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非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2 12:19
在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前期,保本型理财产品一直占据较大的市场规模,“2018年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政策陆续出台,禁止银行继续发行保本保收益型理财产品,并宣布将于2020年底之前全面取消所有保本型理财产品,“保本型时代”或将翻篇,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主力。然而,商业银行作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供给端,在开发创新性投资组合、建设自身理财能力以及深入剖析各类因素对非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也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带来了一定压力。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非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基于其收益率和相关微观因素的实际数据,对流动性、收益性以及风险性因素对商业银行非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与对比,以期分析各因素对该类型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差异化影响,并据此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理论方面,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并对国内理财市场和非保本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与相关问题进行了概述;并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出对非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具有明显作用效果的特定因素。实证方面,本文以我国16家上市...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研究框架
12第三章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一节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一、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保本情况以本金与收益情况为划分标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包括浮动型理财产品与保本型理财产品。其中,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以及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均属于保本型理财产品的范畴,而浮动型产品即广义上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对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既不保证投资者的本金不发生损失,也不向投资者承诺任何收益,商业银行最终交付给投资者的真实收益视资金池的运作情况而定。相反,由于商业银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承诺投资者的本金与收益的安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基本由发行银行承担者,所以初入银行理财市场或者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更偏向于将资金投资于保本型理财产品。然而,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数量与规模不断缩减。截至2018年10月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保本型产品的数量在各类理财产品总数量中的比例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3月商业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市场发行量占总量的约32.85%,而截止同年11月底,该类型理财产品的市场发行量仅占市场总量的约24.22%,在9个月的连降后突破了相关记录数据的最低值。图3-1为2018年1月至11月我国商业银行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各月发行量在市场中的比例变动情况。数据来源:南方财富网图3-1商业银行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各月发行量的市场占比图
13尽管在2020年末之前是资管新规政策实施的一个过渡期,在此期间商业银行仍可对外售卖保本型理财产品,但市场的整体环境必然会加速商业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退出理财市场的速度。二、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与其挂钩的产品收益之间有一定关系。通常,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可大致划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信托类产品、打新股类产品以及结构性产品等,其中结构性产品是目前发行规模最大的一类银行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具有流动性较强、投资期限较短、交易便捷、收益保证度高等优势,但收益率也相对较低;而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与嵌入其中的金融衍生品的收益情况相挂钩。由于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偏多且收益较高,所以该类型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也更具有多样化,且具有更高的收益水平,但投资风险也随之加大。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与银行理财市场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将资金投放于银行理财产品,推动着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提升,进而又吸引来更多的投资者。然而,银行业监管政策的实施与改革却相对滞后,没有有效的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涨幅进行合理约束。图3-2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变动情况。数据来源:Choice数据库资料整理图3-2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变动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监管政策变迁视角[J]. 李娜. 经济经纬. 2019(02)
[2]资管行业金融风险溯源与监管革新——资管新规核心政策解读与审视[J]. 靳羽. 新金融. 2019(02)
[3]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对策研究[J]. 关蕊. 时代金融. 2018(29)
[4]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因素[J]. 马文静,公衍照. 中外企业家. 2018(12)
[5]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定价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J]. 姜豪. 中国物价. 2018(02)
[6]如何检验分组回归后的组间系数差异?[J]. 连玉君,廖俊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7(06)
[7]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风险特征、评价指标及规避对策[J]. 王瑞. 商业经济. 2017(10)
[8]余额宝收益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研究[J]. 赵红,姬健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7(03)
[9]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态势、主要风险及防控策略[J]. 王洪亮. 南方金融. 2017(03)
[10]非保本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J]. 俞挺. 中国金融. 2017(07)
本文编号:3115268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研究框架
12第三章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第一节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一、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保本情况以本金与收益情况为划分标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包括浮动型理财产品与保本型理财产品。其中,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以及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均属于保本型理财产品的范畴,而浮动型产品即广义上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对于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既不保证投资者的本金不发生损失,也不向投资者承诺任何收益,商业银行最终交付给投资者的真实收益视资金池的运作情况而定。相反,由于商业银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承诺投资者的本金与收益的安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基本由发行银行承担者,所以初入银行理财市场或者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更偏向于将资金投资于保本型理财产品。然而,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数量与规模不断缩减。截至2018年10月底,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保本型产品的数量在各类理财产品总数量中的比例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3月商业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市场发行量占总量的约32.85%,而截止同年11月底,该类型理财产品的市场发行量仅占市场总量的约24.22%,在9个月的连降后突破了相关记录数据的最低值。图3-1为2018年1月至11月我国商业银行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各月发行量在市场中的比例变动情况。数据来源:南方财富网图3-1商业银行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各月发行量的市场占比图
13尽管在2020年末之前是资管新规政策实施的一个过渡期,在此期间商业银行仍可对外售卖保本型理财产品,但市场的整体环境必然会加速商业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退出理财市场的速度。二、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与其挂钩的产品收益之间有一定关系。通常,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可大致划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信托类产品、打新股类产品以及结构性产品等,其中结构性产品是目前发行规模最大的一类银行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具有流动性较强、投资期限较短、交易便捷、收益保证度高等优势,但收益率也相对较低;而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与嵌入其中的金融衍生品的收益情况相挂钩。由于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偏多且收益较高,所以该类型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也更具有多样化,且具有更高的收益水平,但投资风险也随之加大。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与银行理财市场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选择将资金投放于银行理财产品,推动着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不断提升,进而又吸引来更多的投资者。然而,银行业监管政策的实施与改革却相对滞后,没有有效的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涨幅进行合理约束。图3-2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变动情况。数据来源:Choice数据库资料整理图3-2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变动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监管政策变迁视角[J]. 李娜. 经济经纬. 2019(02)
[2]资管行业金融风险溯源与监管革新——资管新规核心政策解读与审视[J]. 靳羽. 新金融. 2019(02)
[3]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对策研究[J]. 关蕊. 时代金融. 2018(29)
[4]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因素[J]. 马文静,公衍照. 中外企业家. 2018(12)
[5]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定价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J]. 姜豪. 中国物价. 2018(02)
[6]如何检验分组回归后的组间系数差异?[J]. 连玉君,廖俊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7(06)
[7]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风险特征、评价指标及规避对策[J]. 王瑞. 商业经济. 2017(10)
[8]余额宝收益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研究[J]. 赵红,姬健飞.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7(03)
[9]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态势、主要风险及防控策略[J]. 王洪亮. 南方金融. 2017(03)
[10]非保本理财业务的风险防范[J]. 俞挺. 中国金融. 2017(07)
本文编号:3115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ss/311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