模型,论述国债规模扩大对货币供应量扩大的影响。面板模型显示国债规模增加1,货币供应量增加0.44。如果货币乘数为5倍,则国债净发行额转化为基础货币的比例不足10%,国债余额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十分微弱。我国的国债规模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规模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企业债务水平高企,企业降杠杆的进程将会持续;家庭债务水平较高,极大地制约了消费增长,家庭杠杆水平难以进一步上升。只有政府加杠杆,才能缓解整个经济去杠杆的进程,终止债务通缩的恶性循环,及早将经济拉出需求不足、经济萧条、通货紧缩的漩涡。从我国国债与GDP之比、与M2之比、国债利息支付占财政收入之比、政府投资规模、减税及财政收支平衡等不同维度估算,我国国债规模增长空间巨大。本文还论述了如何发挥国债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第九章)。在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历史回顾基础上,分析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化解这些问题,要求充分发挥国债协调财政货币政策的桥梁作用,要求货币政策应当呵护国债市场的发展。国债发行应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可选方式,存量国债应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金融工具,国债还应该在调控市场利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本文总结出几条结论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国债并不是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中国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甚微,中国国债规模与经济发展程度不相匹配,中国国债发展不足是财政货币政策缺乏协调的重要原因。同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全面推进减税降费;培育完善的国债流通市场,提高国债流动性;重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发挥国债的桥梁作用;推进我国国债国际化,助推人民币国际化;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债功能定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12.5;F822.2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宾;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63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263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