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慢性心衰PCI治疗有效性预测因素的单中心注册研究
本文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衰PCI治疗有效性预测因素的单中心注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慢性心力衰竭 预测因素
【摘要】:目的:探索影响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效性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105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除外非缺血性心衰的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除外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衰患者,在给予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GDMT)后,经PCI完成血运重建治疗。PCI术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6个月,收集患者住院及门诊病历资料。研究共设18项观察指标,分别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吸烟史、自患病至PCI时间(CHF-to-PCI time)、血肌酐、hsCRP、NT-proBNP、LVEDD、LVEF、NYHA分级、是否有心绞痛症状、是否有心肌梗死病史、胸前导联是否有病理性Q波、SYNTAX评分、是否实现完全性血运重建等。依据随访结果对比PCI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依据本研究判断治疗有效性的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先对两组患者的18项观察指标分别进行单变量分析,确定其中哪些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别具显著性,再将单变量分析发现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判断影响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PCI治疗有效性的预测因素。结果:(1)根据血运重建后病情的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有效组(n=36)平均年龄67.31±6.12岁;治疗无效组(n=69)平均年龄69.88±5.10岁,治疗有效率34.29%。其中治疗有效组男性28例(77.78%),女性8例(22.22%);无效组男性48例(69.57%),女性21例(30.43%)。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年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2)治疗有效组术前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34例(94.44%),无效组48例(69.57%),两组患者在这一观察指标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2)。(3)治疗有效组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24例(66.67%),无效组合并陈旧心梗的患者56例(81.16%)。有效组患者NYHA分级平均为2.56±0.61级,无效组患者平均为2.75±0.63级,两组患者在这两项观察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自发病至PCI(CHF-to-PCI)时间,治疗有效组平均为3.03±0.76年,无效组平均3.25±1.0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230)。(4)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治疗有效组13例(36.11%),无效组42例(60.87%),两组患者在这一观察指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6)。(5)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治疗有效组21例(58.33%),无效组37例(53.62%);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治疗有效组25例(69.44%),无效组51例(73.91%);合并吸烟史的患者治疗有效组例21例(58.33%),无效组36例(52.17%);两组患者在血压、血脂、吸烟这几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分析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有效组的平均值为42.50±20.54 mg/1,无效组为45.33±20.39 mg/1;NT-proBNP有效组的平均值为5123.06±2681.60 ng/ml,无效组为6014.64±2966.37ng/ml;血肌酐(Scr)有效组的平均值为96.56±21.02 umol/1,无效组为104.19±21.49umol/1;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效组的平均值为38.69±3.78%,无效组为37.17±4.20%;两组患者在上述四项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7)心电图胸前导联存在病理性Q波的患者治疗有效组共有6例(16.67%),无效组为28例(40.5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3)。另外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在有效组的平均值为62.06±2.77mm,无效组为63.42±3.42mm,两组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8)分析比较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血运重建情况,治疗有效组的SYNTAX评分为27.36±5.18,无效组29.87±5.01,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8)。最终实现完全性冠脉血运重建的患者在治疗效组为23例(63.89%),无效组30例(43.48%),两组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9)将单变量分析确定具有统计学意义的7项观察指标即年龄、糖尿病、LVEDD.SYNTAX评分、是否有心绞痛症状、胸前导联是否有病理性Q波以及是否实现完全性血运重建纳入二分类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7,95%CI:1.108-1.250, P=0.045)、是否合并糖尿病(OR=14.337,95% CI:2.677-76.797,P=0.002).是否有心绞痛症状(OR=0.231,95%CI:0.183-0.294, P=0.037)、胸前导联有无病理性Q波(0R=37.444,95% CI:5.954-235.459, P=0.000)是影响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PCI治疗有效性的预测因素。结论: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经PCI血运重建后6个月随访结果提示,年龄较低、无糖尿病、术前有心绞痛症状、胸前导联无病理性Q波是判断患者通过PCI治疗可能获益的预测因素。患者同时具备可能获益的预测因素越多,获益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获益的可能性就越小。通过本研究的预测方法,术前预测患者是否能够获益的特异度为58.3%,灵敏度为95.7%,正确预测的百分率为82.9%。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慢性心力衰竭 预测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4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2
- 前言12-14
- 材料和方法14-18
- 1. 研究对象14
- 2. 研究方法14
- 3. 资料收集14-15
- 4. 数据采集及方法15-16
- 5. 分组标准16
- 6. 统计学数据处理16-17
- 研究流程图17-18
- 研究结果18-23
- 讨论23-26
-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29
- 综述29-38
- 参考文献36-38
- 致谢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冬燕;韩海玲;郑姝云;姜欣;;延迟PCI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年04期
2 潘志祥;于晓燕;刘欣;王志刚;聂文红;刘万莲;刘学运;赵秀丽;;经桡动脉直接PCI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60例分析[J];山东医药;2011年49期
3 孙健;王长谦;;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PCI治疗[J];临床急诊杂志;2008年05期
4 王明生;苏长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处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1年02期
5 潘国忠;马志敏;胡大一;杨明;李田昌;高亢;岑强;韩凌;;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年05期
6 苏显明;何亚军;张玮;马奕;刘景委;智晓文;王东琦;;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的安全性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何文凯,易家骥,何兆初,王玮;中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12 h内直接PCI治疗及随访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04期
8 侯凤霞;靳朝辉;杨德琼;;高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疗效及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01期
9 李易;李建美;卢竞前;杨锋;吕云;洪云飞;李玉;张荣华;吴燕;;易化PCI和常规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81例临床观察[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年02期
10 刘晓X;李莉;赵碧琼;田美蓉;耿学斌;闫华;张庆华;马q,
本文编号:774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774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