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水碳氮演变特征及模型模拟

发布时间:2017-12-10 12:14

  本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水碳氮演变特征及模型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保护性耕作方式 土壤水分 土壤碳氮 RZWQM2模型 冬小麦


【摘要】:水资源短缺,水肥利用效率低是限制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能够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土壤肥力。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研究多年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碳氮的影响,制定适宜的耕作模式对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往受大田试验方法限制,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方式后土壤水、碳氮的变化如何?耕作方式转变的最佳方案是什么?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耕作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免耕、深松和双季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水碳氮的年际变化及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碳素和氮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利用RZWQM2(Root Zone Water Quality Model)模拟传统耕作转变为保护性耕作方式(免耕、免耕+秸秆、深松和深松+秸秆)后土壤水、碳氮的变化特征,筛选最佳的耕作方式转变方案,旨在为河南省适宜保护性耕作方式推广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和双季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和土壤贮水量(0-100 cm),干旱年份双季秸秆还田和免耕处理蓄水保墒效果优于深松耕作。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够显著增加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及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降水量较少年份,免耕增产优势明显并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优于深松耕作和双季秸秆还田处理,而在降雨量较多年份,双季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优。(2)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和双季秸秆还田处理均能够提高试验期间有机碳平均年变化量、相对年变化量和周年累积率,其中,双季秸杆还田处理的相对年变化量和周年累积率分别为0.23 g·kg-1和0.45 kg·m-2·a-1,优于免耕。与试验开始年份的土壤有机碳相比,免耕、深松和双季秸秆还田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储量,且双季秸秆还田处理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幅度最大。(3)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效应。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和双季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耕层(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免耕处理较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说明免耕有利于硝态氮积累,能够减轻淋溶到地下水造成的环境污染。4种耕作处理下土层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冬小麦苗期至拔节期铵态氮浓度值较低且保持稳定,拔节期之后,铵态氮浓度值大幅升高且不同耕作处理差异显著。与传统耕作相比,双季秸秆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拔节期0-40 cm铵态氮含量。(4)从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来看,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与传统耕作相比,连续2年免耕在扬花期分别提高茎、叶和穗的平均氮素积累量44.3%、80.5%、70.9%,成熟期降低了茎的平均氮素积累量14.1%,而显著增加了穗和籽粒的平均氮素积累量;免耕和双季秸秆还田处理较传统耕作显著提高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P0.05)。深松耕作并不能持续促进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与吸收,就小麦植株氮素转运持续性效果来看,免耕双季秸秆还田深松耕作。(5)RZWQM2模型对不同耕作措施土壤分层水分(0-100cm)、冬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率定验证效果较好,而对不同耕作措施土壤剖面硝态氮(0-100 cm)和土壤表层有机碳的率定验证效果较差。利用RZWQM2模型对耕作方式转变前后土壤水分、氮素和有机碳变化比较结果表明,当传统耕作转变为免耕处理后显著提高了土壤0-100cm贮水量,降低了土壤水分损失,提高了水氮利用效率和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及冬小麦产量。因此,该模拟条件下传统耕作转变为免耕后土壤蓄水保肥增产效果最佳。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345;S512.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改革传统耕作制度 发展保护性耕作[J];农机科技推广;2006年02期

2 吕杰;马丽;韩晓燕;;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经济效益差异分析——基于阜新试验区和农户调查研究[J];农业经济;2010年08期

3 贺多芬;;自然条件和传统耕作制度的形成[J];农业气象;1983年01期

4 刘明晶;;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年22期

5 张涛;;根来福在海南“养”地——科学施肥根治传统耕作诟病[J];中国农资;2012年36期

6 张利霞;张霞;;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浅谈[J];河北农业;2009年05期

7 冀绪芬;钟保增;;靠宣传引导打破传统耕作观念——阳谷县发展保护性耕作传真[J];山东农机化;2010年10期

8 黄国勤;;江西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J];耕作与栽培;2011年04期

9 樊桂菊,李汝莘,孙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2003年04期

10 ;保护性耕作前景广阔[J];农机市场;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立军;王林;刘馨;刘景辉;;阴山北麓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李其昀;;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A];全国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樊博;何腾兵;李博;张丽敏;邓冬冬;杨柳;张佩;李官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贵州省大方县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A];贵州省土壤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典型材料[A];全国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5年

5 ;内蒙古自治区松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典型材料[A];全国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红旗 张景智 董玉金;咱这“懒汉田”真的“多收了三五斗”[N];东营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段伟华;“懒汉田”让农民真正“多收了三五斗”[N];山西日报;2010年

3 盖红旗 张景智 董玉金;垦利农民:咱这“懒汉田”真的“多收了三五斗”[N];山东科技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何定明;保护性耕作:从18亩到7600万亩[N];农民日报;2010年

5 韩友 本报记者 高大伟;保护性耕作在白城[N];吉林日报;2006年

6 记者 乔明亮 通讯员 景国平;临汾机保耕作技术优势凸现[N];山西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李乐;山西夏粮喜丰收 保护性耕作功不可没[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9年

8 记者 刘志均;保护性耕作在山西结硕果[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记者 段伟华;我省保护性耕作小麦抗旱增产效果显著[N];山西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景国平 李吉祥;我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成效持续显现[N];临汾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强;耕作方式对黑土理化性状季节变化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2 丁晋利;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水碳氮演变特征及模型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周兴祥;一年两熟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与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4 蔡立群;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农田SPAC系统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衍;太谷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6年

2 杨晓;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水肥效应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王缠军;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权;宁夏固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万平;宁夏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王娟;不同耕作措施对豆麦双序列轮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7 马丽;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为选择及效果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彩霞;保护性耕作对X土碳氮分布及性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9 郭小刚;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及杂草控制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10 罗彩云;水土保持耕作下甘肃庆阳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74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74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4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