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硕士论文 >

企业知识基

发布时间:2020-09-10 19:09
   当今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动荡、复杂与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竞争环境,知识成为影响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最为关键的资源。企业技术创新不仅高度依赖于内部知识基础,同时也与所连接外部知识源(外部知识基础)关系密切。企业既有的内部知识基础与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范围与空间、方向与路径,驱动着企业技术创新进程,带来企业间创新绩效水平的差异性。开放式创新是企业有目的地对跨过组织边界的知识及其流动性进行管理,并通过分布式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与外部创新主体联合创造与获取知识价值,有利于企业从内外部技术诀窍、知识产权及竞争能力中挖掘竞争优势源泉。然而,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如何影响两类创新绩效水平——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以及两种类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如何在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之间发挥核心作用,仍然是一个未曾讨论充分且有待深化明晰的研究问题。本论文综合运用SPSS22\Nvivo10\Smart PLS 2.0\MP LUS6.12分析工具,采取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研究等多元研究方法,针对相关问题开展定性与定量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从组织边界视角,企业知识基础包括内部知识基础、外部知识基础。内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与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增进内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更能提升企业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此外,根本性创新的产生更加依赖于企业内部知识元素的多样性以及所连接的外部知识源的异质性。(2)无论是引进知识,还是输出知识,均有利于企业获取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根本性创新的影响作用均高于对渐进性创新的影响作用。(3)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正向影响开放式创新。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深度越高的企业越有利于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宽度越高的企业越有利于实施外向型开放式创新。(4)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在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能够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企业渐进性创新或根本性创新,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能够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影响企业根本性创新。(5)决策中心性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根本性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为正向显著,在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间均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然而,规范化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与渐进性创新间的调节作用为负向显著。在低规范化条件下,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渐进性创新的非直接影响效应(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变得更强;在高决策中心性条件下,内部知识宽度、内部知识深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根本性创新的非直接影响效应(通过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变得更强;在高决策中心性条件下,内部知识宽度、知识连接宽度、知识连接深度对根本性创新的非直接影响效应(通过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会变得更强。本论文立足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网络经济时代背景及发展趋势,研究了企业内外部知识基础宽度与深度对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的影响,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渐进性创新及根本性创新的影响,揭示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在内外部知识基础与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间发挥的核心作用,以及决策中心性、规范化的调节效应。相关结论为中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取得技术进步或技术突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启示,为中国政府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协同创新等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此外,论文不仅丰富了企业知识基础观、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知识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组织理论之间的连接。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F273.1
【部分图文】:

论文结构


图 1-1 论文结构Fig.1-1 Framework of the Dissertation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法、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根据第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围绕相关概已有研究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与评价,目的是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首先,业知识基础进行研究综述,确定本论文企业知识基础的概念、类别与特征属性;其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对技术创新12

基础观,知识基础,企业竞争优势,资源


图 2-1 资源与知识的基础结构Fig.2-1 Basic Structure of Resource and Knowledge资料来源:Galunic & Rodan(1997).资源基础观将企业竞争优势源泉归结为企业内部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难以替代的四种资源,但未并对资源本身展开具体论述。在资源基础观基础上,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 View,KBV)、网络资源观进一步补充与拓展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知识基础观认为,知识是企业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种资源,企业存在的原因乃是由于企业在知识获取、运用、创造以及商业化方面比市场供应更有效率(Cohen,Levinthal,1990;Eisenhardt,Martin,2000;Grant,1996;Kogut,Zander,1992,1996),新产品的创新性是企业管理、维持以及创造知识的函数(Grant,1996),并且知识创造过程能够影响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Nickerson,Zenger,2004)。因此,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在于为知识的创造、转移、与应用建立一个完善的协调机制,以实现知识的内在价值以及形成竞争优势(Brauner,Becker,2006)。网络资源基础观从组织

模型图,开放式,漏斗,模型


在实施开放式创新中,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信任为基础,注重长期团队及成员间关系的网络化,相关管理策略以平衡信任与风险为主(Westergren,Holmstr m,2012)。从哲学隐喻视角来看,封闭式创新表现为一个“漏斗”模型,而开放式创新表现为一个“筛子”模型,在全新全过程中开放企业边界与外部创新进行连接,如图 2-5 所示。表 2-5 封闭式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的创新逻辑Tab.2-5 Innovation Logic Comparison between Closed Innovation and Open Innovation关注点 封闭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创 新 轨 迹(innovation locus)企业内部创新过程,寻求最优秀的员工为企业工作内部和外部不同的贡献以及不同类型的连接构成了创新过程。主要关注构建最好的创新网络所有权 所有权归属于实施创新的企业较大程度的成果分享,包括合作成果(如开源软件),或者为网络参与者提供通用平台组织间关系 合同,短期团队,层级 信任为基础,长期团队,网络化管理策略 保持控制 平衡信任与风险资料来源:Westergren & Holmstr m(2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瑞;陈劲;郑刚;;21世纪的全面创新管理[J];国际学术动态;2005年04期

2 汪建成;毛蕴诗;邱楠;;由OEM到ODM再到OBM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化路径——格兰仕技术能力构建与企业升级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3 蔡虹;刘岩;向希尧;;企业知识基础对技术合作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3年06期

4 刘洋;魏江;江诗松;;后发企业如何进行创新追赶?——研发网络边界拓展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3年03期

5 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海尔集团1984~2013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4期

6 马文甲;高良谋;;基于不同动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以沈阳机床为例[J];管理学报;2014年02期

7 林春培;张振刚;;既有知识资产对企业持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1年10期

8 刘岩;蔡虹;;企业知识基础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0期

9 张震宇;陈劲;;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中小企业创新特征与实践[J];科学学研究;2008年S2期

10 许振亮;郭晓川;;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作者共被引网络与聚类分析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江诗松;转型经济中后发企业创新能力的追赶路径:所有权的视角[D];浙江大学;2012年

2 方统法;组织设计的知识基础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张洪石;突破性创新动因与组织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孙瑶;跨国公司研发离岸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林春培;企业外部创新网络对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赵君;我国装备制造业开放式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8 黄海昕;主导行为、网络嵌入与子公司成长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16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2816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4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