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寒地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差异及外源物质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16:37

  本文关键词:寒地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差异及外源物质调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温胁迫 寒地水稻 芸苔素内酯 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 6-苄基腺嘌呤


【摘要】:低温冷害是我国黑龙江省地区水稻减产的最主要气候因素之一,其中以孕穗期最为敏感,此期发生冷害将导致结实率大幅度下降,甚至绝收。鉴此,为减轻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伤害,本试验以当地的主栽粳稻品种及苗头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和恒温冷水灌溉法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并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对其进行耐冷性鉴定。在此基础上,探讨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1.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存在品种(系)差异。低温条件下,耐冷性强水稻品种(系)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实粒/叶、粒重/叶、收获指数,茎鞘物质输出和转化率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耐冷性弱的品种。2.低温条件下,适当浓度芸苔素内酯(BRs)、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DA-6)和6-苄基腺嘌呤(6-BA)可促进水稻生长。和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空育131,KYl31和垦鉴稻6号,KJD6) BRs, DA-6及6-BA处理可显著提高抽穗和成熟期水稻穗、茎鞘和叶片干重,粒叶比、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转运量、输出率和转化率,降低茎和鞘占植株干重比例。3.低温处理下,耐冷性7和9级水稻品种(系)的颈穗弯曲度、每穗干重、着粒密度、杆长、节间长、倒一和倒二叶披垂度的冷水反应指数(CRI)小于1,且比1和3级品系更容易受到冷水胁迫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相对结实率与实粒数、千粒重、产量、每穗干重、着粒密度和颈穗弯曲度CRI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品种(系)的耐冷性强弱与穗部性状在低温反应的变化密切相关,即品种(系)的耐冷性越弱,颈穗弯曲度、每穗干重、着粒密度对低温反应越敏感。适当浓度的BRs、DA-6和6-BA可减轻低温胁迫对两品种穗长、穗颈长、杆长的影响,其中对KJD6穗颈长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杆长和穗长。4.低温处理可明显降低水稻籽粒粒长、粒宽,糙米率、精米率、最高黏度和崩解值,但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起浆温度和消减值有所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相对结实率与实粒数、产量和冷胶黏度CR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和回复值CRI值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耐冷性强品种(系)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最高黏度对低温反应迟钝。适当浓度BRs、DA-6及6-BA可提高两品种稻谷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外源物质对碾米品质影响均为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5.耐冷性弱品种(系)植株氮磷钾含量易受到低温胁迫的影响。低温条件下,水稻叶片磷含量增加外,植株氮、磷和钾含量均低于对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CRI值与茎磷和钾含量(r茎磷=0.39*;r茎钾=0.42*)、鞘和叶片氮含量CRI值呈显著正相关(r叶片氰=0.43*;r叶片氦=0.36*)。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缓解低温对水稻氮磷钾含量的影响,其中BRs效果最佳,其次是DA-6和6-BA。6. BRs、DA-6和6-BA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低温对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BRs、DA-6和6-BA处理的SOD及POD活性,SS,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而MDA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7.低温条件下适度BRs、DA-6和6-BA可提高水稻产量,主要表现为每穴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尤其是每穗粒数及结实率。3种外源物质的最佳浓度有所差异,BRs、DA-6和6-BA分别为2mg/L、2 mg/L和20 mg/L。另外在模拟2006和2009年黑龙江省孕穗期冷害下,3种外源物质不同程度增加两品种株高、穗长、倒l、倒2、倒3节间长、每穴实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龙植,盛锦山,曹桂兰;韩国水稻耐冷性研究[J];世界农业;2001年12期

2 方秀琴;沈海波;全成哲;;水稻种子含水量与耐冷性的关系研究[J];北方水稻;2012年05期

3 孙国凤;;导入酰基转移酶培养耐冷性植物[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05期

4 孙国凤;用基因操作技术培育耐冷性植物,并应用于其他作物[J];生物技术通报;1992年12期

5 戴陆园,叶昌荣,工藤悟,丹野久;中日合作稻耐冷性研究十五年进展概述[J];作物品种资源;1998年04期

6 梁谊,王建军,游承俐;亚洲水稻耐冷性研究现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7 廖新华,张建华,叶昌荣,戴陆园,工藤悟;水稻耐冷性中间亲本的选拔[J];西南农业学报;1999年02期

8 李其义,阮仁超,余显权;杂交水稻耐冷性与贵州省生产应用问题与对策[J];种子;2002年05期

9 韩龙植,张三元;水稻耐冷性鉴定评价方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年01期

10 陈友订,黄农荣,黄秋妹;华南超级稻秧苗耐冷性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莉;郭振飞;;低温对水稻不同耐冷性品种光合作用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连立君;吕素莲;张可炜;;增加甜菜碱的合成量有利于提高棉花的耐冷性[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青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申时全;曾亚文;普晓英;;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的评价[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4 申时全;曾亚文;普晓英;赵旭;;昆明小白谷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相关性及遗传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5 申时全;曾亚文;桂敏;普晓英;杜娟;张浩;张明前;沐金伟;邰丽梅;;粳稻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的分子评价[A];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一次青年研讨会暨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第一届模式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杨晓娟;曾亚文;普晓英;杨树明;杜娟;申时全;赵常美;凌青;;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性遗传分析[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7 杨树明;曾亚文;杜娟;普晓英;杨晓娟;刘昆;凌青;;昆明小白谷近等基因系杂种后代孕穗期边际耐冷性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8 胡新民;王建华;;玉米种子萌发与幼苗期耐冷性鉴定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凌青;曾亚文;申时全;普晓英;程德兵;罗龙;;籼粳RILs孕穗期耐冷性研究[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10 林静;张亚东;朱镇;赵凌;陈涛;王才林;;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水稻芽期耐冷性QTL[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李建华 田红刚;2010年如何选择水稻种植品种[N];北大荒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杨;早晚稻兼用品种耐冷性研究及外源NO对苗期耐冷性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2 王士强;寒地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差异及外源物质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戴陆园;云南稻种资源耐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4 马延华;玉米发芽至苗期耐冷性资源鉴定及遗传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5 刘化龙;寒地粳稻品种骨干亲本遗传演变及耐冷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6 赵正武;水稻越冬耐冷性遗传变异及QTL定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7 杨杰;水稻耐冷性遗传研究及低温胁迫相关基因Osdhn2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豪争;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昆明小白谷重组近交系孕穗期耐冷性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2 孙桂玉;寒地粳稻生育早期耐冷性鉴定及SSR标记的关联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杨洛淼;寒地粳稻耐冷性QTL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崔旭昕;转OsC2H2-12基因水稻分子鉴定及耐冷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5 张井勇;水稻耐冷性鉴定方法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6 邓应德;丰源A及其杂交组合生长后期耐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楼巧君;水稻耐冷性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 傅泰露;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耐冷性及鉴定指标的筛选[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刘化龙;寒地生态条件水稻种质资源筛选及耐冷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淼;不同基因型水稻苗期耐冷性与硅的关系[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59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59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4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