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转铁蛋白修饰的中空介孔硫化铜纳米粒结合DMR效应的诊疗一体化联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16:03

  本文关键词:转铁蛋白修饰的中空介孔硫化铜纳米粒结合DMR效应的诊疗一体化联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空介孔硫化铜纳米粒 青蒿琥酯 转铁蛋白 DMR效应 诊疗一体化


【摘要】:本课题开发了一种以中空介孔硫化铜纳米粒(HMCuS NPs)为药物载体的同时具有诊疗功能的新型纳米给药系统。首先,由于HMCuS NPs的中空介孔结构以及很强的近红外吸收和高的光热转换效率,因此该粒子不仅可以作为药物载体而且可以作为成像造影剂应用于光声成像对肿瘤部位进行诊断、光热治疗和光动力学治疗。其次,转铁蛋白(Tf)转运的铁离子可以使青蒿琥酯(AS)内过氧桥断裂而产生活性氧(ROS)来杀死肿瘤细胞,而且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转铁蛋白受体(TfR)使得Tf同时具有肿瘤细胞靶向性。再者,瘤旁注射(PT)这一给药方式可以产生DMR(Diffusion Molecular Retention)效应,即药物经缓慢的血管摄取和广泛的间隙扩散在肿瘤内大量并长时间滞留从而增强抗肿瘤效果以及降低对正常组织器官的毒副作用。这些独特的性质为抗肿瘤治疗创造了巨大的优势。因此,本课题结合以上特性构建了一种同时具有靶向、光热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光声成像、药物治疗和产生DMR效应的多功能诊疗体系。本课题应用HMCuS NPs作为转运载体,通过物理搅拌将药物AS载入纳米粒内部,再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将Tf连接到HMCu S NPs表面,构建了AS/Tf-HMCuS NPs这一新型给药系统。通过对制备条件的考察筛选出了最佳工艺为:搅拌时间24 h,常温载药,投料比HMCuS:AS为1:5,得到的载药率为28.2%,HMCuS与Tf连接的最佳质量浓度比为2:1。AS/Tf-HMCuS NPs的粒径为205±5.4 nm,电位为-25.5±3.6 mV。本课题选用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研究了AS/Tf-HMCuS NPs体系的细胞摄取能力、体外细胞毒性和有无近红外光照射产生的活性氧水平。在细胞摄取实验中采用FITC来标记HMCuS NPs和Tf-HMCuS NPs。结果证明,HMCuS NPs能够有效携带药物进入细胞,Tf作为靶头可以提高载体进入细胞的效率,经过2 h的时间Tf-HMCuS NPs的细胞摄取率就达到了99.9%。制剂组对MCF-7的增殖抑制效果明显比对照组AS强,72 h的时候在激光照射下细胞生存率仅有7.4%,而对于HMCu S NPs组(无激光照射),细胞生存率仍在90%以上,证明HMCuS NPs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药物载体。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性氧水平,由于AS与Tf的协同作用使AS/Tf-HMCuS NPs产生的活性氧最多,尤其是照激光后,散发出最强的荧光,证明了这一体系显著的光动力学治疗效果。以小鼠为模型动物,活体成像实验结果显示瘤旁注射后Tf修饰的HMCuS负载的荧光染料可以在肿瘤内滞留长达96 h。光声成像结果充分地证明了HMCuS可以作为光声成像造影剂。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在给药次数减少一半的情况下,瘤旁注射制剂组(AS/Tf-HMCuS NPs/PT)经激光照射后的抑瘤效果依然最好,抑瘤率达到了74.8%。本课题应用免疫荧光实验来追踪Tf-HMCuS NPs进入肿瘤内的过程从而证实了DMR效应的机制。在组织分布试验中,静脉注射制剂组(AS/Tf-HMCuS NPs/IV)的肿瘤靶效率Te只有22.01%,而瘤旁注射制剂组(AS/Tf-HMCuS NPs/PT)的Te达到了78.63%。因此,这种多功能诊疗手段在抗肿瘤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蕾蕾;张典瑞;;单抗免疫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2年02期

2 李春雨,赵维强,李超英;新型眼用纳米粒给药载体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5年06期

3 金英华;;纳米粒的靶向修饰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7年12期

4 吴恒;孙颖;于晖;段友容;张志荣;;5-氟尿嘧啶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剂学性质[J];华西药学杂志;2009年05期

5 张红岭;朱玲;刘伟;樊予惠;张振中;;氧氟沙星纳米粒制备工艺的优化及稳定性考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1期

6 唐世福;蒋国强;于洋;丁富新;;含胆酸聚合物的合成及其修饰制备肝癌细胞靶向纳米粒[J];精细化工;2011年11期

7 耿丽娟;唐丽华;游本刚;邵轶男;李玲;;α-常春藤皂苷丙烯酸树脂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3年03期

8 张玮;高静;朱全刚;张敏;王晓宇;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9 ;口服纳米药粒问世[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4年02期

10 杨恩芸;王晓君;戴甜;张丽男;孙勇军;高子彬;;壳聚糖修饰的紫杉醇纳米粒的制备[J];华西药学杂志;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丽媛;杨家玮;孙晓艳;惠蕾放;张雯;;新型数字集群通信系统DMR浅析[A];第十六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11年

2 王琪;丛龙波;黄雅洁;岳鹏飞;袁海龙;;纳米粒载药系统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高静;张玮;储藏;王晓宇;张敏;武鑫;高申;;基于微针递送的PLGA纳米粒在人皮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陈洁;刘青锋;冯程程;沈烨虹;邵夏炎;田志强;周佳辰;张奇志;;马铃薯凝集素修饰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经鼻入脑靶向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5 朱铉;李福男;苏美琴;;巯基壳聚糖的合成及其眼用纳米粒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高静;张玮;高申;;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7 高小玲;武炳贤;陶炜兴;陈钧;蒋新国;;凝集素修饰纳米粒介导多肽药物经鼻入脑的靶向性研究[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潇;;眼用氟尿嘧啶纳米粒制剂的制备[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胡豫;;组织因子靶向性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抗血栓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学明;徐元龙;陈国广;韦萍;;1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在大鼠的药物动力学[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王小龙;纳米粒子可经水果等食物进入人体[N];科技日报;2013年

3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纪小龙;纳米技术在开拓新药中应用前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4 记者 白毅;新型药物纳米输送系统研究取得多项创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记者 华凌;磁电纳米粒子可传递药物直入大脑[N];科技日报;2013年

6 ;一种硫化铜镍矿的浮选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7 平其能;纳米药物制剂的现状与未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记者  李陈续;我专家发现硫化铜14面体微晶[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记者  陈敬农 光明日报记者 李陈续;我科学家合成硫化铜14面体微晶[N];科技日报;2006年

10 ;上海中药研究所制备出氟苷新型给药系统[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丽;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2 韦伟;新型功能性油脂的生物催化合成,,表征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琳;基于氨基酸转运体LAT1靶向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和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6年

4 龚明福;蛙皮素样肽t-BBN介导的金磁纳米粒对乳腺癌MRI/CT靶向成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5 吴广升;壳聚糖温敏凝胶缓释SDF-1α和壳聚糖/antimiR-138纳米粒促进骨再生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6 金建昌;不同儿茶素-β-乳球蛋白纳米粒特性与肿瘤细胞抑制活性差异[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7 朱伟;叶酸偶联白蛋白cypate纳米粒的构建及靶向膀胱癌光热杀伤效应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苟靖欣;高载药量延迟电荷翻转纳米粒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7年

9 刘京硕;聚多巴胺介导的不同表面修饰纳米粒的构建及其体内外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0 于崆峒;曲妥珠单抗修饰的紫杉醇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靶向性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晓宁;转铁蛋白修饰的中空介孔硫化铜纳米粒结合DMR效应的诊疗一体化联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李永飞;DMR数字对讲机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凌小星;DMR数字对讲机基带信号的研究与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4 杨建藤;罗哌卡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硬膜外释药特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刘峻;新型骨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王欢;介孔碳球纳米粒用于阿霉素传递系统的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胡慧中;甘草次酸修饰的PEI-PLGA的合成及其作为纳米粒载体的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8 杨涛;复合诊疗纳米粒用于多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郭苗;载Cypate多功能纳米粒在肿瘤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孙川;靶向乳腺癌细胞的他莫昔芬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初步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629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2629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8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