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黑胫病病原生物学及所致产量损失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13:09
本文关键词:油菜黑胫病病原生物学及所致产量损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油菜黑胫病 L.biglobosa 多样性 子囊孢子 淹水存活 产量损失 新寄主
【摘要】:油菜黑胫病(Blackleg)是油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病原为两个近缘种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和L.maculans。油菜黑胫病每年在世界各大油菜产区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但目前,我国究竟有没有L.maculans还不十分清楚。同时,油菜黑胫病在我国造成的产量损失还没有具体数据。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油菜籽进出口贸易的日益增长,L.maculans作为检疫对象成为了我国油菜病害研究的热点,同时对L.biglobosa的研究也逐步展开。鉴于目前湖北地区并未有关于油菜黑胫病(L.biglobosa和L.maculans)田间分布,病害循环以及产量损失的系统调查和记录,我们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从湖北省油菜产区内的13个市33个取样点采集油菜黑胫病病害样品,对其进行分离,共得到374个分离物。根据形态特性的观察,并结合特异性PCR及DNA序列(ITS、actin、β-tublin)的分析结果,明确了湖北省油菜产区油菜黑胫病病原的类群。目前该地区只存在L.biglobosa,没有发现L.maculans。2.通过对不同寄主来源的L.biglobosa菌株进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测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湖北地区L.biglobosa菌株群体遗传变异很小,并未出现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和遗传分化。3.通过室内试验和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处理,证实患病油菜秸秆中的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在淹水条件下存活期不超过4周。而在华中地区夏季高温的条件下,油菜黑胫病菌在水稻田中存活时间不超过两周。相反的是,在旱田环境下,油菜黑胫病菌却可以顺利越夏。以上结果表明传统的水旱轮作确实可以控制田间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的数量,是综合控制油菜病害的一项良好的措施。4.采用人工诱导和田间观察的方式,诱导出了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的子囊孢子,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在华中地区田间条件下,油菜黑胫病菌形成假囊壳并产生成熟子囊孢子的过程。结果表明,华中地区夏秋交替(八月下旬到十月下旬)时节的气候,非常适合油菜黑胫病菌子囊孢子的产生和释放,这一结果暗示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和L.maculans)确实有在华中油菜产区流行的能力。5.通过对连续两年的田间数据的统计和盆栽试验的分析,初步明确了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在华中产区造成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油菜黑胫病造成的损失可达到15%。在盆栽试验和人工接种条件下可造成40%的产量损失。6.在田间采样的过程中,笔者也从大白菜、小白菜、红菜薹、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收集到黑胫病菌株。发现引起这些作物黑胫病的病原是L.biglobosa。其中,萝卜和红菜薹是L.biglobosa的两种新寄主。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湖北地区L.biglobosa的病原学和产量损失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并探索了防治黑胫病的有效途径。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
【关键词】:油菜黑胫病 L.biglobosa 多样性 子囊孢子 淹水存活 产量损失 新寄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654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36
- 1 油菜产业的发展12-17
- 1.1 油菜的经济价值12
- 1.2 油菜生产的发展简史12-14
- 1.3 中国的油菜生产现状14-17
- 2 油菜黑胫病17-34
- 2.1 油菜黑胫病的病原组成和分类17-20
- 2.2 油菜黑胫病的寄主范围20
- 2.3 油菜黑胫病的病害循环20-23
- 2.4 油菜黑胫病的世界分布23-27
- 2.5 油菜黑胫病的防治27-34
- 2.5.1 农业防治27-28
- 2.5.2 药剂防治与生物防治28-29
- 2.5.3 抗性育种的发展29-34
- 3 我国的油菜黑胫病研究34-35
- 4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35-36
- 4.1 课题的意义35
- 4.2 课题的研究内容35-36
- 第二章 湖北省油菜黑胫病的分布及病原菌鉴定36-48
- 1 材料和方法36-41
- 1.1 试验中所用培养基及试剂:36-37
- 1.2 油菜黑胫病的样品采集和田间调查37
- 1.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37
- 1.4 病原菌的培养特征鉴定37-38
- 1.5 病原菌分子鉴定38-40
- 1.6 病原菌致病力检测40
- 1.7 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40-41
- 2 结果41-47
- 2.1 湖北省油菜黑胫病的田间调查和菌株收集41-44
- 2.2 病原菌的鉴定44-46
- 2.2.1 培养特征44-45
- 2.2.2 分子鉴定45-46
- 2.3 病原菌致病力的测定46-47
- 3 讨论47-48
- 第三章 湖北省油菜黑胫病L. biglobosa多样性分析48-58
- 1 材料和方法48-52
- 1.1 试验中所用培养基及试剂:48
- 1.2 菌株选取和DNA提取48
- 1.3 病原菌生长速度和形态学观察48-49
- 1.4 病原菌致病力检测49
- 1.5 分子标记的筛选49-50
- 1.6 病原菌ISSR分子标记扩增50
- 1.7 数据分析50-52
- 2 结果52-57
- 2.1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测定52-54
- 2.2 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54-57
- 3 讨论57-58
- 第四章 淹水条件对L. biglobosa在油菜秸秆上存活的影响58-73
- 1 材料与方法58-62
- 1.1 供试材料的选取、培养基和土壤58-59
- 1.2 室内实验59-61
- 1.2.1 不同温度对L. biglobosa在油菜秸秆上存活的影响60-61
- 1.2.2 不同温度对油菜秸秆分解率的影响61
- 1.3 大田试验61-62
- 1.3.1 不同淹水条件下L. biglobosa在油菜秸秆上的存活动态61-62
- 1.3.2 不同淹水条件下油菜秸秆的分解率动态62
- 1.4 分离物的分子鉴定62
- 1.5 数据统计分析62
- 2 结果62-70
- 2.1 室内实验62-65
- 2.2 大田试验65-69
- 2.3 分离物的分子鉴定69-70
- 3 讨论70-73
- 第五章 温度和降雨对L. biglobosa假囊壳成熟和子囊孢子形成的影响73-82
- 1 材料和方法73-76
- 1.1 患病秸秆的收集73
- 1.2 室内条件下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于假囊壳形成及成熟的影响73-74
- 1.3 田间条件下假囊壳形成和成熟观察74
- 1.4 子囊孢子的收集,单子囊孢子的分离和形态学鉴定74
- 1.5 油菜黑胫病菌子囊孢子及单子囊孢子后代致病力测定74-75
- 1.6 子囊孢子的分子生物学鉴定75
- 1.7 数据分析75-76
- 2 结果与分析76-80
- 2.1 子囊孢子的室内诱导76-77
- 2.2 田间条件下假囊壳形成和子囊孢子成熟观察77-79
- 2.3 子囊孢子致病力测定79
- 2.4 子囊孢子后代鉴定79-80
- 2.4.1 单子囊孢子后代形态学的鉴定79
- 2.4.2 子囊孢子的分子鉴定79
- 2.4.3 油菜黑胫病菌单子囊孢子后代致病力测定79-80
- 3 讨论80-82
- 第六章 油菜黑胫病菌对主栽品种造成的损失评估82-96
- 1 材料和方法82-85
- 1.1 供试油菜品种,,采用菌株及仪器82-83
- 1.2 田间调查83
- 1.3 盆栽试验83-84
- 1.4 PCR检测84-85
- 1.5 数据分析85
- 2 结果85-93
- 2.1 田间调查85-89
- 2.2 盆栽试验89-92
- 2.3 PCR检测92-93
- 3 讨论93-96
- 第七章 萝卜和红菜薹上黑胫病病原分离及鉴定96-102
- 1 材料与方法96-97
- 1.1 试验中所用培养基及试剂:96
- 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96
- 1.3 病原菌的培养特征鉴定96
- 1.4 病原菌分子鉴定96
- 1.5 病原菌致病力检测96-97
- 1.6 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97
- 2 结果97-100
- 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97
- 2.2 培养特征97-98
- 2.3 分子鉴定98-99
- 2.4 病原菌的致病力测定99-100
- 3 讨论100-102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102-105
- 一、总结102
- 二、展望102-105
- 参考文献105-119
- 附录: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119-120
- 致谢120-12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金雄;傅廷栋;涂金星;马朝芝;;中国油菜生产及遗传改良潜力与油菜生物柴油发展前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殷艳;陈兆波;余健;王汉中;冯中朝;;我国油菜生产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年03期
3 殷艳;王汉中;;我国油菜产业发展成就、问题与科技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年04期
4 陈兆波;余健;;我国油菜生产形势分析及科研对策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年02期
5 刘胜毅;周必文;余琦;周乐聪;;草酸法筛选油菜抗菌核病材料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植物保护学报;1998年01期
6 李强生;荣松柏;胡宝成;江莹芬;侯树敏;费维新;陈凤祥;吴新杰;范志雄;雷伟侠;;中国油菜黑胫病害分布及病原菌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清华;油菜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生防潜力评估[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丽芬;油菜黑胫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18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01887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