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8 19:02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当前国内外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该病的发病率日渐升高,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心理都受到较大的影响,而胃食管反流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主要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证型下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中医证型和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关联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的患者110例,通过填写问卷调差表,包括基本资料、Gerd-Q量表、主次症状轻重分级表、SAS和SDS自评量表。填写完成后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胆热犯胃证、肝胃郁热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问卷结果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若计量资料为正态分布,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ANOVA)分析,方差齐采用LSD-T检验,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本研究中收回问卷110例,有效问卷102例,对相关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后得...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病例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终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基本资料调查
3.2 中医辨证分型
3.3 症状评分
3.4 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3.5 电子胃镜检查结果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本资料分析
5.1.1 患者性别分布
5.1.2 患者年龄分段
5.1.3 患者年龄层分布
5.1.4 患者体重指数
5.1.5 患者工作强度
5.1.6 患者文化程度
5.1.7 患者发病原因
5.2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5.3 GERD患者的Gerd-Q评分基于个人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5.4 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情况
5.4.1 GERD患者整体精神心理状态
5.4.2 SAS评分基于个人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5.4.3 SDS评分基于个人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5.5 Gerd-Q、SDS、SAS的相关性
6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关联性
6.1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整体分布
6.2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与Gerd-Q的差异分析
6.3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SAS、SDS的关联性
7 GERD患者症候的关联性分析
7.1 症状频数
7.2 舌象频数
7.3 苔象频数
7.4 脉象频数
7.5 胃镜检查结果
8 症状、舌象、苔象、脉象、焦虑和抑郁状态与证型之间的关联性
8.1 症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联性规则
8.2 舌象、苔象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规则
8.3 症状、舌脉象、焦虑抑郁状态与胃镜结果之间的关联规则
8.4 症状、舌象、苔象、脉象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规则
9 结果分析
9.1 基本资料分析
9.2 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9.3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规律
9.4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联性
9.5 GERD患者的症候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9.5.1 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9.5.2 舌象、苔象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9.5.3 脉象和中医证型、胃镜结果的关联性
9.5.4 症候与胃镜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9.5.5 主要症候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讨论
1 中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1.1 历史源流
1.2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1.4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 中医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剂归纳
2.1 半夏泻心汤
2.2 柴胡疏肝散
2.3 半夏厚朴汤
2.4 香砂六君子汤
3 西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3.1 病理发病机制
3.2 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研究
4 现代医学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
4.1 药物治疗
4.2 微创治疗
4.3 外科手术治疗
5 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调查
附表2:Gerd-Q量表
附表3:消化内镜检查表
附表4:SAS焦虑自评量表
附表5:SDS抑郁自评量表
致谢
本文编号:3977222
【文章页数】:10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病例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终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基本资料调查
3.2 中医辨证分型
3.3 症状评分
3.4 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3.5 电子胃镜检查结果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本资料分析
5.1.1 患者性别分布
5.1.2 患者年龄分段
5.1.3 患者年龄层分布
5.1.4 患者体重指数
5.1.5 患者工作强度
5.1.6 患者文化程度
5.1.7 患者发病原因
5.2 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5.3 GERD患者的Gerd-Q评分基于个人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5.4 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情况
5.4.1 GERD患者整体精神心理状态
5.4.2 SAS评分基于个人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5.4.3 SDS评分基于个人信息的差异性分析
5.5 Gerd-Q、SDS、SAS的相关性
6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关联性
6.1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整体分布
6.2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与Gerd-Q的差异分析
6.3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SAS、SDS的关联性
7 GERD患者症候的关联性分析
7.1 症状频数
7.2 舌象频数
7.3 苔象频数
7.4 脉象频数
7.5 胃镜检查结果
8 症状、舌象、苔象、脉象、焦虑和抑郁状态与证型之间的关联性
8.1 症状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联性规则
8.2 舌象、苔象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规则
8.3 症状、舌脉象、焦虑抑郁状态与胃镜结果之间的关联规则
8.4 症状、舌象、苔象、脉象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规则
9 结果分析
9.1 基本资料分析
9.2 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
9.3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规律
9.4 GERD患者的中医证型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关联性
9.5 GERD患者的症候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9.5.1 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9.5.2 舌象、苔象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9.5.3 脉象和中医证型、胃镜结果的关联性
9.5.4 症候与胃镜结果之间的关联性
9.5.5 主要症候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性
讨论
1 中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1.1 历史源流
1.2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1.4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 中医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剂归纳
2.1 半夏泻心汤
2.2 柴胡疏肝散
2.3 半夏厚朴汤
2.4 香砂六君子汤
3 西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3.1 病理发病机制
3.2 GERD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研究
4 现代医学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
4.1 药物治疗
4.2 微创治疗
4.3 外科手术治疗
5 中西医结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调查
附表2:Gerd-Q量表
附表3:消化内镜检查表
附表4:SAS焦虑自评量表
附表5:SDS抑郁自评量表
致谢
本文编号:3977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9772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