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污病病原真菌比较和进化基因组学及外寄生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煤污病病原真菌比较和进化基因组学及外寄生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煤污病菌 外寄生菌 比较基因组学 基因组进化 致病相关基因
【摘要】:煤污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真菌病害,普遍发生于温暖湿润的国家和地区,能够在苹果、梨等果实以及毛竹、紫薇等观赏植物的表面形成黑色的污斑和污点,导致其商品价值大幅下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煤污病菌种类多样,大部分归属于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的多个科、属。它们主要由植物寄生性致病菌演化而来,但通常都只定殖于寄主植物表皮层而不侵入寄主内部,因而被认为是特殊的植物病原真菌类群——“附生菌(epiphyte)”。近年来,国内外对煤污病菌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流行学和药剂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对于其在寄主表面严苛环境下(营养不足、干旱、强紫外线等)的适应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并结合组织学技术揭示了煤污病病原真菌的致病机理和演化模式,主要得到以下结果:果生月盾霉(Peltaster fructicola),一种常见的煤污病菌,基因组测序大小为18.14 Mb,共预测出8,334个蛋白编码基因,重复序列比率为0.42%。与其它真菌相比,果生月盾霉属于基因组大小、基因数目和重复序列比率均较少的物种。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显示,果生月盾霉与半活体营养型小麦叶枯菌(Zymoseptoria tritici)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但前者在进化中比后者丢失了更多的基因家族(1,019个vs.525个)却获得了较少的基因家族(58个vs.190个);且孤儿基因在果生月盾霉中所产生的数量(1,485个)也远少于小麦叶枯菌(2,972个)。因此,果生月盾霉应是经历了一种收缩性的演化过程,即固有的基因发生大量遗失而新基因严重缺乏。推测果生月盾霉基因组结构这种紧缩的特性可能与其极端的生存环境有关。生物信息学鉴定发现,果生月盾霉中仅含有107个外分泌蛋白编码基因,远少于除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外的其它参与比较的腐生、共生和寄生真菌(166~991个),其中作为候选效应蛋白的小分泌蛋白更是仅筛选出了12个,比上述所有真菌(16~343个)都要少。这表明果生月盾霉缺少由分泌蛋白,尤其是效应蛋白所介导的病原与寄主植物间互作。果生月盾霉中能够编码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核心酶的基因只有15个,少于包括小麦叶枯菌(28个)在内的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真菌(18~82个),说明果生月盾霉可能缺乏侵染寄主植物所需的次级代谢物,如真菌毒素。同小麦叶枯菌中注释到的68个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相比,果生月盾霉(24个)中主要缺少了β-1,4-内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内切木聚糖酶、β-1,4-内切甘露聚糖酶、果胶甲基酯酶、果胶酸盐裂解酶和内切鼠李半乳糖醛酸酶。这些酶类都会参与植物细胞壁重要成分(葡聚糖、木葡聚糖、木聚糖、半乳甘露聚糖、同聚半乳糖醛酸和鼠李半乳糖醛酸I)主链的降解,使得果生月盾霉无法突破植物表皮细胞壁。此外,转录组分析也显示,以上三类植物致病相关基因在果生月盾霉侵染寄主过程中大多是低表达甚至不表达的。同样属于植物细胞壁降解酶的角质酶编码基因被较为完整的保留并具有相当的转录活性,进一步证明了该煤污病菌的外致病性。为了适应寄主表面的极端环境,属于次级代谢产物的DHN-黑色素的合成相关基因也被保留。通过对被侵染的苹果表皮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果生月盾霉在寄主表面扩展时不仅能够分解植物表层蜡质,还能在其类菌核体下方降解并穿透部分真角质层,这种定殖策略无疑有利于该病原菌在寄主植物表皮上的附着并从其中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我们提出,果生月盾霉作为一种能够全程在寄主植物体外进行寄生生长的病原菌应被定义为“外寄生菌(ectophyte)”,而非是营腐生生活的“附生菌”。综上所述,果生月盾霉在由植物穿透型病原真菌向煤污病菌演化的过程中,基因组发生显著收缩,放弃了大量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却保留了一些与寄主植物表面定殖有关的功能,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植物外寄生营养模式。而这种演化方式可能有助于病原菌逃避寄主的专化性和免疫防卫反应,进而适应迅速改变的生态环境。为了明确果生月盾霉的基因组演化方式在整个煤污病菌类群中的普遍性,我们对另外三种煤污病菌——苹果小叠孢(Microcyclosporella mali)、角状平脐疣孢(Zasmidium angulare)和仁果叠孢(Microcyclospora pomicola)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与它们各自的近缘植物穿透型寄生菌——桉树叶斑病菌(Mycosphaerella madeirae)、柑橘腻斑病菌(Zasmidium citri)和桉树叶斑病菌(Teratosphaeria nubilosa)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这三种煤污病菌在基因组大小(26.7 Mb vs.32.2 Mb;36.2 Mb vs.42.9 Mb;22.4 Mb vs.27.1 Mb)、基因数量(11,572个vs.14,017个;14,946个vs.17,275个;9,169个vs.10,998个)以及重复序列比率(1.57%vs.6.09%;3.60%vs.8.35%;1.95%vs.7.88%)等方面均小于穿透型病原菌,表明它们的基因组结构同样具有紧缩特性。而且,相比于穿透型病原菌,这三种煤污病菌在外分泌蛋白(488个vs.633个;887个vs.1,142个;339个vs.484个)、植物细胞壁降解酶(75个vs.98个;140个vs.160个;34个vs.75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核心酶(29个vs.47个;34个vs.49个;19个vs.23个)和MFS转运蛋白(296个vs.396个;511个vs.596个;195个vs.242个)等植物致病因子的数量上也一致表现出了缩减,这意味着其侵入能力的减弱。因此,我们认为煤污病菌的基因组均呈现出了收缩演化的趋势,只不过与果生月盾霉比起来,这三种煤污病菌的基因组收缩程度相对较小。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2.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明华;果树煤污病防治技术[J];云南农业;2000年06期
2 薛毅民,王银华,蒋银根;梨树煤污病的防治[J];果农之友;2002年01期
3 小林享夫;张连芹;;煤污病[J];广东林业科技;1987年03期
4 薛毅民;梨树煤污病的防治[J];江西园艺;2001年03期
5 李升忠;李、油(木奈)煤污病的发生及防治[J];福建农业;2001年12期
6 吴跃开;;园林植物煤污病研究报告[J];贵州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7 陆明;杨信昌;彭晓兰;姜春蓉;陈国翠;;桑煤污病的发生与防治[J];江苏蚕业;2009年01期
8 施克敏;;杨浦公园煤污病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年06期
9 李艳萍;;枣煤污病的发生与防治[J];落叶果树;2010年06期
10 吴进开;曹斌;罗强;温小遂;;煤污病的发生与防治[J];江西植保;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永明;;常见花木煤污病防治[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艳红;花木煤污病[N];中国花卉报;2003年
2 张建国;观赏植物煤污病的防治[N];中国花卉报;2006年
3 华北石油十一处园林植保中心 桂炳中 张巍;园林植物煤污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N];中国花卉报;2007年
4 张崇亮;金叶女贞煤污病的防治[N];中国花卉报;2003年
5 ;病害防治[N];中国花卉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超;煤污病病原真菌比较和进化基因组学及外寄生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欢;果生月盾霉(Peltaster fructicola)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2 李文欢;海南、陕西等省煤污病病原种类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赵杨梅;沙果煤污病病原菌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61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6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