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挥发油的化学型分析及抑菌、抗炎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薄荷挥发油的化学型分析及抑菌、抗炎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薄荷 化学成分 化学型 生长期 抗炎活性 抑菌活性
【摘要】: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传统的药食两用作物[1]。薄荷的主要成分有挥发油、有机酸类以及黄酮类等。挥发油作为薄荷药材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肿瘤、调节消化系统和平滑肌等生物活性。本课题组前期对来源于全国57批不同产地的薄荷药材进行分析,建立了薄荷药材指纹图谱并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薄荷主要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划分出4种不同化学型:胡薄荷酮型、香芹酮型、L-薄荷醇型以及L-薄荷酮型。本论文在前期薄荷药材化学型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化学型的薄荷药材的化学成分,以及不同生长期和不同贮藏时期薄荷药材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并对薄荷药材的化学型与药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化学型薄荷药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对不同产地薄荷药材划分出四个化学型的研究基础上,收集了24批不同来源的薄荷药材,并采用GC-MS系统分析了不同化学型薄荷药材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112种化合物。依据薄荷挥发油中特征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24批薄荷药材分为L-薄荷醇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以及L-薄荷酮型4个化学类型:S1~S20为L-薄荷醇型;S21、S22为胡薄荷酮型;S23为L-薄荷酮型;S24为香芹酮型。2、不同生长期薄荷挥发油的动态含量变化分析采用GC法分析了江苏无锡、江苏东台和江苏镇江三个产地两个化学型不同生长期薄荷样品中总挥发油量以及挥发油中薄荷醇、胡薄荷酮、L-薄荷酮、D-柠檬烯、桉叶素和乙酸薄荷酯6个主要成分的含量的动态累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薄荷挥发油的化学型稳定,薄荷挥发油在7月中下旬和10月含量较高,与传统采收期相一致。一日内不同时段薄荷挥发油含量在中午12时~下午4时最高,表明薄荷在中午12时~下午4时采收较好。3、不同贮藏时期的薄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采用GC分析不同贮藏时间的薄荷挥发油总量与挥发油中6个主要共有萜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一批薄荷药材在相同的贮藏环境(聚氯乙烯密封袋,阴凉处)下,三年内的河南西峡薄荷挥发油含量由1%mg·m L~(-1)降低至0.5%mg·m L~(-1);江苏镇江1.44%mg·m L~(-1)降低至0.79%mg·m L~(-1);安徽岳西薄荷挥发油含量由0.71%mg·m L~(-1)降低至0.35%mg·m L~(-1)。实验结果表明,薄荷挥发油总量随着贮藏时期的延长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同批次的薄荷药材中6个主要萜类成分含量也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说明薄荷不能久存,应当建立并制定合宜贮藏时间和贮藏方法的标准。4、不同化学型的薄荷挥发油抗炎活性初步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急性的炎症模型考察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四种化学型的薄荷挥发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胡薄荷酮型L-薄荷醇型L-薄荷酮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抗炎效果最显著。并考察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动物炎症模型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炎症血清中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初步分析薄荷抗炎作用机理。实验结果发现,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显著降低大鼠炎症中的PGE2与血清中NO的含量,并能够降低血液中脂质的丙二醛堆积,从而达到炎症的抑制作用。5、不同化学型的薄荷挥发油抑菌活性初步研究分别采用滤纸片琼脂板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考察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研究发现L-薄荷醇型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2.56±0.42 mm,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肺炎杆菌供试菌株的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40±0.37 mm、10.86±0.73 mm、10.66±0.52 mm、9.74±0.41 mm。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肺炎杆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32±0.40 mm、10.20±0.30 mm、9.49±0.43 mm、8.38±0.93 mm、7.25±0.56 mm。香芹酮型挥发油对上述几种供试菌株的抑制作用较弱,抑菌圈直径分别为7.86±0.14 mm、7.60±0.32 mm、6.94±0.23 mm、6.77±0.53 mm、6.92±0.28 mm。L-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供试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弱,抑菌圈直径分别为6.90±0.22mm、6.90±0.15 mm、6.80±0.42 mm、6.28±0.22 mm、6.56±0.25 mm。结果表明,不同化学型的薄荷挥发油对受试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L-薄荷醇型胡薄荷酮型香芹酮型L-薄荷酮型,L-薄荷醇型薄荷挥发油对五种供试菌株抑制作用最为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4;R2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善新;;谈谈含挥发油中药的炮制[J];齐鲁药事;1989年02期
2 朱爱兰,钱晨;泽兰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3 宿艳萍,盛静;细辛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含量测定与应用初探[J];人参研究;2002年03期
4 刘志勇,崔林,鲁建江;微波法提取新疆孜然果实中的挥发油[J];时珍国医国药;2002年01期
5 鲁建江 ,王莉 ,陈宏伟;微波法提取红花中的挥发油[J];新疆中医药;2002年03期
6 靳自学;提高制备经前平清膏中挥发油收集量的研究[J];山东医药工业;2003年06期
7 纪明慧,刘红,何猛雄,李科奋,郭亮亮;益智挥发油的提取及包合工艺的研究[J];中成药;2005年11期
8 纪明慧,刘红,何猛雄,韩长日,李科奋,郭亮亮;益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J];中药材;2005年10期
9 张小斌;陈书存;;不同部位及品质的肉桂对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6年01期
10 金文闻;王晴芳;李硕;王丽梅;余龙江;;新疆产玛咖的挥发油成分研究[J];食品科学;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胜璜;蒋孟良;杜方麓;袁千军;;香附药材、细粉及其炮制品中挥发油的含量[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2 李雁群;孔德鑫;黄荣韶;梁慧凌;徐传贵;吴鸿;;不同发育阶段肉桂叶中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研究[A];第十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摘要[C];2012年
3 龙全江;吴平安;赵海鹰;郁洋;徐茂保;;当归油炒前后挥发油化学成分对比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黄妙玲;王冬梅;梅家齐;杨得坡;;金盏花挥发油和浸泡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其在芳香疗法中的应用[A];第七届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马逾英;王娜;;白芷挥发油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论文集——祝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成立二十周年[C];2008年
6 王宪昌;王建中;王丰俊;吴迪;;苦杏仁挥发油的应用现状和提取技术改进思路[A];北方省区《灌木暨山杏选育、栽培及开发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林桂梅;尹力波;贾天柱;;气质联用法分析麸炒对枳实生、鲜品挥发油成分的影响[A];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婷;李远志;卢昌阜;何洛强;铣,
本文编号:1299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29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