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厄洛替尼致间质性肺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

发布时间:2017-12-19 05:10

  本文关键词:厄洛替尼致间质性肺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


  更多相关文章: 厄洛替尼 间质性肺疾病 诊断 治疗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厄洛替尼(Erlotinib)致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的临床特征,提高大家的警惕,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对既往在我院住院确诊的1例厄洛替尼致ILD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肺功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已报道的中英文文献进行统计及复习,探讨厄洛替尼致ILD的临床特征。结果:(1)本例患者为一名64岁男性,主要临床症状为活动后气促,伴咳嗽、发热。双肺听诊无异常。血常规:WBC 5.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3%。血气分析示:PH 7.483,PO2 54.9mmHg,PCO2 37.6mmHg,SBE4.8mmol/l,HCO3-28.2mmol/l。自身抗体谱、BNP、HIV抗体、心肌酶、细菌毒素测定(×8)项、G试验、CD4、CD8、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十一项联合检测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肺功能:VC(2.17L)、FVC/pred:61.4%、FEV1(1.37L)、FEV1/pred(53.0%)、FEV1%FVC(68.03%)、TLCO SB/pred 28.8%、PEF(3.84L/s)、MMEF75/25(0.53L/s)、RV(0.83L)、TLC(2.81L)、RV%TLC(29.5%),提示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合并有弥散功能减退。2月19日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上叶前段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毛刺,呈浅分叶状,内见厚壁空洞,内壁凹凸不平,两肺弥漫性病变,呈磨玻璃、条索状影像。患者在外院抗细菌治疗后,体温峰值下降。2月18日入院后予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左氧氟沙星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2月19日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肿块空洞较前增大,结合其临床症状,考虑不排除真菌感染,予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当天患者出现不适,予停用,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滴抗真菌治疗。2月21日体温降至正常。予抗细菌及真菌治疗6天后,气促无明显缓解。患者病情重,无法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及肺部ct,考虑肺部弥漫性磨玻璃影病灶为单纯肺部感染可能性比较小,考虑为厄洛替尼相关的急性间质性肺疾病可能性大。2月23日起予停用厄洛替尼,并加用醋酸泼尼松片30mg口服治疗。因临床上尚不能排除真菌感染可能,继续抗真菌治疗。3月3日患者咳嗽、气促较前明显好转。3月6日复查胸部ct提示两肺磨玻璃影病灶较前吸收,建议予易瑞沙抗肿瘤治疗,但患者家属不同意遂出院。(2)文献复习结果:从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从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厄洛替尼致间质性肺疾病的中英文病例报道,共检索出文献28篇,中文文献11篇,英文文献17篇,依据纳入标准共统计34例。其中男23例(67.6%),女11例(32.4%)。年龄最小为46岁,最大为86岁,平均年龄(65.3±10.6)岁。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呼吸困难(34例100%),伴咳嗽(16例47.1%)、发热(15例44.1%)、胸闷(8例23.5%)及咳痰(7例20.6%)。从开始服用厄洛替尼至出现ild的时间为5-730天,中位时间为27天,四分位数分别是10.25和46.25。其中21例(61.8%)5-30天出现,7例(20.6%)31-60天出现,3例(8.8%)61-90天后出现,3例(8.8%)91-730天后出现。7例(20.6%)有基础肺疾病史。17例(50%)有吸烟史,无吸烟史17例(50%)。23例(67.6%)服用厄洛替尼前曾行化疗或放疗。14例行血气分析检查,结果均提示为低氧血症。仅1例患者行肺功能检查,结果提示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34例患者均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均表现为两肺弥漫性网格状、蜂窝状、磨玻璃及条索状影。4例行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轻度炎症改变,未发现弥漫性肺泡出血(diffusealveolarhemorrhage,dah)的依据,均未行肺组织活检。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bal)培养结果示细菌、军团菌、分枝杆菌、病毒和真菌病原体呈阴性。34例患者临床诊断为ild后,均立即停用厄洛替尼,及时予甲泼尼龙治疗。15例经激素治疗后症状或胸部影像学较前好转,19例死亡。5例行尸检,组织病理学显示纤维蛋白积累和存在肺泡水肿,具有弥漫性肺泡损伤的模式,伴随早期透明膜形成,也在组织学上证实为ILD。结论:(1)厄洛替尼致ILD临床少见,大多发生于用药后一至两个月内。(2)厄洛替尼致ILD在临床上常需与肺部感染、肺内癌性淋巴管炎鉴别,尤其与真菌感染难鉴别。(3)主要治疗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总体预后较差。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小玲;高广辉;任胜祥;周彩存;;厄洛替尼致间质性肺病4例并文献复习[J];中国肺癌杂志;2012年08期

2 刘一;胡小龙;王东;张波;;利妥昔单抗致肺损伤五例及文献复习[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年03期

3 徐钦星;任振义;王利民;;药物性肺损伤三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02期

4 夏洪颖;任晓明;;胺碘酮肺毒性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0年06期

5 段争;杨红申;张聪敏;;来氟米特致急性间质性肺炎1例[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年08期

6 王超颖;王洁;;常用抗肿瘤药物相关性肺损伤[J];中国肺癌杂志;2009年07期



本文编号:1306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306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2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