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果结合态多酚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29 18:12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又名醋柳,为胡颓子科沙棘属多年生落叶灌木,其多酚类在缓解心绞痛、抗肿瘤、抗氧化和抗炎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但未见其相关毒理学安全性报道。本研究依据最新《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检测沙棘果结合态多酚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亚急性毒性,旨在探索其安全食用剂量。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霍恩氏法,经口灌胃给予2.15、4.64、10.00、21.5 g/kg.bw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其对雄雌性小鼠LD50分别为5.84 g/kg.bw(4.30-7.94)和5.01 g/kg.bw(3.08-8.14),属于实际无毒级物质。遗传毒性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采用平板掺入法,检测5.00、1.58、0.50、0.158和0.05 mg/皿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 98、TA100、TA102回复突变性;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选50只25-30 g ICR雌雄小鼠,雌雄分别两次经口灌胃给予626.25、1252.5、2505 mg/kg.bw和730、1460、2920...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沙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1.1 沙棘总体概况
1.1.2 沙棘多酚类物质
1.1.3 沙棘活性成分提取工艺流程
1.1.4 沙棘多酚药理作用
1.2 天然植物提取物及毒理学安全性研究
1.2.1 天然植物提取物与人体健康
1.2.2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现状
1.2.3 毒理学中重要的概念[50]
1.2.4 沙棘源提取物毒理学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的急性毒性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的遗传毒性研究
3.1 前言
3.1.1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3.1.2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3.1.3 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3.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3.3.2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3.3.3 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28天经口毒性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一般临床表现、眼部及体重的影响
4.3.2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进食量、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4.3.3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血象的影响
4.3.4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血生化的影响
4.3.5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尿液的影响
4.3.6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脏器绝对重量及脏体比的影响
4.3.7 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4.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原儿茶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J]. 饶春晖,陆淼炯,杨燕.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1)
[2]沙棘:山西老区稳健的脱贫果[J]. 雷欢. 中国林业产业. 2018(10)
[3]分析沙棘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王峰,王海平,刘金凤,高芬,徐琳,曹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2)
[4]超声波辅助提取中国沙棘浆果多酚的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J]. 苏海兰,魏娟,毕阳,胡慧敏,王振宇,葛向珍.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7(06)
[5]紫杉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然抗癌药物[J]. 刘先芳,梁敬钰,孙建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06)
[6]沙棘叶多酚提取物抗氧化及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J]. 柳梅,任璇,姚玉军,王捷,董久霞,吕兆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06)
[7]沙棘中异鼠李素降血糖活性研究[J]. 谭琪明,胡丹,何珺. 亚太传统医药. 2016(15)
[8]沙棘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J]. 王启林,袁木荣.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6(01)
[9]原儿茶酸对帕金森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氧化应激产物水平的影响[J]. 张强,刘友,张中海.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5(11)
[10]原儿茶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覃华,张琰,杜小燕,崔颖,王茹. 西北药学杂志. 2015(06)
博士论文
[1]沙棘提取物异鼠李素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和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 石慧.南方医科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蝙蝠蛾参鹿麦冬胶囊安全性毒理学评价[D]. 张祥.吉林大学 2018
[2]原儿茶酸逆转化学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李倩倩.辽宁大学 2018
[3]车前子壳沙棘制品毒理学及人体试食通便功能评价[D]. 肖微.兰州大学 2017
[4]沙棘籽渣抗氧化物质提取、纯化及活性研究[D]. 倪玉娇.东北林业大学 2017
[5]沙棘果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对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吕恒慧.山东师范大学 2016
[6]三栋健酒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抗疲劳、调节免疫作用研究[D]. 朱薇薇.南京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78771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沙棘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1.1 沙棘总体概况
1.1.2 沙棘多酚类物质
1.1.3 沙棘活性成分提取工艺流程
1.1.4 沙棘多酚药理作用
1.2 天然植物提取物及毒理学安全性研究
1.2.1 天然植物提取物与人体健康
1.2.2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现状
1.2.3 毒理学中重要的概念[50]
1.2.4 沙棘源提取物毒理学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的急性毒性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的遗传毒性研究
3.1 前言
3.1.1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3.1.2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3.1.3 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3.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3.3.2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3.3.3 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28天经口毒性试验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一般临床表现、眼部及体重的影响
4.3.2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进食量、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4.3.3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血象的影响
4.3.4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血生化的影响
4.3.5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尿液的影响
4.3.6 沙棘果结合态多酚对大鼠脏器绝对重量及脏体比的影响
4.3.7 大体解剖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4.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原儿茶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J]. 饶春晖,陆淼炯,杨燕.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11)
[2]沙棘:山西老区稳健的脱贫果[J]. 雷欢. 中国林业产业. 2018(10)
[3]分析沙棘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王峰,王海平,刘金凤,高芬,徐琳,曹盛.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2)
[4]超声波辅助提取中国沙棘浆果多酚的工艺优化及其成分分析[J]. 苏海兰,魏娟,毕阳,胡慧敏,王振宇,葛向珍.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7(06)
[5]紫杉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然抗癌药物[J]. 刘先芳,梁敬钰,孙建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06)
[6]沙棘叶多酚提取物抗氧化及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J]. 柳梅,任璇,姚玉军,王捷,董久霞,吕兆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7(06)
[7]沙棘中异鼠李素降血糖活性研究[J]. 谭琪明,胡丹,何珺. 亚太传统医药. 2016(15)
[8]沙棘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J]. 王启林,袁木荣.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6(01)
[9]原儿茶酸对帕金森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氧化应激产物水平的影响[J]. 张强,刘友,张中海.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5(11)
[10]原儿茶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 覃华,张琰,杜小燕,崔颖,王茹. 西北药学杂志. 2015(06)
博士论文
[1]沙棘提取物异鼠李素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和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 石慧.南方医科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蝙蝠蛾参鹿麦冬胶囊安全性毒理学评价[D]. 张祥.吉林大学 2018
[2]原儿茶酸逆转化学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李倩倩.辽宁大学 2018
[3]车前子壳沙棘制品毒理学及人体试食通便功能评价[D]. 肖微.兰州大学 2017
[4]沙棘籽渣抗氧化物质提取、纯化及活性研究[D]. 倪玉娇.东北林业大学 2017
[5]沙棘果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对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D]. 吕恒慧.山东师范大学 2016
[6]三栋健酒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抗疲劳、调节免疫作用研究[D]. 朱薇薇.南京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78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6787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