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癌影像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09:34
本文关键词: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癌影像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X线检查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具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特点,乳腺X线、超声及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表现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84例具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癌患者(包括纯型IMPC19例,混合型IMPC60例,IMPC伴导管原位癌5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X线、超声、MRI检查结果,并选取60例同期同级别非特殊型浸润型导管癌(NST)作为混合型IMPC的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将IMPC的MRI表现按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两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例IMPC伴导管原位癌乳腺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单纯钙化;超声表现主要以不规则形肿块为主,边缘不清,后方回声正常或衰减,内部混杂回声,常见导管扩张;MRI表现以非肿块样强化为主,平均ADC值为(0.00101±0.000118)mm 2/s。19例纯型IMPC中的8例X线表现多为形态不规则(85.7%)、边缘毛刺(71.4%)的高密度(71.4%)肿块,常伴钙化(62.5%)。15例超声表现多为形态不规则(100.0%)、边缘毛刺(60.0%)的低回声(60.0%)肿块,后方回声正常(66.7%),11例RI值平均为(0.81±0.08)。19例MRI表现多为形态不规则(56.2%)、边缘毛刺(62.5%)、不均匀强化(87.5%)的肿块(84.2%),早期快速强化(63.2%),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流出型(68.4%),11例中8例(72.2%)ADC值平均为(0.000898 ± 0.000322)mm~2/s。60例混合型IMPC及60例同级别单纯NST的X线检查均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或不规则的高密度肿块,钙化常见,两者X线表现无统计学差异。超声检查均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或不清的低回声肿块,后方回声正常,RI平均值分别为0.77±0.07和0.78±0.08,两者超声表现无统计学差异。MRI检查均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肿块,强化方式为不均匀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流出型,早期强化率为快速强化;混合型IMPC肿块边缘毛刺常见,与NS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9);混合型IMPC的平均ADC值为(0.000873±0.000176)mm~2/s,小于 NST 的平均 ADC 值(0.001058±0.000212)mm~2/s,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IMPC的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未转移组MRI检查均主要表现为不规则性肿块伴边缘毛刺,强化方式为不均匀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常为流出型,早期快速强化。淋巴结转移组ADC平均值为(0.000853±0.000176)mm~2/s,小于淋巴结未转移组ADC平均值(0.000963±0.000183)mm~2/s,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IMPC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的恶性肿瘤征象,多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的肿块,X线检查常伴钙化,超声检查血流信号丰富,DWI-MRI检查ADC值较低。淋巴结转移IMPC的ADC值小于淋巴结未转移IMPC,说明ADC值低的IMPC较ADC值高的IMPC可能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9;R445;R730.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蓉;李胜利;陈琮瑛;袁鹰;郑琼;;钙化和无钙化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差异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年06期
2 苏晓慧;林青;崔春晓;齐春华;李丽丽;边甜甜;;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与免疫组化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年02期
3 张燕娜;王常s,
本文编号:1307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3077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