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不同品种耐铝性与细胞壁特性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豌豆不同品种耐铝性与细胞壁特性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豌豆 耐铝性 过渡区 果胶 果胶甲酯酶(PME) 质外体p H 生长素极性运输 根边缘细胞
【摘要】:铝毒作为酸性土壤中限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障碍因子之一,植物耐铝机制的研究,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解决酸性土壤的粮食生产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前人的研究表明,根尖过渡区是铝最敏感的区域,也是铝抑制根系生长和决定品种耐铝性的关键区域,然而其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耐铝和铝敏感豌豆品种为材料,系统地分析了根尖过渡区铝敏感性和品种耐铝性与铝的分布、细胞壁果胶性质、质外体pH、根边缘细胞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豌豆品种耐铝性验证对铝胁迫条件下不同品种主根和侧根相对伸长率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证实Onward和Alaska为耐铝品种,Hyogo和Sima为铝敏感品种。2.铝在耐铝和铝敏感豌豆品种不同根区的分布铝在各个根区的分布为:总铝和细胞壁铝从根尖向根基依次递减,过渡区铝含量低于分生区,但过渡区(铝敏感品种)活性铝含量(Morin荧光强度)最高,并且分布在表皮层和外皮层,而分生区主要以表皮层为主。说明过渡区活性铝累积较多,分布范围更广,是过渡区铝敏感的主要原因。铝敏感品种根尖过渡区总铝、细胞壁铝和活性铝含量均高于耐铝品种;并且活性铝在铝敏感品种过渡区表皮层和外皮层均有明显分布,而耐铝品种中主要分布在根表皮层,表明活性铝在铝敏感品种的过渡区分布范围较耐铝品种更广。XPS结果也显示,铝敏感品种过渡区离子态铝含量高于耐铝品种。分析过渡区细胞壁不同组分铝含量发现,铝敏感品种螯合态果胶和碱溶态果胶中铝含量高于耐铝品种,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间无显著差异。说明铝敏感品种过渡区总铝量、细胞壁铝含量和活性铝或离子态铝含量均高于耐铝品种,并且分布范围更广。3.耐铝和铝敏感豌豆品种不同根区细胞壁果胶特性无铝条件下,过渡区果胶和未甲酯化果胶含量最高,PME活性和果胶甲酯化度低于分生区。铝处理后,果胶含量、未甲酯化果胶含量、PME活性及果胶甲酯化度升高,然而根区间果胶性质差异保持一致,过渡区果胶含量和未甲酯化果胶仍高于其它根区,过渡区PME活性低于分生区。说明果胶/未甲酯化果胶含量高是过渡区铝敏感的重要原因。耐铝和铝敏感豌豆品种根尖果胶性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过渡区。不管有无铝处理,铝敏感品种过渡区果胶含量和PME活性均显著高于耐铝品种,果胶甲酯化度低于耐铝品种。高果胶含量和低果胶甲酯化度导致铝敏感品种过渡区未甲酯化果胶含量高于耐铝品种。说明品种耐铝性与过渡区果胶合成及PME活性有关,耐铝品种过渡区果胶总量和PME活性低,导致未甲酯化果胶含量较低,从而过渡区铝累积少,耐铝性强。4.耐铝和铝敏感豌豆品种过渡区质外体p H差异及其调控机理根尖Oregon荧光染色显示过渡区质外体p H显著高于分生区及其他根区,这是过渡区铝累积低于分生区的主要原因。因为较高p H条件下PME活性较高,也导致过渡区对铝胁迫更敏感。耐铝品种根际和根表p H均高于铝敏感品种,并且过渡区质外体p H也高于铝敏感品种。过渡区p H的差异与H~+流有关,耐铝品种过渡区H~+内流高于铝敏感品种。利用质膜H~+-ATPase活性抑制剂VA,抑制质膜H~+-ATPase活性后,不同品种过渡区根表H~+流的差异消失,说明不同品种H~+流的差异与质膜H~+-ATPase有关。加入生长素外排抑制剂NPA,不同品种过渡区根表H~+流消失,而加入生长素内流抑制剂CHPAA,耐铝品种H~+内流更显著地高于铝敏感品种,表明品种间过渡区根表H~+流的差异与生长素外排有关。以上结果说明,豌豆品种耐铝性与过渡区质外体p H呈正比,质外体p H的差异与H~+内流有关,生长素外排和质膜H~+-ATPase参与了对过渡区质外体p H与H~+流的调控。5.不同品种根边缘细胞差异铝胁迫条件下,去除根边缘细胞后铝敏感品种中根相对伸长率显著降低,而耐铝品种无显著变化,说明铝胁迫条件下铝敏感品种根边缘细胞对根尖的保护作用更明显。根边缘细胞耐铝性与品种的耐铝性保持一致,铝敏感品种根边缘细胞中的铝含量显著高于耐铝品种。说明铝敏感品种根边缘细胞通过累积更多的铝,缓解铝对根尖的毒害。综上所述,过渡区果胶含量高和活性铝的累积多、分布范围广,是过渡区铝敏感的重要原因。而过渡区的铝敏感性又决定了品种的耐铝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铝胁迫条件下,耐铝品种过渡区果胶含量和PME活性低,导致未甲酯化果胶含量较低,减少了铝在过渡区的累积,从而减少铝的毒害;(2)铝胁迫条件下,豌豆耐铝品种过渡区质外体p H高于铝敏感品种,进一步降低了铝的累积及对过渡区的毒害。耐铝豌豆品种过渡区较高的质外体p H,与其铝毒下维持较高的过渡H~+内流有关,两者同时受到生长素外排及质膜H~+-ATPase的调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64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平,戴瓯和;豌豆品种引进、筛选与评估研究[J];中国种业;2000年03期
2 高富欣;早春豌豆[J];中国农村科技;2001年01期
3 鲁福成,张仲国;我国豌豆品种状况及天津豌豆新品种引种[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贺晨邦,冯钦华;豌豆新品种无须豌171[J];西北园艺;2002年04期
5 程泽强;“郑豌1号”豌豆栽培要点[J];河南科技;2002年04期
6 贺晨邦,冯钦华;豌豆新品种无须豌171[J];北方园艺;2002年04期
7 段宁;豌豆品种的耐瘠性研究[J];中国种业;2003年01期
8 邓明富;半无叶豌豆新品种——龙豌一号[J];中国农技推广;2003年01期
9 孟金贵,许彬,张黎,罗慧,李翠东;巧种甜脆豌豆 省工省事高效[J];当代蔬菜;2004年01期
10 张子英;推介几个优质豌豆品种[J];农村百事通;2004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芳;龙静宜;曾昭海;康玉凡;胡跃高;;京郊引种加拿大半无叶型豌豆适应性研究[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郭丽琢;谢军红;何亚慧;黄高宝;;根瘤菌接种对豌豆生长发育及固氮性能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3 刘富中;GostimskiiS.A;;豌豆叶绿素突变基因xa-18的遗传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吴俊芳;刘桂雄;;图像边缘过渡区的数学表征方法研究[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5 闫成新;范波涛;;基于梯度门限的图像过渡区提取与分割[A];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峰;J.P.Draayer;;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中振转过渡区的特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 胡杨;;B-1981 PPM过渡区磁场的设计和调整[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魏敏晨;葛爱明;;LED-PAPI两色光束过渡区角度测量方法[A];高精度几何量光电测量与校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超高产、优质、抗倒的豌豆新品种秦选一号[N];农民日报;2001年
2 孙建军邋徐颖峰;象山培育成功豌豆新品[N];宁波日报;2008年
3 余宏章;一样的豌豆 不一样的效益[N];农民日报;2001年
4 余宏章;豌豆也需重视肥料施用[N];农资导报;2009年
5 记者 王朝霞 实习生 刘婉琼;我省豌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N];甘肃日报;2010年
6 袁晓泉 陈飞英;中豌5号豌豆春播秋种两相宜[N];山西科技报;2000年
7 于达;南方豌豆将首次跨越北纬37度线冬播[N];农民日报;2012年
8 自治区农科院供稿;推荐两款豌豆品种[N];西藏日报;2006年
9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张广华;豌豆品种类型及茬口安排[N];河北科技报;2008年
10 柴岩;云南 蚕豌豆不是小作物[N];农民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学文;豌豆不同品种耐铝性与细胞壁特性的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吴科生;施氮和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间作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3 曾亮;豌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白粉病抗性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4 闫志利;豌豆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及复水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5 徐珊姝;过渡区飞行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王彦春;基于过渡区的图像分割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峰;苯菌酮在豌豆中残留动态及其光解淋溶环境行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唐让云;氮源和盐分耦合对豌豆幼苗生长、根系呼吸和离子平衡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3 刘本家;豌豆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遗传稳定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4 方俐;基于SSR标记的豌豆遗传连锁图谱加密及抗冻基因关联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5 崔月;水分胁迫对豌豆生理生化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6 谈燕;河西灌区间作、免耕与密植对玉米和豌豆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7 张红萍;干旱胁迫对豌豆冠层生长及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8 谢军红;豌豆根瘤菌高效菌株的筛选及共生匹配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9 李玲;国内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10 张虎天;根瘤菌接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76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76575.html