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案应用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案应用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社会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其死亡率也居首位,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因为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不同,所以对其治疗时选择的方法也不同,同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在急性期与稳定期的治疗不同,以及出院后的治疗方案也不相同。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了个体化及合理化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希望对不同治疗方案的回顾性分析,不仅为快速、有效的缓解患者心衰症状提供借鉴,又能适当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为进一步解决过度医疗、改善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问题提供解决的对策。方法:随机收集诊断为心力衰竭的临床住院病例,按不同病因导致的心衰分组,共分为五组,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心衰组、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组、肥厚性心肌病心衰组、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组和老年瓣膜性心脏病心衰组,共60例,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案分为两种,一是以改善心脏生物学特性为目标的治疗方案(即现代的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治疗模式),药物组合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二、以改善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为目标的治疗方案(即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模式),药物组合包括洋地黄类、硝酸酯类和利尿剂。分析主要围绕不同方案和同一方案不同药物组合在心力衰竭治疗时的具体使用情况,结合治疗后心脏功能的改善情况和血中BNP的变化水平确定治疗效果,探讨治疗的临床依据和相应的理论基础,并对每一组心衰的临床治疗作出评价。结果:1.传统治疗模式的应用情况,各组心衰(除肥厚性心肌病组)住院患者,在心衰治疗方案上,急性期均选用了传统治疗模式,短期取得了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但在药物组合的选择上各组有所不同,其中高血压心脏病组,以扩血管药物为主,应用率达90%,其次是利尿剂(60%),强心药只有20%的患者应用;缺血性心肌病组,主要以扩血管和利尿为主,应用率分别为86.7%、80%,强心药的应用率为60%;扩张性心肌病组,以利尿剂为主(80%),强心剂和扩血管药的应用率均为60%;老年心脏瓣膜病组,主要以利尿剂为主(100%),扩血管药和强心剂的应用分别为70%和50%。2.现代治疗模式即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治疗,在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开始选用这种治疗模式。在扩张型心肌病组应用率最高,为60%,特别是在扩张性心肌病早期阶段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明显逆转了扩大的心脏,使心脏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其他各组应用ACEI/ARB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情况是,高血压心脏病组和肥厚性心脏病组分别有50%和45.4%的患者应用,缺血性心脏病组有40%的患者应用,老年瓣膜心脏病组只有25%的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在各组心衰的急性期,使用率不高,其中高血压心脏病组相对较多(30%),其他组按应用由多到少是肥厚性心脏病组36.3%、扩张性心脏病组10%、缺血性心脏病组6.7%,老年瓣膜心脏病组没有选用这种药物治疗。在肥厚性心肌病组中,普遍应用了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缓释胶囊(90.1%),其他几组均未应用。结论:1.不同病因所致心衰,除了肥厚性心肌病引起的心衰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或早期首选以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强心脏功能的治疗方法。2.急性心衰患者在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以后,要针对导致心衰发生的不同病因选用恰当的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药物。3.个性化、合理化治疗心衰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减少过度用药,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对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心衰类型 治疗方案 个性化 合理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一) 前言11-13
- (二) 材料和方法13-16
- (三) 结果16-24
- (四) 讨论24-29
- (五) 结论29-30
- (六) 参考文献30-33
- 文献综述33-49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王萍,张春梅;肥厚性心肌病18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2 于海洋,吕新湖,尤沛;肥厚性心肌病80例临床诊治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年01期
3 王丽萍;24例肥厚性心肌病的误诊分析[J];华夏医学;2004年02期
4 顾近仁,陈良;肥厚性心肌病一家3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07期
5 冯秀英;;中西医结合治疗肥厚性心肌病1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年02期
6 梅起化;李浙成;;肥厚性心肌病18例误诊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12期
7 李新;;肥厚性心肌病58例临床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年03期
8 央金;田卫军;;以右房室增大为主的肥厚性心肌病1例[J];西藏医药杂志;2008年02期
9 刘瑛琳;;肥厚性心肌病致异常Q波1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年06期
10 杨京晶;王山米;梁梅英;王建六;;妊娠合并肥厚性心肌病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群;干朝晖;;海岛肥厚性心肌病36例临床诊治体会[A];2009年浙江省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洁婷;李涛;邝碧娟;;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肥厚性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吕胜;罗林丽;周良学;黄蔚;;妊娠合并肥厚性心肌病剖宫产麻醉1例[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蒋瑞英;;肥厚性心肌病猝死肾上腺素的用量探讨[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陈笋;陈树宝;孙锟;张玉奇;黄美蓉;朱敏;张志芳;沈蓉;;12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舒张功能检测[A];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王霞;曾惠玲;;外伤诱发肥厚性心肌病猝死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一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江鸿;智光;;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肥厚性心肌病和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应变和应变率的对比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邓立新;焦贵昆;;犬肥厚性心肌病的影像学监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吴静;;肥厚性心肌病经导管化学消融术的护理体会[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吴静;;肥厚性心肌病经导管化学消融术的护理体会[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阎红;挑战肥厚性心肌病 远离猝死[N];健康报;2010年
2 ;肥厚性心肌病可以不手术吗?[N];健康时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蓝飞;术前评估推动Morrow手术改良[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阎红;肥厚性心肌病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涛;磁共振成像在肥厚性心肌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志成;FKBP12.6与肥厚性心肌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2 邹林;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案应用的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3 程颖颖;血流向量成像对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左室血流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焦贵昆;犬肥厚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及其相关指标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海燕;肥厚性心肌病左室舒张早期血流传播速度与心肌肥厚和左室局部舒张功能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6 江鸿;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肥厚性心肌病和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应变和应变率的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7 徐怡;MRI在评价肥厚性心肌病解剖及功能中的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病因的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方案应用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80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