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城郊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机制与转型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30 11:09
本文关键词:大都市城郊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机制与转型模式研究 出处:《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郊农业 土地利用 要素禀赋理论 农户生计 竞争机制 转型模式
【摘要】:伴随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重大转型期。面对农村人地关系及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快速变化,如何推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顺利转型升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竞争优势、新结构经济学等理论为支撑,构建了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机制与转型模式理论分析框架,为推动大都市城郊农业土地利用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研究成果如下:(1)农业土地利用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相关利益主体为了自身的需要,将农业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以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相关活动。农业土地利用竞争是指各种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资源的竞争。农业土地利用竞争实现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优胜劣汰,并最终导致了农业土地利用转型。(2)基于“主-客体”模型构建了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机制及转型模式理论分析框架。该模型由农业土地利用的相关利益主体(经营性主体、行政性主体、公益性主体和消费性主体)和要素配置客体(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两大部分构成。从要素配置客体角度出发,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下,农业土地利用的转型模式为:符合比较优势——提升要素禀赋结构。从相关利益主体角度出发,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协同优势。在协同优势下,农业土地利用的转型过程可分为初始阶段、自组织创新阶段、政府导向阶段和协同创新阶段。(3)以上海市和长沙市为例,对农业土地利用的竞争机制与转型模式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基于农户生计变化视角,案例1得出1993-2013年上海市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由小农户分散经营转变为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中,体现了协同优势——农户的自组织创新与政府引导机制协同的实际效果。其次,基于农户水田种植决策行为分析,案例2得出“双改单”现象是长沙市传统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失去比较优势的结果。目前,长沙市城郊区正处于农业土地利用转型的自组织创新阶段,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难以推动农业土地利用转型进一步发展。第三,基于单要素生产率方法,案例3对1993-2012年上海市和长沙市城郊农业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上海市城郊农业土地利用转型特征明显,反映为近年来土地-劳动力比率的显著提高,相比之下,长沙市城郊农业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尚不明显。(4)根据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论文讨论了推动大都市城郊农业土地利用转型的相关对策建议,并通过构建农业土地利用政策效应分析框架,对上海市淀山湖区域不同政策情景下农业土地利用模式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认为将SSNM技术推广和适度规模经营进行结合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政策选择。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
本文编号:1354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354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