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生产率提升与产品质量升级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F752.62;F832.51;F273
【部分图文】: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1.2.2研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第一,基于数理模型的理论分析法。本文首先构建了封闭状态下的基准模型,在模型的需求侧沿用经典的产品质量异质性模型,由此推导出需求函数。在供给侧,设定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函数形式,将其表示为关于研发投入的函数。将该函数内嵌至不同研发策略下的企业利润函数中,分别求解企业的最优研发投入。随后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进一步拓展。首先,按照企业的研发策略的差异进行分情况讨论,论证了企业在技术引进、自主研发、技术模仿下研发影响机制的不同特点。其中不同研发策略下企业的利润函数的设定有所不同:技术引进下的研发投入即为技术授权费,其利润函数的形式与经典模型较为相似;自图1研究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具体来说,企业的生产活动包括数量生产和质量研发(质量生产)两个部分,每个企业都具有特定的“综合能力(capability)”,这种能力由企业在这两个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共同决定。数量生产与一般研究中的“生产”类似,此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能力是“生产率(φ)”,企业投入要素生产产品,它体现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决定了一定投入下生产产品的数量(productivitylevel)。而在质量生产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能力是“质量生产能力(θ)”,企业投入要素进行研发,它体现了企业的科技水平并决定了生产产品的质量(firm-specificquality)。与两种生产过程相关联的是企业研发资金的两个流向——“用于提升生产率的资金”以及“用于提升质量生产能力的资金”。一方面,企业可以对数量生产过程进行改进,通过改造生产线、精简生产流程等提升生产率,降低平均成本,形成“外部的广度创新”;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干中学”及技术引进等方式提升“质量生产能力”,从而最终提升产品质量,该过程是产品本身技术升级,称作“内部的深度创新”。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的“生产率提升(工艺创新)”和“产品质量升级(产品创新)”并不是完全并列的概念。目前已有大量文献证明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会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升级(施炳展、邵文波,2014;樊海潮、郭远光,2015;夏素云,2016等)。企业的生产率虽然无法直接帮助企业生产出全新的更高质量水平的商品,但可以通过流程创新、工艺改进提升工作效率的方式减少产品的坏件率、实现新研制产品的批量生产,实际上企业的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产图2企业生产示意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红军;;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收入差距[J];理论探索;2011年06期
2 刘光岭;卢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年10期
3 王云秀;秦伟广;;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现状综述[J];时代经贸;2008年S1期
4 吴新博;;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与比较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6年05期
5 陈鑫;陈啸;;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再检验[J];宏观经济研究;2019年11期
6 张建伟;;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金融化——基于企业异质性视角分析[J];投资研究;2019年07期
7 吴清秀;;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畜牧业增长的贡献差异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8 薛思蒙;刘瀛弢;毛世平;;中日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7年09期
9 朱荃;张天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生产率悖论”吗——基于上市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5年12期
10 李佛关;郎永建;;城镇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关系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詹;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城市经济集约增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2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胡晓琳;中国省际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收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5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6 孙燕燕;环境/福利导向的生产率及其在经济发展评价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4年
7 李清如;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与生产率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吴晓华;中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韩妍;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淼;研发投入、生产率提升与产品质量升级[D];华东师范大学;2020年
2 张宏斌;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D];河南师范大学;2019年
3 李玉琲;跨国并购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8年
4 饶卓;制度环境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5 张帅;环境管制下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常勉;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简要探讨[D];河南大学;2016年
7 薛红芳;长三角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8 孙向利;对外贸易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D];暨南大学;2011年
9 陈君君;对外贸易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肖俭明;湖南省各市州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90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89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