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居住小区绿地植物生态效益及优化配置研究
本文关键词:哈尔滨居住小区绿地植物生态效益及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随着哈尔滨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房地产业迅猛升温,在住房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住房成为商品,购房者在购买住宅的同时,更加注重居住景观环境,而利用植物自身的净化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来改善居住环境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不同植物具有的生态效益不同,在居住小区有限的植物种植面积内,发挥植物最大生态效益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高纬度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为研究对象,筛选了以红旗示范新区、闽江小区、爱建紫园、爱建锦园、欧洲新城、泰富长安城、四季上东和辰能溪树庭院8个居住小区为研究样地,将8个居住小区中心绿地的39种树种作为供试材料。采用CI-203激光叶面积仪测定叶面积,计算叶面积指数。采用Li-6400植物光合测定仪,测定树种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计算固碳释氧量和降温增湿量。采集、封存叶片,过滤、烘干、称重,计算滞尘量。采用NTsys2.11软件对固碳释氧、降温增湿和滞尘等生态效益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功能群。利用GGE双标图法对39种树种的叶面积指数、固碳释氧、降温增湿和滞尘效益进行评价。依据聚类分析划分的功能群,结合GGE评价的生态效益表现稳定树种,构建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滞尘以及综合生态效益的植物优化结构。结果如下:(1)8个居住小区树种调查结果表明共种植乔灌木60种,乔木37种,占61.7%;灌木23种,占38.3%。通过计算树种应用频度,筛选出39种树种作为供试材料。(2)通过对39种树种叶面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乔木大于灌木,落叶大于常绿。对23种乔木和16种灌木的叶面积指数进行排序。采用NTsys2.11软件对39种树种叶面积指数进行聚类分析。(3)39种树种单位叶面积和单位面积日固碳释氧量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乔木与灌木差异不大,而单位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乔木大于灌木,落叶大于常绿。采用NTsys2.11软件对39种树种聚类分析,均可分为三类。应用GGE双标图法对单位面积固碳释氧效益进行评价,分析样地鉴别能力和树种的样地适应性,并与理想树种比较,得出固碳释氧效益较为稳定的15种树种。(4)39种树种单位叶面积和单位面积日降温增湿效益存在显著差异。单位面积降温增湿效益乔木大于灌木,单位叶面积和单位面积‘降温增湿效益落叶树种大于常绿树种。采用NTsys2.11软件对39种树种日降温增湿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均可分为四类。应用GGE双标图法对单位面积降温增湿效益进行评价,分析样地鉴别能力和树种的样地适应性,并与理想树种比较,得出降温增湿效益较为稳定的16种树种。(5)39种树种间滞尘效益存在显著的差异,整体上单位叶面积和单位面积滞尘量是针叶大于阔叶。采用NTsys2.11软件对39种树种的单位叶面积和单位面积滞尘能力,进行聚类分析,均可分为四类。应用GGE双标图法对单位面积滞尘效益进行评价,分析样地鉴别能力和树种的样地适应性,并与理想树种比较,得出滞尘效益较为稳定的16种树种。(6)通过GGE双标图法获得17种综合生态效益表现最好且稳定的树种,其排列顺序为:银中杨(P5)榆树(P6)天目琼花(P30)沙果(P16)金银忍冬(P32)紫丁香(P25)东北连翘(P26)山丁子(P23)白桦(P7)红王子锦带花(P38)梓树(P19)山槐(P10)榆叶梅(P33)暴马丁香(P14)山桃稠李(P17)红瑞木(P28)紫椴(P12)。将NTsys2.11聚类分析的树种类别,结合GGE分析评价的稳定树种,提出优化配置结构和可替换的树种。综上,本研究以哈尔滨居住小区绿地为样地,以单体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哈尔滨居住小区绿地树种生态效益进行研究,将应用在农作物品种中的GGE双标图法应用在本研究中,可为以哈尔滨为代表的高纬度地区居住小区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轶,李吉跃,郭连生,段广德;居住小区生态型绿地模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张浩,王祥荣,包静晖,闫水玉;上海与伦敦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及管理对策比较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2期
3 郑文裕;;哈尔滨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规划关系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5期
4 张力,陶英军;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住区规划实践的探讨——以哈尔滨为例[J];城市规划;2005年06期
5 金竹秀;蒋文伟;高铭聪;梅艳霞;郭慧慧;;临安市城区六种功能绿地生态效益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1年01期
6 王兰霞;李巍;王蕾;;哈尔滨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物元评价[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7 粟志峰,刘艳,彭倩芳;不同绿地类型在城市中的滞尘作用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2002年03期
8 李虹;梁鸣;;哈尔滨市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现状浅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3期
9 李辉,赵卫智,古润泽,李延明,陈自新,张新献;居住区不同类型绿地释氧固碳及降温增湿作用[J];环境科学;1999年06期
10 夏善志;祝旭加;;林木叶面积研究方法综述[J];林业勘查设计;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新想;居住区绿化植物固碳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郑少文;城市绿地滞尘效应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3 白晶;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憩空间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何倩;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5 朱双营;重庆主城区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李永杰;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生态效益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黄慧娟;保定常见绿化植物滞尘效应及尘污染对其光合特征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汪成忠;上海八种园林树木生态功能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王莹;上海市松江区公园绿地生态效益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10 史晓丽;北京市行道树固碳释氧滞尘效益的初步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70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7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