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护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0 06:38
目的:(1)探讨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对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水平进行评估时,最合适的浅镇静目标数值区间。(2)采用量性指标和质性访谈评价该数值区间下的镇静效果是否要优于主观量表。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60例接受浅镇静治疗的重症脑损伤患者。在镇静后的24h内,分别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对患者进行镇静水平评估,并记录BIS数值和RASS分值。以RASS分值描述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探讨BIS数值与RASS分值的相关性;并以RASS=0-2分为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金标准,绘制BIS数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最大约登指数确定浅镇静时BIS截断值及灵敏度和特异度。第二部分: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且接受早期目标导向浅镇静治疗的120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浅镇静目标分别为BIS=6486(...
【文章来源】: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目标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
2.3 BIS与 RASS的相关性
2.4 浅镇静时BIS最佳数值区间
第二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量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镇静目标达成时间、24h镇静目标达成率和24h镇静药物剂量
2.3 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2.4 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第三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分析方法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主题一:BIS监测的准确性
2.2 主题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
2.3 主题三: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
2.4 主题四:镇静之外的用处
第四部分 讨论
4.1 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浅镇静的初始阶段深镇静依旧常见
4.2 重症脑损伤患者BIS数值与RASS分值呈强正相关
4.3 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目标数值区间为BIS=64~86
4.4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目标达成时间
4.5 BIS监测能提高重症脑损伤患者24h镇静目标达成率
4.6 BIS监测能降低重症脑损伤患者24h内右美托咪定的剂量
4.7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4.8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谵妄的发生
4.9 需进一步探索BIS监测能否降低其他镇静过度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4.10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
4.11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缩短住院时间
4.12 BIS监测需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4.13 BIS监测提高工作效率,但需加强护士知识储备,并改进设备
4.14 BIS监测可作为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1 结论
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本文编号:3178880
【文章来源】:山西医科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目标的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静现状
2.3 BIS与 RASS的相关性
2.4 浅镇静时BIS最佳数值区间
第二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量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研究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镇静目标达成时间、24h镇静目标达成率和24h镇静药物剂量
2.3 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2.4 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
第三部分 脑电双频指数在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评估中效果的质性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资料分析方法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主题一:BIS监测的准确性
2.2 主题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
2.3 主题三:存在推广应用的阻碍因素
2.4 主题四:镇静之外的用处
第四部分 讨论
4.1 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浅镇静的初始阶段深镇静依旧常见
4.2 重症脑损伤患者BIS数值与RASS分值呈强正相关
4.3 重症脑损伤患者浅镇静的目标数值区间为BIS=64~86
4.4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镇静目标达成时间
4.5 BIS监测能提高重症脑损伤患者24h镇静目标达成率
4.6 BIS监测能降低重症脑损伤患者24h内右美托咪定的剂量
4.7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4.8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降低谵妄的发生
4.9 需进一步探索BIS监测能否降低其他镇静过度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4.10 BIS监测能缩短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
4.11 需进一步探讨BIS监测能否缩短住院时间
4.12 BIS监测需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4.13 BIS监测提高工作效率,但需加强护士知识储备,并改进设备
4.14 BIS监测可作为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1 结论
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本文编号:3178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1788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