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演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6 07:17

  本文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演化研究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演化 产业分工合作 网络 优化 长江经济带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各大区域、城市群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分工合作优化的客观境况,2009年美国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乃至全球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视,各区域板块将探索新型产业分工合作优化路径,以提升区域竞争力、适应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缩小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差距、协调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优化程度是同步演进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深入程度成为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对长江经济带这一典型区域开展产业分工合作演化研究,旨在梳理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的基础上,以分工理论为支撑,厘清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演化的历史规律、内在机制、空间构成及各要素主体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中的作用,通过宏观(区域)、中观(城市)、微观(企业)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归纳总结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的制约因子及优化路径,以期合理指导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优化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基于此,全文结构共八章,分三大部分。前三章为第一部分理论分析,通过相关概念辨析、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视角下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演化的理论认知,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演化的理论机理和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4、5、6章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剖析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演化机制、特点、制约因子等,第7章为国外经验借鉴,试图通过国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汲取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有益的国际经验;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文章的主要论点、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优化的路径选择以及本文的研究展望等。通过各章节的分析,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演化是在分工理论基础上引入时空元素的多层次分析,是时空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内在统一,是各产业要素载体在时间、空间维度的一个重构过程,时间维度上遵循“低水平分散—集聚式发展—辐射式扩散—网络化发展”等四个演化阶段,空间结构上呈现出“元—点—面—带”的演化格局,在各类空间联系通道的纽带作用下,呈现出以“企业—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带”的演化形式;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最初是由企业间的分工布局、战略合作等予以推动,进而带动企业所在的城市之间协调互动、错位发展,最后推动经济带内各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深入开展。(2)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演化具有复合性、层次性的基本特征,其研究须在多学科响应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地展开。宏观层面,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是产业空间联动的基础,表现为时空维度上产业主体、产业要素等在空间布局、集聚程度、相互作用等方面的演化;中观层面,城市作为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载体和要素配置中心,城市功能的合理定位和城市间产业协调发展是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有序进行的保障;微观层面,企业是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微型元,企业的分工合作模式影响着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演化路径。(3)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演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子随时间发生变化,伴随着生产要素的高级化和要素流通的便捷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跟随分工理论的发展而演变,影响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制约因子由先天因素逐渐转变为更为高级的后天因素。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层面产业分工合作的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行业总体上呈“一般集聚—比较集聚—一般集聚”的演化趋势,运用Stata软件剖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制约因子,创新能力、交通网络及开发区等因素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逐年提升,高技术园区或产业集聚区是产业集聚与扩散、创新发生及溢出的重要活动场所,加强跨省际、跨区域间的园区合作是提升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的有效途径。(4)城市是人类劳动分工的结果,是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载体和重要参与者,城市自身的对外联系能力决定城市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深入程度,城市的功能定位影响城市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城市经济联系实力与联系度是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空间结构的表征之一,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实力和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定量计算,更清晰的认识到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格局,借助引力模型、Ucinet软件的测算,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下游地区最为成熟,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初具雏形。(5)企业是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微型元,企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网络化发展,企业网络的规模与复杂程度是衡量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演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对长江经济带企业网络的城市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发现上海处于长江经济带企业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杭州、南京、武汉等中心城市为次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内部以下游地区的企业网络结构最为复杂,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的企业网络略显简单。(6)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其产业分工合作发展阶段亦不同。长江经济带区域层面的产业分工合作尚处在起步阶段,属于由企业间的产业分工合作向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推进阶段;上中下游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演化阶段:下游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迈入网络化发展阶段,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障碍及制约因素正逐步得以瓦解;中游地区处于辐射式扩散阶段,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以中心城市为极核向外围辐射扩散;上游地区处于集聚式发展阶段,以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为集聚源,产业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靠拢,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产业带动作用尚未显现。(7)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优化的路径与策略关键在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服务”,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分析以及国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发展的经验借鉴,提炼出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优化化的路径,应坚持政府的引导、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中心城市、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 Internet + " mode ,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plit - industry cooperation is faced by the urban agglomerations .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ooperation is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pace linkage ,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vision of labor , strategic cooperation and so on . ( 3 )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ub - industry cooperation are changed with time ,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re gradually changed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 ( 6 )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ifferent .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regional level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 which belongs to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industrial divis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 The key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to insist on " government guidance , market operation , enterprise main body and social service " .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1386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1386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6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