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基于CHA技术用于单增李斯特菌的新型可视化检测方法建立

发布时间:2017-12-06 22:10

  本文关键词:基于CHA技术用于单增李斯特菌的新型可视化检测方法建立


  更多相关文章: 核酸探针 CHA 信号扩增 试纸条 DNAzyme 可视化 单增李斯特菌


【摘要】:李斯特菌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蛋蔬菜等常见食物都已表明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可引起严重的疾病感染,许多国家已对食品中的李斯特菌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因此其检测方法也是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检测方法从传统常规的分离培养法到免疫学检测方法,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传统常规方法受到耗时长,所需仪器复杂,需要辅助酶等条件的限制。等温扩增CHA(Catalyzed hairpin assembly)是近期发展的现代分子学中新型核酸探针信号放大技术,常温无酶条件下即可实现对核酸靶标的便携、灵敏的检测。本研究利用CHA技术并结合不同的可视化信号输出方式,对单增李斯特菌进行特异检测。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CHA和试纸条建立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方法基于核酸CHA恒温扩增和试纸条,建立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的新方法。CHA的两个发夹结构探针H1和H2的5’(或3’)端分别标记Fitc和Biotin,当靶标DNA存在时,试纸条检测线上留下红线标记,并且标记的颜色强度与靶标DNA的浓度在200p M-1n M浓度范围内成线性相关。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到36.4 p M,该方法可在常温无酶条件下进行,灵敏好,特异性强。(2)基于CHA和DNAzyme技术对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基于CHA及DNAzyme建立李斯特菌可视化检测的新方法。CHA一条发夹结构探针茎部包裹固定G-四链体发夹型序列。引发发夹结构与靶标DNA结合时,释放出的引发链启动CHA反应,并打开被包裹住的G-四链体结构,Hemin激活其活性,加入ABTS和H2O2后并发生显色反应,从而实现对靶标DNA的可视化检测。其检测限可以达到60.7 p M。该方法无需任何标记,成本低廉,设计简便,同时将靶标核酸互补片段固定在抓取探针发夹环部分,有效的增加实用性和通用性。(3)基于CHA和DSN酶的双重信号放大建立李斯特菌检测方法基于CHA和DSN酶的双重放大检测方法,DNAzyme作为可视化信号输出方式,检测限达到了434 f M。本方法通过DSN酶辅助的信号扩增结合CHA恒温信号扩增反应,在发夹型结构探针中固定G-四链体结构,在靶标底物存在的条件下,DSN酶可成功作用于DNA-RNA双链,释放CHA引发链,从而引发CHA反应,产生显色变化。本检测平台具有双重放大效果,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综上所述,本文成功建立了基于CHA技术用于单增李斯特菌核酸特异性检测的放大平台,实现了特异检测单增李斯特菌,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抗干扰能力强,检测限可以达到f M,有利于建立低成本快速实样筛选检测,为今后新型检测方法打下良好基础,在临床诊断、食品卫生检验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5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12期

2 熊国华;于莉;曹际娟;曹远银;王静;;单增李斯特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2期

3 侯敏;翟珏明;廖斌;文静波;;从袋装生鲜食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年01期

4 薛超波;戴意飞;王萍亚;孙瑛;;舟山市6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监测[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3期

5 李秀娟;徐保红;高伟利;李波;宋红梅;张仁伟;;单增李斯特菌鉴定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6 冯晓慧;王庆国;王仁欢;陈庆敏;苏亚东;朱瑞良;朱立贤;罗欣;;牛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热失活模型[J];微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7 ;4b型单增李斯特菌更易引发疾病[J];中国乳业;2011年04期

8 张春琳;张家国;;单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7期

9 张加林;杨林娴;;单增李斯特菌的食源性污染状况及检测方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8期

10 付瑞燕;周阳;祝长青;;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轶;周小明;邢达;;基于磁珠分离和超分支滚环扩增的单增李斯特菌电化学发光检测[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丁建英;韩剑众;;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耀祺;石磊;;分离自生肉的单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慧燕;;单增李斯特菌室间比对活动实验室结果评价[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5 陈健舜;方维焕;;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致病力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郑华英;江元山;吕均;熊燕;龙一兵;曾莹春;;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多重PCR鉴定分型[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何冬梅;王洪敏;柯昌文;邓小玲;杨杏芬;赖蔚傮;柯碧霞;李柏生;谭海玲;;单增李斯特菌检测基因芯片的研制与评价[A];2011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8 斯国静;俞骅;刘涛;胡俊;;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市售食品中污染现状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郭明星;朱堂明;陈晨;赵晖;王振华;陈建军;徐新生;;湖北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程超男;张笑言;彭媛;白家磊;刘原媛;宁保安;高志贤;;基于3-巯基丙酸修饰金电极构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牛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重视单增李斯特菌风险防范[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张启华邋姜文辉;烟台首次从进口水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3 记者  胡其峰;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4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出问题,质检交涉[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夏文俊;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质量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6年

6 吕壮;日本输华食品频现安全问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高亚兰;小心:进口日本食品频现质量问题[N];国际商报;2006年

8 记者 黄全权;进口日本食品连续出现问题[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春;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谱系Ⅲ强毒株与弱毒菌株比较基因组及致病力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遗传多态性及其毒理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一敏;三种有机酸对单增李斯特菌诱导性耐酸响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李长城;三文鱼鱼籽中单增李斯特菌预测模型建立及控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5 夏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应激转录组学与RsbX对SigB表达和细菌存活的调控[D];浙江大学;2015年

6 郗远;植物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乳化香肠的品质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建锋;抗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发现及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隋建新;单增李斯特菌鸡卵黄抗体的抑菌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田静;熟肉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10 张辉;单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达、免疫原性及胶体金试纸研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晓慧;单增李斯特菌在肉牛屠宰过程中的流行特点及其热失活模型的建立[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2 于旖斯;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抑制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一鸣;三种分型技术对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万松华;食品中污染微生物通用型荧光PCR检测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周阳;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昊宇;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及PCR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7 周旋;姜黄素抑制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活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张星星;漆黄素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妊娠小鼠流产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9 解新方;单增李斯特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云霞;纳米磁珠对单增李斯特菌低场磁共振检测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60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260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0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