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钢铁工业1999年节能降耗显著[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0年03期
2 ;王万宾局长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据冶金信息电讯)[J];四川冶金;2000年04期
3 ;钢铁工业基本情况[J];上海标准化;2000年06期
4 ;21世纪中国钢铁工业结构的调整——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二)[J];天津冶金;2000年06期
5 ;钢铁工业需加速向新经济靠拢[J];新疆钢铁;2000年04期
6 ;中国钢铁工业经济网简介[J];冶金管理;2000年03期
7 蒲海清;调整钢铁工业结构 开创中国钢铁工业新局面[J];冶金管理;2000年06期
8 王晓齐;钢铁工业“十五”发展思路[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0年02期
9 鲁志强;中国钢铁工业的新世纪[J];冶金信息导刊;2000年01期
10 ;网上交易冲击英国钢铁工业[J];冶金信息导刊;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寿荣;;进入21世纪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兼论中国需要产多少钢[A];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大会报告汇编[C];2003年
2 张寿荣;;我国钢铁工业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出路[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大会报告)[C];2010年
3 鲁志强;;中国钢铁工业的新世纪[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9年
4 徐匡迪;;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钢铁工业[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1)[C];2003年
5 张寿荣;;进入21世纪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兼论中国需要产多少钢[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2)[C];2003年
6 苏天森;;中国钢铁工业持续高速发展是必然的[A];板坯连铸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苏天森;;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确保中国钢铁工业持续高速发展[A];无缺陷铸坯及热送热装工艺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张春霞;上官方钦;;中美钢铁工业能效对标研究[A];中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高级学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12年
9 杨晓东;;钢铁工业环保状况回顾及展望[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徐匡迪;;低碳经济与钢铁工业[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报告与分会场特邀报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明;欧盟今年钢铁消费增速将降至2.6%[N];现代物流报;2008年
2 娜姿 王达;邵顺才荣获“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N];宜兴日报;2009年
3 ;钢铁工业头等大事是结构调整[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4 驻印度使馆经商处;印度钢铁工业瞄准中国市场[N];国际商报;2002年
5 主持 高开升;让“钢铁年代”继往开来[N];鞍山日报 ;2011年
6 记者 杨凯;让劳模精神推动钢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N];中国冶金报;2008年
7 记者 陆闻言 汪涛 刘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旗帜:绿色钢铁[N];中国冶金报;2008年
8 朱继民;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冶金报;2011年
9 记者 杜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开通[N];中国冶金报;2004年
10 廖隆国 陆岩 马续香 供稿;西欧各国钢铁工业相关政策[N];中国冶金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菲德乐(Fidelys Ravelomanana);基于中国钢铁企业进入非洲钢铁市场可能性的建模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刘军伟;钢铁工业泛在信息匹配推送服务体系及其实现方法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3 于冰;中国钢铁工业产业共生及碳减排效应影响机制[D];清华大学;2015年
4 李海涛;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D];苏州大学;2010年
5 江飞涛;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董会忠;钢铁工业能源消费与产出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7 卜庆才;物质流分析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5年
8 胡望明;大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亚楠;湖北省钢铁工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孙亚娟;河北省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李泽华;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黄志高;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薛原;吉林省钢铁工业的区位分析及优化方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东春;河北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思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柳杰;河北钢铁工业发展模式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8 卢逊;我国钢铁工业的增长因素分析[D];东南大学;2005年
9 李淑丽;中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3年
10 张智恒;中国钢铁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5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805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