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及体外肠道模拟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本文关键词: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及体外肠道模拟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肠道微生物 qPCR 菌群平衡 模拟肠道系统 肠道微生态
【摘要】:肠道微生物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腹泻。肠道是肠道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肠道微生物的含量占整个人体微生物含量的78%,是临床研究的重点[1,2]。能够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人体自身的因素;第二,人体摄入的饮食;第三,细菌自身因素;第四,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最为主要、复杂,为科研研究的重点。为了研究肠道微生物,我们引入了肠道微生物模拟系统。体外肠道模拟模型是基于对人体体内消化道的仿生模拟而建立,用来培养单种或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系统。综上所述,为了研究肠道微生态系统,我们做了两方面工作:研究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构建模拟肠道系统及应用。具体实验如下:利用q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肠道微生物:首先设计经过分离得到的鼠李糖乳杆菌、纳豆芽孢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粪肠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唾液乳杆菌的qPCR引物,保证了qPCR检测的特异性。然后将上述肠道微生物混合培养,用得到的qPCR引物检测混合培养体系中每一种肠道微生物的活菌数。结果为:发酵乳杆菌为4.1×107CFU/mL,唾液乳杆菌为2.2×107 CFU/mL,纳豆芽孢杆菌为0.8×107 CFU/mL,植物乳杆菌为2.3×107 CFU/mL,干酪乳杆菌为4.1×107 CFU/mL,保加利亚乳杆菌为2×107 CFU/mL,粪肠乳杆菌6.8×107 CFU/mL。可得出结论:qPCR通过特异性引物设计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qPCR能够在混合肠道微生物体系中精准检测一种或多种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和含量。为后续开展研究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技术保障。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将分离得到的8种肠道细菌即:鼠李糖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粪肠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唾液乳杆菌、纳豆芽孢杆菌两两混合培养测活菌数。与上述8种菌单菌发酵结果相比较,得到以下结论:粪肠乳杆菌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纳豆芽孢杆菌生长起促进作用,纳豆芽孢杆菌对唾液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生长起抑制作用。并可做出如下推测:推测粪肠乳杆菌可能分泌某种次级代谢产物促进保加利亚、干酪乳杆菌,纳豆芽孢杆菌生长;推测纳豆芽孢杆菌可能分泌某种次级代谢产物抑制唾液、鼠李糖乳杆菌的生长。模拟肠道系统的构建及应用:现有模拟肠道系统按照功能分类主要可分为3类:人体肠道芯片、体外消化模型、人体型肠道微生态模拟系统。其中,实验肠道微生态系统更有利于实验室研究,我们的模拟肠道系统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进,简化了实验结构、加入了原位培养系统。我们的模拟肠道系统的优势在于:在同等条件下获得了更多的肠道微生物,实验操作简单。本实验所构建的模拟肠道系统有四个部分:小型发酵罐、培养基及流加系统、废液流出系统和动力系统。通过模拟肠道系统得到的肠道微生物有43种,分别属于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属、沙门氏菌属、摩根氏菌属。随后我们利用肠道模拟系统研究了人体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及丰度,所做的工作如下:我们将受试者进行两方面处理,让受试者一周之内大量食用高脂食物,检测其肠道微生物,再让该受试者一周内食用素食检测其肠道微生物,得到结果如下,一周大量食用高脂食物后,培养得到的肠道微生物主要有:肠球菌属、大肠杆菌属、乳杆菌属、沙门氏菌属、摩根氏菌属。而一周大量食用素食后,培养得到的肠道微生物主要有: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大肠杆菌属。得到了以下结论:短期内大幅度更改饮食结构,肠道微生物种类相对保持不变,高脂饮食可导致肠道内有害菌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娟;;肥胖和肠道微生物群[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年07期
2 武娜;朱宝利;;人体肠道微生物与健康[J];科学;2013年02期
3 吴桂林;徐晶;;肠道微生物对动物蛋白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3年02期
4 冯玉龙;;肠道微生物:人类身体的一部分[J];科学世界;2010年08期
5 刘威;姚文;朱伟云;;人体与肠道微生物间的互惠共生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11期
6 余章斌;郭锡熔;;重视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3年04期
7 ;研发动态[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4年07期
8 蒋婕;郭抗萧;周赛男;张华玲;谭周进;;一种提取小鼠肠道中活体微生物的方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年05期
9 ;Science:通过移植肠道微生物可“传染”肥胖[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3年05期
10 黄秀艳;曾耀英;;肠道微生物群的病理生理学进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华;杜丛;;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王俐;;鸡的肠道微生物与其营养的关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0年
3 朱伟云;姚文;毛胜勇;;肠道微生物研究:从组成到功能——肠道健康功能微生物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陈汉清;高迪;汪冰;柴之芳;赵宇亮;丰伟悦;;氧化石墨烯对肠道微生物增殖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5 李彤彤;李爱华;;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三种不同鱼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姚琨;张日俊;;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演替分析技术的演变和发展[A];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阎桂玲;呙于明;袁建敏;;啤酒酵母甘露寡糖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及免疫的影响[A];家禽营养与饲料科技进展——第二届全国家禽营养与饲料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国先;赵兴鑫;张振红;贺永康;左晓磊;胡雪静;;中草药益生元对肉鸡肠道微生物和形态结构的影响[A];2010畜牧业与低碳经济科技论文集[C];2010年
9 徐良梅;李满雨;单安山;;五味子提取物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A];家禽营养与饲料科技进展——第二届全国家禽营养与饲料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弓剑;任海军;史彬林;闫素梅;王登峰;;壳聚糖对奶牛抗氧化功能及后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祝和平;人类肠道微生物大清点[N];光明日报;2014年
2 记者 王小龙;调节肠道微生物可治疗糖尿病和肥胖[N];科技日报;2014年
3 记者 刘传书;人类肠道微生物基因集数据库问世[N];科技日报;2014年
4 常丽君;可依据肠道菌群将人群分为三类[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丙华;社群环境下的短尾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适应进化[D];安徽大学;2016年
2 王保红;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人体代谢相关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忠原;家养水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姚瑛瑛;高脂饲料及药物干预对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4年
3 王丹;艾滋病合并丙肝感染者肠道微生物移位对机体免疫和肝功能的影响[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赵晗旭;不同野生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功能初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5 尹金宝;四环素胁迫下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及代谢毒理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刘栋;野生与养殖大鲵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产酶活性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7 陈挺强;香蕉低聚糖的通便功能评价及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梁穗莎;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大肠癌发展过程中肠道微生物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杜向禹;基于无菌小鼠研究肠道微生物对抑郁行为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10 舒山;Wilson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临床相关性分析[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81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28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