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口渴”症方药应用规律探析
本文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口渴”症方药应用规律探析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和探讨《伤寒杂病论》治疗"口渴"的方法及相关方药的配伍特点、规律,以利于临床中更好地认识和治疗"口渴"相关性疾病。理论与实际意义:"口渴"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多种疾病,例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等等。尤其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医药将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大有作为。然而百余年来,西学东渐,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中医的阵地在萎缩,不少年轻中医西化较重,辨证僵化,见到口渴径直益气养阴,或是滋阴降火。《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记载了很多疗效确切的方药,更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阐明张仲景对于"口渴"这一症状的认识,探析其对于"口渴"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将对临床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伤寒论杂病论》对" 口渴"的病因认识是独到的,涉及治法是极其完备的,对其中涉及口渴的条文进行分析归纳,有助于更好认识" 口渴"这一临床常见病症。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进行探讨。整理归纳《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口渴"的条文,总结出仲景对"口渴"这一症状的认识。通过对条文的梳理,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不同方剂治疗"口渴"的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而通过比较分析各个方剂之间的异同,以及方后加减法,总结出仲景治疗" 口渴"症的药物应用规律。结论:《伤寒杂病论》辨治"口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总结为一点,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方药配伍上,根据不同的病机,常常围绕栝楼根、人参、白术、知母等药进行配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凤 ,李庆洁;《伤寒杂病论》护理九法述要[J];国医论坛;2003年03期
2 王付;应重视《伤寒杂病论》“字”“词”“句”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5年05期
3 张龙江;;《伤寒杂病论》“肠鸣”辨析[J];光明中医;2006年02期
4 程先宽;韩振蕴;范吉平;陈志刚;;《伤寒杂病论》用量不规范药物继承应用刍议[J];浙江中医杂志;2006年03期
5 徐一慧;张维波;黄涛;韩彬;王广军;王瑞红;;汉末思想嬗变对《伤寒杂病论》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年06期
6 张虹玺;王莉;王波;;运用《伤寒杂病论》理论指导便秘治疗的临床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05期
7 贾海忠;;《伤寒杂病论》“将息”解惑[J];中医杂志;2011年18期
8 孙磊;王兴华;;《伤寒杂病论》之“因时制宜”[J];辽宁中医杂志;2012年02期
9 刘世恩;毛绍芳;;《伤寒杂病论》不同传本考略[J];国医论坛;2012年01期
10 吴雪梅;田新刚;刘建新;徐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术价值探讨[J];中医学报;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徐胜兰;;民国以来发现的《伤寒杂病论》古版本[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庞洪涛;;试述《伤寒杂病论》的瘀血症状表现[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陈东跃;;《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在中医内科急诊中的应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姜德友;陈强;;论《伤寒杂病论》之理论渊源[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吕志杰;;我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经历[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宗柱;;浅谈《伤寒杂病论》体现的“中和”文化观[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7 闫妍;贾建伟;赵洁;;仲景《伤寒杂病论》与疫病[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陈萍;张海;;浅谈《伤寒杂病论》对临床急症学的影响[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江花;肖力强;王明杰;;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建林;;儒医典范 万世共仰 重读仲圣《伤寒杂病论·序》[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南省邵阳正骨医院 刘绪银;《伤寒杂病论》是温疫防治论[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余瀛鳌;《伤寒杂病论》——永世的丰碑[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 曹东义;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 庞景三;说字解词释句 明义辨惑知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石应轩;两个“六经”莫混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 张炜;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有助仲景学说澄源[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 杨丽平;中西医结合须重视发展中医理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湖北中医学院 赵厚睿;有是证 用是方[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国书;基于《伤寒杂病论》预防原则与方法的辨证思维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2 武紫晖;仲景辨治肺病特色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赵鲲鹏;《伤寒杂病论》唯象医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孙磊;《伤寒杂病论》治则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李晶晶;《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杨佃会;宋以前《伤寒杂病论》的流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王洪蓓;《伤寒杂病论》寒与寒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程先宽;《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折算标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胡承军;“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李东明;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露婧;黄元御《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及在心系病中应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王朝阳;《伤寒杂病论》中白术临床运用及证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王松;《伤寒杂病论》中甘草的应用规律及使用禁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刘倩倩;阴性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诊疗应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成晓玉;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孙泠风;《伤寒杂病论》中活血化瘀学术思想及特色虫类方药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刘定承;《伤寒杂病论》下利证治规律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王怀茂;张仲景以温性方药辨治发热的规律探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9 黄亭;《伤寒杂病论》血证辨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娄亮;《伤寒杂病论》下利与《中医内科学》泄泻辨治规律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256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25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