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半月板损伤情况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半月板损伤情况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导致的膝关节不稳对半月板的影响,探讨ACL断裂后半月板损伤情况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总结半月板损伤的规律与特点,为ACL断裂的个体化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33例青年患者,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为ACL断裂,男107例,女26例;年龄18~40岁,平均29.16±6.82岁;高能量接触性损伤11例,非接触性损伤122例;有确切再伤史59例,无确切再伤史7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天至14年,平均35.06±36.38个月。将性别、受伤机制、病程、再伤史等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半月板损伤的具体部位作为因变量,通过X2检验明确影响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半月板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X2检验比较分析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具体部位及形态与伤后不同病程的关系。结果:①在不同的性别中,男性患者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0,P=0.039);②在有无再伤史的患者中,有明确的再伤史患者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再伤史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66,P=0.004);③在不同的病程中,慢性期患者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65,P0.001);④在不同的受伤机制中,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538,P=0.209)。可见性别、病程增加及确切的再伤史与半月板损伤率有关,而受伤机制与半月板损伤率无关。⑤再伤史、病程是影响半月板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ACL断裂的患者发生半月板损伤的风险,有再伤史是无再伤史患者的1.3倍;随着病程增加,发生半月板损伤的风险逐渐增大,每增加1组病程,半月板损伤的风险增加2.9倍。⑥半月板不稳定再伤的发生率随患者的病程延长而出现增长的趋向。⑦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病程中,由急性期组与亚慢性期组再至慢性期组明显上升,分别为36.4%至72.7%(X2=4.064,P=0.044),由 72.7%至91.0%(X2=5.584,P=0.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⑧双侧半月板同时损伤急性期组至亚慢性组再至慢性期组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分别为0、13.6%、35.0%(X2 =20.55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⑨随病程的延长,外侧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X2 =0.274,P=0.872);⑩内侧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随病程延长而明显上升,由急性期组的9.1%升至亚慢性期组的36.4%(X2 = 4.197,P=0.04),再至慢性期的70%(X2 = 8.704,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的增加,关键是内侧半月板损伤率随病程的延长而明显上升造成。?在不同病程中,内侧半月板体部的损伤的发生率较前角高,尤其在亚慢性期(X2=4.267,P=0.039)和慢性期(X2=9.287,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率较前角高,在亚慢性期(X2=4.267,P=0.039)和慢性期(X2=15.36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侧半月板体部与后角比较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程中,外侧半月板体部的损伤率较前角高,亚慢性期(X2=6.038,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期(X2=0.786,P=0.6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侧半月板后角损伤率也较前角高,在亚慢性期(X2=2.933,P=0.198)和慢性期(X2=3.590,P=0.0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的病程中,半月板损伤形态以纵裂最多见,其次是复合裂,尤其是在内侧半月板,纵裂都多于其余类型的损伤。随着病程的延长,半月板损伤程度逐渐加重,出现较为严重的复合损伤。结论:ACL断裂引起膝关节不稳定性再伤,可伴发和继发半月板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多为ACL断裂时伴发,内侧半月板多为ACL断裂后的继发损害;随着病程的延长,半月板损害更加复杂,尤其以内侧半月板损伤程度更明显,为防止不稳定性再伤继发半月板损伤,应尽快修复断裂的ACL,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8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薛卫平;马泰;张淦哲;张伟飞;;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与双束重建的疗效比较[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年05期
2 李征;谭志超;;前交叉韧带断裂并半月板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J];临床医学;2016年08期
3 姬林松;李彦林;黄赞;贾笛;余洋;高寰宇;;三维有限元模拟伸直状态下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对膝关节应力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年05期
4 罗令;孙晓峰;张杰;刘洋波;禹晓东;黄文华;;前交叉韧带方位角变化的解剖学测量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年18期
5 甘志勇;黄长明;范华强;张少战;;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解剖影像学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年04期
6 张元民;王国栋;张玉革;赵晓伟;王雷;李炳亮;孔颖;;半月板部分切除后胫股关节接触面积及生物力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24期
7 何国超;汪青春;向孝兵;胡星荣;;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1年02期
8 姚杰;樊瑜波;张明;李德玉;宫赫;;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继发性生物力学影响[J];力学学报;2010年01期
9 郭林;杨柳;杨昌棋;赵仕志;唐亮;韩雪松;;四象限分区法用于前交叉韧带多纤维束动态受力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07年04期
10 王健全;敖英芳;刘平;陈临新;;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1291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29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